香港未來的大專教育政策建議書

目錄

一、引言..........................................................................................................頁1

二、認識祖國與中國國情教育......................................................................頁2

三、兩文三語加強訓練..................................................................................頁3

四、加強對世界各方面的智識和警覺..........................................................頁5

五、改變大學收生偏重成績..........................................................................頁6

六、學費..........................................................................................................頁7

七、學制應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頁8

八、注重培訓教師...........................................................................................頁9

九、結論...........................................................................................................頁10

(一)引言


廿十世紀未,資訊科技日益發展,踏入廿十一世紀,地球村的競爭必定日趨激烈。加上亞洲地區經濟起飛,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的改革,香港將邁向一個充滿挑戰的新紀元。然而香港僅有可供利用的資源就是人材和知識,維持知識份子的質素以保持經濟優勢實是當前急務。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重投祖國懷抱,在一國兩制下,實行高度自治,經濟或政治都面臨重大轉型,一方面香港人自己當家作主,要發展出獨特的政治體制;另外經濟體制方面,製造業不斷萎縮,也由勞力密集走向以知識為主。香港雖小,知識分子的密度卻極高,而轉型的成功與失敗,也就有賴大專教育能否切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此建議書希望從現有大專教育的缺點出發、再按照香港政府的財政情況,提出一套適合廿一世紀情況,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配合的大專教育發展方案。

頁一

(二)認識祖國與中國國情教育

1香港大專學生協會出版的十月號學協快訊,調查了大專生對中國的認識程度,調查顯示有百分之四十六的大專同學稱自己不大認識甚至完全不認識中國。


2大專生不了解祖國,因為香港被英國統治了百多年,殖民地教育不希望知識分子心懷祖國。七月一日後,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員,香港人都是中國國民,就不能再對國家漠不關心,尤其是知識分子,受過多年教育,思維能力較高,身繫中華民族的未來,特區政府理應改善過往忽視中國教育的政策,借教育提高歸屬感及文化認同。


3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只要同學熟悉了解一下,自豪崇敬之情一定會油然而起,透過歷史,地理及文化的掌握,對中國國情也自然會有準確的判斷,任何人對缺乏認知基礎的事物,都很難產生歸屬感。


4因此建議特區政府:
a、規定大學生修讀有關中國的通識教育科科目

b、資助大專學生於假期到內地進行廣泛交流,以了解各地地理面貌及風土人情

c、鼓勵及資助大專學生在交內外自行舉辦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活動及當代中國國情的討論會

d、從海外學生學額中增加內地學生來港修讀的比例,讓本地生透過與內地人的接觸去認識祖國

e、邀請國內著名學者來港訪問

頁二

(三)兩文三語加強訓練

1一九九七年共有二百九十五名高考中文科不及格學生獲三間大學取錄,較英文科不及格而獲大學收錄的學生多百多人,近年社會大眾及傳播媒介不斷投訴大專學生中文水平低落,而學生不單以廣州話入文,更甚者白字連篇,情況可謂不忍卒睹。

2同年美國教育考試服務處所進行的托福試調查顯示,九三至九五,以及九四至九六年,港人托福試表現不及內地及新加坡學生。不少僱主也表示大學生英語水平不及內地學生。

3香港大專學生語文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專學額的急速擴張,由過往的只佔適齡人口的百分之二,擴張至現時的百分之十八。

4良好的語文能力是健全思考方法的重要踏腳石,因為語言是學習及思考的工具,語文能力弱就不能清晰有理地以邏輯去思考更複雜的問題,也不能自我提升以求擴闊野。

5大專學生語文水平不但要提高,還要比別的地方好,不然就不能處理及利用內地或外新知識,特別是香港向來沒有發展高科技,如今經濟又以第三產業發展最為迅速,而服務業的主要支柱,包括先進的通訊技術和基礎建設,都要從外國進口和依靠外來咨詢,語文不好就追不上外國的發展,更談不上加以利用了。

6大專生語文不好,香港的競爭力也會削弱,現有大學生不管在大學念那個學科,畢業後住往從事金融、地產、服務業,而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能否吸引外地投資,端賴能否培養出一批懂得流利使用國際語言的人材。

7香港向來作為外國公司進入內陸的跳板,加上國內經濟起飛,需要一群有國際視野的人材,香港大專生也要加強普通話聽講及中文寫作能力,以準備將來回到內地貢獻祖國。

頁三


8因此建議特區政府:


a、提高收生標準,大學不應招收語文不及格學生,因為大學是提升學生水平的地方,不應招收未達基礎教育水平的學生。

b、規定基礎年修讀中文英文課程,提升學生語文能力至更高層次。


c、設立統一語文結業試,倘若讓各間大學自行舉辦語文結業試,不單成績不肯顯示學生水平,外界也不容易知道考試標準。語文結業試可由考試局與各大學合辦,每年三月舉行一次,歡迎各年級學生參加,不及格就不獲發畢業証書。中文科不用考廣東話聆聽及說話,可以改考普通話。


d、鼓勵學生自行組織書會,良好語文能力依靠多讀多寫培養。如今多媒體十分發達,聽說讀寫中,學生最少閱讀及寫作,透過書會可望重振閱讀風氣及通過撰寫文字評論,使學生再熟習寫作

頁四

(四)加強對世界各方面的智識和警覺


1隨著產品和服務市場全球化,勞動人口中也有越來越多不同國籍的移民。香港也有近六十萬人入籍外國,大學生加強對世界各地的了解,畢業後有助處理同儕間的人際關係。


2現有高等教育已不能等同職業訓練,現代教育再不能把所有知識一次過傳授給學生,學生一生也不會只從事一份職業。況且,同一份職業的工作內容,性質也不斷與時並進,對世界擁有多方面知識可讓學生發展多角度思維及提高自學能力,畢業後仍然能夠不斷與時並進。


3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無論商貿、金融、文化、政治各方面都十分多元化,有各種文明匯流的現象。香港大專生要先了解世界,才能以平等態度對待各地的人及文化,尊重別人跟自己的差異,才懂得引進外地優勝之處并加以改良,使香港社會更美好。


4因此建議特區政府:


a、加強資訊科技教育投資。大學是研究科學的尖端地方,學生畢業後也成為社會上最有智識的一群人。資訊科技是一種新的掌握信息和學習的方法。它可讓每個人按著自己的與趣、能力和進度去學習。大學生需要學會利用科技接觸大量資訊,才能了解世界,才能在已有的智識基礎下作自我學習、自我改進,追上時代。


b、改善通識教育。本地大學的通識教育過去以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的認同為大方向設計,未能改變社會上文不通理,理不通文,專業間不能溝通,這存在巳久的事實。大學的通識教育除了繼續教授中國文化外,也應設計出文理互通,科技文化相互交往的項目,使同學胸襟更寬闊地去接受世界上各種智識。


c、加強對權利的認識。香港逐步走上民主化的道路,而九七年的施政報告一零六及一零七段中,只談青年人應盡的責任,未言應有權利。大專生普遍對社會缺乏參與,跟不認識自己權利他有莫大關係。通識教育應強化學生對世界上各種民主、政制、人權的思考,讓學生反思自身該有的權利。


d、跟海外院校合辦換生計劃,可以讓學生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增廣見聞。外地學生比例也可以不調高,而讓更多外地學生來港跟本地生接觸。

頁五

(五)改變大學收生偏重成績


1社會充滿各色各樣人材,才能散發多元化的光芒,繽紛多采。香港教育一向偏重智能需求,德行、體育、藝術或擁有特殊專長的人才一向付諸厥如。


2教育乃是市民參與社會競爭,改良社會地位的最公平方法。現在大學收生偏重成績,無形中扼殺了兒童朝其他方面發展的可能。擁有如運動、藝術專長的小孩為了跨進大學的門檻,也只好放低所長,參與智力遊戲的比拚,這種以考試作為懲罰獎賞的學習手段並不足取。


3現時每間院校雖然可以預留一至五個百分比的學額招收聯招以外的學生,但是非聯招制度卻是在學生完成高級程度會考後,大學才以其專長作為取錄與否的附加考慮條件,因此仍會在預科階段阻礙學生的專長發展。


4因此建議特區政府:


a、實行暫定取錄制度。具有學術以外專長的學生,在完成中五後,大學可給予暫定取錄,學生就可以不必過份憂慮成績,專心發展所長。不過,為了保証大學學生質素,暫定取錄制度只可讓非學術專業學系進行。


b、暫定取錄的標準也不可如以往般以中丑會考成績為圭臬,而應不求高分,
只要符合入學最低要求,又具特殊專長就給予取錄,以免新制度再度淪為
大學之間爭取成績優秀學生的工具。

頁六

(六)學費


1近年學費連年暴升,由九二年的一萬一千元,暴漲至九七年的四萬二千一百元,增加近四倍,年均升幅為百份之三十二,主要原因是政府希望在五年內收回成本的百分之十八。


2就世界趨勢及資源運用來看,收回成本百分之十八跟鄰近地區做法相若,實在無可厚非。可是在如今的收費制度下,一個文科學生收回的學費成本卻超過百分之三十,而醫學院則由于教學成本昂貴,政府向學生收回的成本只有百分之六。


3一年學費要四萬一千元,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數目絕對不小。雖然新的專上資助計劃可讓學生於不需經過入息審查的情況下借足八成學費,還可以分十年攤還,但是利息仍然要七厘半,更由發款日起計算。而大學畢業生中,一向以醫科生的薪酬及前景較優,社會無理由特別資助科研學生。文科生也沒責任替科研學生交學費。


4雖然現時培訓 一名醫科生的成本高達八十三萬,收回成本百分之十八則約十六萬。恐怕沒多少家庭能夠負擔,可是並不表示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必改善。


5因此建議特區政府:


a、取消學費劃一。學費應以學費成本徵收,不過學科報回的成本百分比可以不同,例如文科學生收回的成本可以是百分之廿五,科研生則收回百分之十,這樣既可以減輕不公平的狀況,又不會使某一學科學費太高昂,令人卻步。


b、學費可根據課程質劃分為三種收費,包括有需要做實驗的課程即理科及工科、不需做實驗的課程如文科及商科,與及要做臨床實習課程像醫科。

頁七

(七)學制應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


1香港學生要熟習兩文三語,因此本科課程的分量自然增加,加上香港大學生要認識中西文化,社會又要求學生能通識各科,學生上課所需年期也自然要延長了。港大教務會在八六年十一月十四日特別會議上也曾正式通過,原則上要在三年課程之前增加一年基礎年,以確保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一般知識水平,然後再接受三年嚴格專業訓練。香港教育日趨普及,四年制更有利學生在課外活動及課本上學習,香港不必要再遵循不合時宜的英國三年制精英教育。


2四年學制是全球高等教育的潮流趨勢,宗主國中國和美國這提供最多高等學位課程的國家都是推行大學四年制的地方;而且以四年時間制訂較為完整的大學課程,從教與學的角度看也是百利而無一害。


3大學改制經費不一定比三年制高,因為中七不要了,可以省回一筆經費,而且中大就曾以三年經費辦四年大學多年,效果也使人滿意。近年政府放在高等教育的開支雖佔整體教育經費三分一,每年約為一百廿億,受惠學生為六萬,相對其他地區也不算少。可是事實上,高等教育的經費近年基本上無增長,九四至九五年佔政府總開支約百分之七點四六;九五至九六年度為百分之七點六三;九六至九七年度則為百分之七點六八;九七至九八年則為百分之七點零四。四年制經費就算提高也肯定不會太大,政府可以視作對高質素教育的投資與及過去數年來高等教育開支停滯而作出的補償。


4不過學制改變還牽涉整個中學教育制度,因此建議特區政府,不必急於在二零零一年改變學制,先做好下列準備才全面推行:


a、要設立一個政府和海外承認的中六公開試


b、先設計…套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課程,並出版有關課本


c、要有足夠時間讓中學過渡

頁八

(八)注重培訓教師


1中學跟大學的關係可謂唇齒相依,中學是進入大學前的必經階段,如果想有好的大學生,大學中學的聯緊就要加強。大學應注視大學內的師訓課程及為在職教師提供進修及吸收新知識的機會,因為中學教師的質素絕對影響學生素質。


2科技日新月異,面對香港社會的發展,未來教育工作者也需教導學生開拓視野,關懷社會,建立積極人生觀,適應社會的不斷轉變。特區政府希望實現教師學位化,是追上時代的好目標。


3雖然現時的一萬四千五百個大學學額只佔適齡人口的百分之十七點二,未達到百分之十八的目標,尚可增加口七百個學額。可是政府若想透過增加教育學士學額來達到教師全面學位化,恐怕會導致大學生質素下降,因為現時每年符合大學最低入學要求的中七學生巳跟學額數目相若;另外,近年教師流失率屢創新低,突然增加學額,教育學畢業生怕難逃學非所用的命運。況且香港教育學院只是在初創階段,增加學額,很可能導致濫而不精的情況。


4因此建議特區政府:

a、借助現有的學位持有人,利用大學的資源,使所有現成的學位持有人或在
職教師具有教師訓練。


b、加強大學與中學的聯繫。目前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學生入讀大學的商
科,入讀工程科的也有近三成,但中學教師大多缺乏這樣的訓練。大學可
利用現有資源,協助中學訓練教師,向他們提供學科的最新知識。

頁九

(九)結論


香港能否教育和訓練一群適應現在和未來需要的人材,視乎現時的大專教育能否調整並適應新的政治及經濟形勢的要求和需要之外,各大學的努力配合也極重要。大學是訓練培育優質學生、進行研究及服務社會的地方,各間學校應朝著共同目標奮鬥,早日捨棄門戶偏見,成立聯合大學糸統,在各院校學術及行政仍然獨立之下,在研究策略及課程發展等方面則取協調模式,例如學分互認,專長互補,調動各院交在同一學科共同積極發展,壯大本港的「學科整體綜合寶力」,避免院校間的惡性競爭,團結一致地面對鄰近地區的激烈競爭,努力配合落實執行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為香港作育英才。

頁十

謹呈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

 

1997年12月

 

建議書 他 考試評論鑑賞 論尊師重道 九七萬歲 拖鞋 教育理想 傳媒文化 改變文化 假如我是老師 多謝 性別差異 地久天長 濫用藥物我見

Hom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