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香港的傳媒文化-

循序漸進、自律為先、教育為終00年7月

    香港傳媒一向獨立自主,除了電台電視受廣播條例監管,其他傳播媒介如電影或出版業,只要不違反香港法例,不必領牌,就可以給廣大市民提供娛樂或資訊。因此香港傳媒有言論自由、社會開放的文化特色。面對政府這巨大的權力架構,香港傳媒常有看門狗的作用,監督政府運作,替小市民道出心聲。

 

    然而缺乏監管,只受市場指導,不難出現生意人多、傳媒人少的狀況。傳媒只投市場所好,會變得急功近利。現在香港傳媒性格分裂,他們明知自己利益跟廣大市民站在一,所以只要市場想要,他們都提供;當市民憎恨政府,他們會化作正義朋友,努力遏止不能缺少的魔鬼肆虐;但當市民追求聲色犬馬、娛樂至上時,他們又會扮演魔鬼,為市民提供各種淫賤暴力資訊。傳媒已形成「銷量至上,責任靠邊」的惡質文化。

 

    現時傳媒不理市民需要什麼,只給市民想要什麼的情況,已為傳媒帶來了大危機。98年11月23日新聞記籵騝|的調查指出,大部份新聞工作芼{為傳媒漸失操守。而99年1月4日,由中大新聞與傳搞播系所做的調查顯示,傳媒可信度在市民心目中顯著滑落。而傳媒喪失操守,公信力下降,保不住專業防線,受訪者就會懷疑記者斷章取義,胡亂運用資料;讀者也會懷疑報道是否真實,新聞變得再無價值。須知道新聞須求真、向公眾負責,否則傳媒會敗壞社會良知。為了避免傳媒誠信進一步惡化,現在應是考慮如何改變香港的傳媒文化的時候。筆穸H為要改變香港的傳媒文化,應該循序漸進、以「自律為先、教育為終」。

 

    有人以為傳媒除了有提供資訊、監察社會、娛樂大眾的功能,還須負起教育大眾的責任。慣於監察時政的傳媒,同時需接受政府監察,因為傳媒工作者有責任提供多元訊息和觀點,幫助公眾作出有見識的判斷。所以當媒介不理社會及公眾需要,政府就應直接插手干預。事實上,有政府監管的媒體,失德情況也沒有無監控的媒體嚴重。電視電台因佔有公有的大氣電波來作廣播,而且深入家庭,所以要接受規管。那同樣深入家庭,在公眾場所隨時可見的報章雜誌又豈能「消遙法外」?只要政府要求所有媒體都要申請牌照,當媒體越軌時,如有太多色情暴力,就會被扣分,而傳媒扣分太多,就不獲准續牌,就可改善傳媒文化的素質。又或肮F府可仿效美國,透過立例制定青少年保護條例,以制裁散佈有害青少年健康的媒體;同時在保護私隱條例加入制止不適當採訪如偷聽、偷拍,要違德記肣t上刑事責任。

 

    可是這種政策或法律上,由政府從上而下的直接管制、常有尺度、標準難以客觀制訂的問題。況且媒體是政府最重要的監察矷A現在反過來受政府監管,若政府不投入資源,執法不勤,根本不了改善文化的作用;反過來執法太嚴,則會有箝制新聞自由的情況發生。更慘的是,我們無可避免要付出出版自由受損、報紙雜誌市場不再開放的代價。況且淨化傳媒,單憑由上而下,視青少年為溫室花朵,不讓他們接觸醜惡現實,會削弱他們應付危機的能力,也忽視了傳媒跟市民互動的關係。有時,電視電台電影出版可禁,但網站、黑市光碟可能想禁也禁絕不了,要訴元兇也實不易呢。

 

    我們想傳媒客觀、如實、持平報道新聞。由構思、採訪、核實求證、起標題、配圖片到排版,每一環節緊密相扣,都嚴守新聞專業操守,不必一定要政府從上指揮,也可要求傳媒自律,因為根據「社會責任論」,傳媒享有自由的大前提是要自律。我們可要求傳媒機構設立例如操守小組,訂定像英國廣播公司的編導指引,要求報道兼具公道公平兩大元素-即態度開放和尊重事實。若然記者破壞新聞從業員守則,會受內部處分;又或穸捅ЖC成立新聞評議會,接受投訴及訟裁傳媒行為,如英國報業九十年代初成立的「報業投訴委員會」,會要求違反立約的委員作出道歉聲明及付出賠償。此外,此會經常調查市民跟媒體關係,訂定政策方向,訂立指標,量度新聞的可信性、準確性和公平性。

 

    不過,有人或會質疑現時媒介擴張急速,商業競爭激烈,只要市場接受,有利可圖,他們就會依然故我。因為新聞評議會,沒有法定權力、對傳媒譴責不能強制執行,又不能作事前檢查,只靠事後處分,不負責任者每每只道歉了事。而當部份財雄勢大的會員退出,制裁力量更會大減。

 

    可是,我以為要改善傳媒風氣,既不用由上而下的方式,就不能要求一朝一夕改變一切,傳媒自發成立新聞評議會,或多或少能表現傳媒仍重視社會責任。新聞評議會至少可以指引及指導角色,成為「慾海明燈」,訂立標準,讓公眾有跟隨的指標。現時香港剛成立的新聞評議會,雖有三份暢銷報章拒絕加入,初時也只接受對會員的投訴,但我們不必畫地為牢,學足西方。將來它可以逐漸發展,連非會員的投訴也接受,點名批評失去良知的傳媒,因為組織成員有廣泛代表性,且大部份都是專業人士。我們不應讓部份缺乏自省力的傳媒,用不參加的方法,逃避了業界同工的聲討。

 

    除了要求業界自律,要保障新聞自由,改變傳媒歪風,最重要是透過傳媒教育,抗i為利至上的傳媒對公眾口味的潛移默化。現時香港人民主意識薄弱,公民權責不彰,不懂要求傳媒,所以有容得下三份渲染色情、暴力、煽情的報紙,卻容不下不渲染的報紙(如快報)的情況。這正是缺乏傳媒教育的結果。我以為香港應學習英國、澳洲、加拿大利用傳媒教育提升消費秅竷迭A改變公眾興趣,因為社會、媒介、公眾三者是互相影響的。雖然傳媒有力塑造公眾口味,但公眾不一定要被動消極地接受。公民是自己的主人,是傳媒的衣食父母,應明白自己有力影響傳媒,因為始終怎樣的讀秅~有怎樣的傳媒。

 

    至於傳媒教育的落實方法有很多種。在學校可以列為課外活動興趣班,透過時事學會等組織推行;又可引入公民教育及宗教教育議程,在週會、早會、生活教育課逐步滲透,甚至列為社會或經濟及公共事務科課程,課程範疇可包括了解傳媒功能、如何判別訊息的真確性和如何選擇大眾傳媒等。當然教授時不要只重負面,否則會把傳媒看成病菌罪惡溫床。教學目標是要學生懂得善用傳媒,具備欣賞及批判的能力。對不在學的公眾,政府應在社區中心開培訓班,港台應在電台電視台製作多種教育大眾認識傳媒的節目。

 

    當大眾有了鑒賞傳媒的能力,當傳媒表現優異,他們就會購買支持;當傳媒失德,他們也懂得批評,自發向讀者來信欄投訴、向影視及娛樂事務處投訴,甚至罷買罷看。只要教育成功,就不怕有邊謄銢搳A或罷買罷看行動不持久的情況出現,傳媒文化自會淨化。

<2500字>

文學評論 電影戲劇評論 散文創作 構思中的文章 詩作

Hom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