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傳媒文化-豐富多元,獨欠教育00年7月

        談及香港的傳媒文化,大家或會聯想到色情暴力。誠然香港傳媒有用色情暴力作為速銷手段的文化傳統,但大家在強調色情暴力泛濫的同時,也不宜忽視了香港傳媒近年那多元開放、言論自由、每能針砭時弊的優良文化傳統。平心而論,較諸亞洲其他傳媒,香港傳媒水平仍堪稱為全亞洲之冠,較菲律賓、日本、泰國等地為佳1。況且,分析香港傳媒文化時只側重色情暴力,也會忽視了香港傳媒以經濟利益為重,但求娛樂性豐富,而有文章水準不足、以煽情手法報道新聞、「作新聞」、虛偽偽善、輕視私隱、鼓勵消費和賭博等問題。筆者以為若論香港的傳媒文化,最宜用「豐富多元,獨欠教育」概括。

        香港被稱為「國際信息中心」,傳媒也有資訊流通兼且多元豐富的文化特色,單是日報就有廿份、定期刊物六百多種;還有超過十家廣播電台;兩家無線電視台,一家有線電視臺、衛星電視臺和互動電視;電影產量年過百部;此外提供資訊的互聯網絡更多不勝數。香港傳媒確能做到為不同階層的市民提供資訊和娛樂。

        除了提供資訊和娛樂,近年香港傳媒更一改以往政治冷感的文化傳統,轉成主動干政,常常抨擊特區政府的施政,初步建立起行政、立法、司法等硬權力之外的第四權-這種軟權力。2雖然九七後的傳媒比回歸前輕視政治新聞,傳媒更加重視經濟民生議題,但這不代表傳媒輕視了監察、鞭策政府及權貴的責任,其中除了電台議政和時事「烽煙」節目的興起,報章也多了公開園地讓市民發表意見,甚至訪問市民對施政的看法,這代表了傳媒善用廣播間,營造公共空間,讓普羅市民、學者、官員都能道出對政府政策的意見和彼此交流,達到聲音多元化的功效。3 近年香港的報業也改善了等新聞的情況,報章不再只依賴政府官員、紳商名流、著名學者提供資料,更會自行上網找資料,提供多些圖片讓市民對報導有更多角度的了解。有時更會組織記者,主動發掘社會問題,例如市政署工人「蛇王」事件、小販找老人頂罪、賣私煙黑點沒人掃蕩等事件,都是傳媒先使問題曝光,而使問題得以改善的成功例子,香港傳媒無疑已養成批判監察政府的文化。

        由於香港是一純商業的社會,香港的傳媒除了香港電台-因為是政府部門,不必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可以製作不少有教育意義的節目。其他的傳媒都是資本家,所以會以市場導向決定一切。加上近年媒介競爭環境激烈,遂有把媒介製作變成商品的情況。為了吸引觀眾,保持新鮮感和可讀性,媒體遂有「只顧娛樂,忘記教育」的現象。縱使近年傳媒把資訊娛樂化,能某程度提高市民對公眾事務的參與,但在速銷的大前提下,各媒體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他們只給大眾「想要的東西」,沒有給予大眾「需要的東西」,於是香港傳媒做了很多令人垢病的醜事,形成了可恥無良的文化風氣。

       除了電視電台受制於廣播條例,其他媒體為了追求娛樂性,聲色犬馬資訊就特別多。其中色情的泛濫更是「一枝獨秀」。長久以來,香港暢銷報章都有色情小說,而現在的黃色副刊更變本加厲,除了若隱若現的照片展露女性身體外,近年更有召妓指南、色情光碟、網頁推介。此外,娛樂新聞也有不少女星或名媛的「走光」照。而非禮案繪影繪聲、強姦案詳細報道女性如何受侵犯、淫業新聞詳寫召妓經過,也佔了報章雜誌不少篇幅。至於廣告方面,縱使一九七九年,香港已有研究証明,以性吸引力為題的訴求手法只會削弱消費者對產品名稱的吸引力4,但袒胸露臂、風情萬種、衣著暴露的女性,仍是廣告最常見的素材。至於報紙發行量雖超過二百萬份但馬經佔多,體育新聞經常附有賠率也是不爭事實。

        為了追求娛樂性,充滿官能刺激的圖片也多了很多。傳媒常刊出欠品味和使公眾驚駭的圖片,如自殺後死者的屍體照、各種意外受傷者的血淋淋特寫、謀殺案受害者的痛苦表情。傳媒甚至把這些相片都放大,讓讀者看新聞能得到如看恐怖片的刺激。這既踐踏死者尊嚴,也使新聞圖片愈來愈惡俗。

        現在追求娛樂再不是娛樂版的專利,港聞版也成了「戲台」。由於負面消息較罕見,一些變態、有違人倫的訊息,在物以罕為「貴」的情況下,較易引起讀者的新鮮感、較有市場價值,於是香港傳媒有報導負面消息特別多的情況。本來負面消息有引起關注的作用,但傳媒卻愛以煽情手法報道。很多時候,傳媒除不理會死者尊嚴,刊登死者照片外,採訪時,也不理死者親人感受,常用各種不正當手法採訪受害人家屬,造成極大騷擾。

        傳媒又愛把負面事件扭曲,片面追求戲劇性,遠的例子有寫學童自殺時太誇張,只偏重寫學童的故事,而少寫、甚至不寫教師或專家的忠告,造成學童自殺風潮。為了滿足讀者的偷窺欲,於是字母小姐案、花花公子情殺案,慾海肥花、鄧家爭產、洪寶戀等都成為頭條,其中的男女關係煽情、性愛描寫露骨,使讀者「大開眼界」。警世只是傳媒偽善的面具,香港傳媒常有「九慫一諷」的虛偽歪風。

        而當煽情手法報導新聞漸教讀者麻木,娛樂性還嫌不足時,香港傳媒就開始作新聞。於是遠的有潘迪生患癌、鄭經翰被毆;近的有天平村慘劇中,傳媒獨力營造陳健康不傷家變,北上尋歡的無恥形象,實行自編自導倫理悲鬧劇。而傳媒只求牟利,就漸將「社會公器」淪為自己「私器」,於是假冒身份偷聽偷拍等採訪手法開始也有人採用。看到別人的文章圖片受讀者歡迎,自己沒有材料,明知侵犯版權,也會隨意轉載他人文章圖片,還不注出處。而在新聞報道外的目的派狗仔隊監控大法官、刊登侮蔑法官言論,以圖影響法院裁決的行為也是意料中事了。至於廣大讀者閱讀能力弱,廣東話較貼近生活和有親切感,傳媒文章水準不足,業界人士常用口語寫作、而漫畫出版商為了銷路,也就不介意送刀送劍,發展青少年的暴戾性格;送自慰器、胸圍、內褲、絲襪刺激少男性慾也是「理所當然」了。

        總結:香港傳媒在市場導向下,監察政府十分出色,有優良表現。這可能跟香港市民缺乏渠道影響政治,傳媒努力罵政府的行為,可替市民渲洩憤怒,而受市場歡迎有關。在提供資訊方面,香港傳媒雖然偏重消費資訊,有鼓勵消費嫌疑,但這消費能促進經濟增長,所以整體來說還可接受。但在市場導向下,香港傳媒在娛樂大眾方面,則可能過猶不及,因為忽視了教育大眾口味,把公眾利益等同公眾興趣,而導致了扒糞淫賤等惡俗資訊充斥市場,業界形成了「出位真常事,有銷量就不怕可恥」的文化。這是社會應關注,傳媒應自發改善的地方。

2480字)

文學評論 電影戲劇評論 散文創作 構思中的文章 詩作

Hom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