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巴士線個別介紹

 

52、52M、52X

52原本是來往屯門至荃灣,其在屯門的總站,也在開辦早期不斷改動。(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屯門最早開發的區域乃新墟,在新界還未發展時,連接對外僅青山公路一條,而新墟則正是在青山公路附近興起。早在1948年12月,九巴已開辦了一條巴士線連接屯門,這是16C(青山←→佐敦道碼頭),沿著整條青山公路來往九龍,當時不過是假日線。數年後又有27(青山醫院←→佐敦道碼頭),平日行走,也是沿整條青山公路出九龍。六七暴動時兩線受影響極大,不但在暴動時停駛,暴動後更沒有重開。

七十年代初屯門正式開發,新墟最先發展,表表者有新發村(西鐵屯門站現址,已清拆)的落成。配合屯門之開發,九巴在1973年7月16日重組新界路線中,開辦一條新線52(屯門新墟←→荃灣碼頭),沿青山公路進出。當時屯門屬開發初期,52不過是開荒線,連接到荃灣接駁其他交通工具。這是在新區開發時,至常見。

因為52屬開荒性質,要維持下去,除非能配合新區擴張,不斷改動。但52這條路線在屯門多個區域陸續擴張時,路線大抵不變。一直到1984年9月23日才有變革:當日52延長至長沙灣,加經葵涌、美孚;同日52分拆出52M(屯門新墟←→葵芳地鐵站),路線跟52相似,但小欖至荃灣一段則取道屯門公路。這時正是屯門市中心差不多落成之時,52終而在1986年4月7日,把總站設在屯門市中心。

延長至九龍理論上對52來說,是有積極意義,可是52本身仍然是取道整條青山公路,但由屯門出九龍始終用屯門公路較快。於是52在1992年再有修改,由深井至葵涌一段,改經屯門公路和荃灣路,同時改稱52X,變成一條特快線

隨後日子52系列路線已變動不多。因為本身青山公路一帶人口並非稠密,只有沿線有個黃金海岸才有些作為。52M、52X客量,也可從九十年代初還是以像勝利二型等兩軸巴士行走看得出。至這些兩軸巴士退下火線,三軸巴士才是52M、52X的主力車型。1997年52M、52X開始有空調巴士行走,以屯門巴士線來說,是很遲才有。

66、66M、66X

早期66M在大興的總站。(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在新墟開發不久,有一個公屋已率先在屯門落成,這是大興村。早在這個屋村落成前,九巴已於1977年中開辦52A(大興←→荃灣碼頭),取道青山公路。至大興村入伙,52A乃在1978年5月8日被新線66(大興←→荔枝角)取代。66是第一條巴士線途經屯門公路,由大興經新墟入屯門公路,再經荃灣、葵涌出九龍。

1979年地鐵開始通車,66在1980年5月6日改由66M(大興←→旺角地鐵站)取代。66M與66分別只在66M多經長沙灣、深水步和旺角。因同時間要兼顧來往荃灣、九龍的乘客,客量極高,1980年9月1日重開66,在繁忙時間輔助66M。當1982年5月地鐵荃灣線通車後,66M便於1982年5月16日縮短至荃灣地鐵站;66則轉為每天全日服務,延長至大角咀碼頭,代替66M在九龍的一段。

這兩條路線在大興村落成時,客量已隨人口增加而上升。當時屯門已發展好的,主要有大興村和新墟,故66、66M當時是在大興直接過河至新墟,後才入屯門公路出九龍。當大興村隔壁的山景村入伙,66、66M便於1986年1月20日改經山景村對出的鳴琴路、杯渡路後才入新墟,變成今日版本。起先66、66M都是用勝利二型行走,八十年代已有三軸巴士擔網。

以往大興村開辦新線時都是取代舊有路線,但有一條新線例外,這是66X。66X(大興←→大角咀碼頭)是於1988年8月16日開辦,取道當時通車不久的荃灣路,在屯門則在過山景後經皇珠路直入屯門公路。因為66X本質與66差不多,66X早期只行走繁忙時間,至於每日全日服務,則是在1993年12月15日後的事。

九十年代末由於大興村老化,大興巴士線客量已沒以往般龐大,而其中又以最早開辦的66首當其衝,而66M和66X雖然客量稍高,但最密不過7分鐘一班。兩線分別於1994年10月25日和1995年1月28日加入空調巴士。至於66,則要到2002年11月25日才有空調巴士行走。

60、60M、60X、260X

由於能直達佐敦,以前不少60X乘客都是來往屯門至尖沙咀,直到千禧年260X開辦,60X才少了往尖沙咀的乘客。(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繼大興後屯門另有新屋村落成,那是友愛和安定。兩村是在1980年入伙,故九巴於1980年10月20日開辦60(友愛←→長沙灣),取道屯門公路、荃灣、葵涌進出。開辦僅一年,60總站乃於1981年搬往安定。配合地鐵荃灣線通車,1982年5月16日九巴開辦60M(安定←→荃灣地鐵站,經屯門公路);同日60修改路線,屯門至深井一段改經青山公路,之後仍經屯門公路。友愛巴士線在友愛、安定落成後,客量有明顯增加,如60M單在每日晚間載客量常逾百人。故當時60、60M已採用新式的勝利二型行走。

早年友愛、安定隔鄰是海邊,那時是屯門碼頭所在。60、60M乃於1984年3月7日搬到屯門碼頭總站,位置在今日的友愛(南)1984年9月23日九巴重整新界西路線,60改經全段屯門公路,原有青山公路一段則改由52延長至九龍取代。多年來不論如何改動,60、60M路線基本上都大同小異,都是由安定、友愛經市中心進入屯門公路。而60在途經青山公路年代,則是在經市中心後轉入青山公路,才再進入屯門公路。

當時屯門市中心正處於發展階段,至1985年末竣工。這時九巴已著手改組路線。因友愛、安定最接近市中心,改組也就向友愛巴士線著手:60M改為由屯門市中心出發,經友愛、安定入屯門公路出荃灣。而60原本打算延長到尖沙咀碼頭,因荃灣路通車,九巴改變計劃,開辦新線60X(屯門市中心←→佐敦道碼頭)。60M改線和60X開辦都是在1986年4月7日落實

隨後市中心成為了屯門的購物中心點,外人進入屯門,一般會到市中心落腳,而直達市中心的60M、60X,客量也就越來越高。八十年代60M、60X已採用利蘭奧林比安11米(S3BL)行走。其中以60X至為特別,因為它是當時屯門最早直達尖沙咀的路線,乘客中來往尖沙咀的佔很大比例。當然自2000年8月27日另一條路線260X開辦後,因為它是取道汀九橋和三號幹線往來屯門至尖沙咀,60X來往尖沙咀的才大為減少

至於60情況則相當壞,因為本身往九龍的客源流了向60X,而它亦一直只到友愛,變成客量一直都沒有增長。1991年3月18日九巴已不再讓60行走繁忙時間以外,由59A繞經取代。2002年11月18日60才派出一部空調巴士,但這段時間60M、60X已轉作全空調。因應西鐵通車令客量再次減少,60最後要在2004年2月8日取消

59A、59M、59X

早期屯門的發展不限於大興、友愛,也包括蝴蝶灣,即今屯門碼頭所在。這區早在七十年代末已開發。這時蝴蝶灣出現了第一條對外線,這是59A。

59A(蝴蝶村←→長沙灣)是於1982年9月24日開辦,以配合該區公屋蝴蝶村入伙,途經屯門公路、荃灣和葵涌。最初59A每天行走,限於繁忙時間,到1983年3月15日才擴展至其餘時段。再過半年,九巴在1983年9月25日開辦59M(蝴蝶村←→荃灣地鐵站),取道屯門公路。當時59A和59M都是以勝利二型行走,與其他屯門巴士線分別不大。

早年蝴蝶灣才剛發展,59A、59M乃先由蝴蝶灣進入屯門工業區的杯渡路,再經市中心才入屯門公路。59A及後在1984年2月6日作一改動,延長至深水步碼頭,把服務範圍擴大。當1986年1月20日連接蝴蝶灣至屯門公路的皇珠路啟用後,59A、59M便在當天改經皇珠路直入屯門公路,不再經工業區和市中心。

1988年7月輕鐵通車對蝴蝶灣巴士線有深遠影響,先有59A、59M總站於1988年7月16日搬至屯門碼頭。這期間兩線已轉用了三軸巴士,如利蘭奧林比安11米(S3BL)。同年9月25日開辦59X(屯門碼頭←→旺角火車站),取道屯門公路、荃灣路直出九龍,在屯門則經湖景村而不經蝴蝶村。59X的開辦令蝴蝶灣居民轉坐59X而捨棄59A,所以59A也於1991年3月18日加經友愛,但繁忙時段例外。

自此蝴蝶灣巴士線已踏入穩定期,路線變動不多外,客量亦然。當然這並非代表蝴蝶灣巴士線客量差,相反相當可觀。其中以59M、59X最多人乘坐,這從兩線早在1991年和1993年已有空調巴士行走可看到。而59A雖然遜色些,但從1997年4月1日已有空調巴士行走看,也算是中挺。隨著巴士全空調化,59X、59M也分別於2001年9月30日和2003年1月18日改為全空調,2004年6月5日也輪到了59A。在之前59A已於2004年2月8日改為全日不經友愛,而直接由蝴蝶灣進入屯門公路。

67M、67X

從西鐵路線圖上可發現,由屯門數起有一個站名為兆康,這是居屋兆康苑。這個屋苑早在1983年落成,因位置遠離屯門市中心,早年已有對外線連接。

1983年5月16日九巴開辦67M(兆康←→葵芳地鐵站),途經大興村、屯門工業區、屯門市中心入屯門公路,只行走每天繁忙時間。不久67M於1983年11月16日擴展至每天全日服務,在兆康開出後,改經新墟、小欖,在小欖交匯處入屯門公路出荃灣。當1984年9月23日九巴重組新界西路線時,67M便改為在過新墟後在市中心直入屯門公路,小欖一段則由在同日開辦的52M代替行走。自此路線大抵已定。

早期由屯門出九龍必先經荃灣和葵涌,要到1986年荃灣路通車後,才有直接的路段。而兆康苑也於1988年9月25日開辦了67X(兆康苑←→旺角火車站),途經新墟、市中心、屯門公路、荃灣路,多年來不變。

早年67M、67M客量都不是很高,主因是以往兆康苑附近只有零星村落,單靠兆康苑不足以成為大線。而在新墟本身已有其他巴士線,如市中心除60M、60X外,還有途經新墟的66、66M,途經屯門市中心的58M、58X等等。以前67M曾在1991年1月3日於非繁忙時段改回經小欖一段青山公路,52M則改為繁忙時間行走。但因作用有限,1993年3月1日已恢復舊有路線。

早期67M、67X都是用勝利二型巴士,到1990年左右改為三軸巴士。因客量不高,空調巴士要在1995-96年左右才有。而即使是非空調巴士,也主要是都城嘉慕11米(S3M),與其他屯門路線用利蘭奧林比安11米(S3BL)大相逕庭。

隨著1997年以後兆康苑附近有新私人屋苑落成,67M、67X客量才有顯著增長。同時嶺南大學校舍遷到屯門,位處兆康苑附近,這也為67M、67X增添新客源。現時兩線每逢繁忙時間,最高峰都會頂閘。故此兩線班次在後期也有所加密,如67M由原來7分鐘一班改為5分鐘一班,67X由原來9分鐘一班改為6分鐘一班。配合九巴空調化趨勢,67M、67X早已在2003年以前轉為全空調。

57M

在大興、友愛、蝴蝶、兆康相繼發展好不久,還有一個屋村於稍後時間落成,是為山景村。而在各屋村落成同時,屯門還發展了一個工業區,位處大興和山景隔壁。配合這個環境,九巴於1985年1月31日開辦57M(山景←→荔景),取道屯門工業區的杯渡路和市中心入屯門公路,經荃灣出葵涌

應當留意的是,早期屯門巴士線很多都經屯門工業區,舉例59A、59M、67M開辦不久是先經工業區才入屯門公路。後來67M、59A、59M等線改了道不再途經,使原有工業區客源多轉乘57M。尤其當57M於1986年1月20日改經該天剛啟用的皇珠路後,情形越加明顯。事實上在屯門工業區上班的人,並非個個住在屯門,許多是住在市區。以前途經路線眾多,到工業區不一定乘57M,改道後因路線少了,原有客源流向57M,所以57M在繁忙時間,不但有山景居民乘坐,乘客不少是在屯門工業區上班的人。

隨著香港製造業「日落西山」,屯門工廠數目與其他區一樣有所下降,但相對下仍留下不少,主因是屯門的地租較市區低很多,約是中環的一半。同時隨著物流業崛起,不少物流公司遷入,對57M客量也有正面影響。筆者曾在下班時間,常見由屯門出九龍的57M頂閘,可見57M是有實質需求。這恐怕是57M雖然只來往山景,但仍可每日全日服務的原因。

寫到這裡筆者提出一個建議:從地理位置看,屯門比香港其他地區更接近珠三角,隨著中港往來增密,政府需要加強跟內地聯繫,而屯門正是一個合適地方。筆者認為,屯門工業區應要變成物流中心,龍鼓灘應發展成物流帶,貨櫃碼頭該搬在該處;屯門應要有一條大橋連接至對岸的機場,道路和鐵路共用;至於屯門碼頭則應該改建成來往珠三角的客運碼頭,西鐵延長至機場,在屯門碼頭設站,同時在上蓋建築一個商業中心,成為溝通珠三角的客運樞紐。

58M、58X

58M早在剛開辦時已採用三軸巴士,為利蘭奧林比安11米。(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屯門的發展在八十年代末已差不多完成,而最新發展的區域乃良田區。這區在1988年先建成了良景村,1989年有田景村落成,再於1990年建成了建生村。因有三個屋村如此多,九巴已在落成早期開辦對外線連接良田區。

1988年7月16日九巴開辦58M(良景←→葵芳地鐵站),由良景開出,經大興村和青田路高架橋入屯門公路。配合良田區早期發展,58M先於1988年10月24日改經大興對出的青田路,再於1990年1月3日改經震寰路建生的一段同年3月12日九巴又開辦58X(良景←→旺角火車站),起先只行走每日繁忙時間。1991年1月25日轉為每天全日服務,同時也改道,在非繁忙時段,加經大興、山景和皇珠路進出。因應良田區客量增加,以至應付不到大興的客量,1993年12月15日改為全日經青田路高架橋入屯門公路,大興一段由66X轉作每天全日服務取代。

往後58M、58X並沒太多突出之處,主要還是客量在屋村落成後不斷增多。早在1992年4月30日,58M就在下班時段拆出58P,在下班時段輔助58M;58M本身則一早有4分鐘一班,而58X也是平均5分鐘一班,平日早上更與58M在建生加開特別車,專門針對建生村。此外,58M、58X一開辦便以三軸巴士掛帥,非空調車主要有利蘭奧林比安11米(S3BL)。而1991年兩線更一早加入空調巴士,除利蘭奧林比安11米(AL)外也有富豪奧林比安11米(AV)。踏入千禧年兩線更全空調化,並加入低地台巴士。

毫無疑問在58M、58X崛起時,屯門環境已大為不同,不少早期落成的屋村屋苑都已老化,真正有充足客源的,只有良田區一個。隨著西鐵通車,令一些老化區域客量飽受壓力,相信未來日子,58M、58X會是屯門巴士線中一支獨秀,唯我獨尊。

61X、62X、258D、259D

長期以來62X的地位都遠遜於屯門各對外巴士線,這是基於地理因素之故。(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以往屯門發展對外交通主要考慮兩點,一是地緣因素(荃灣和葵涌),二則是連接至市區心臟地帶(如油尖旺和中上環)。其他地方並非沒有規劃,但相比下並不重要。舉例來往東九龍的路線要較後期才有,這是因為東九龍主要是工廠區,並非市區心臟,而屯門和東九龍始終有一段距離,四個字可概括:鞭長莫及。1986年4月7日九巴開辦61X(屯門市中心←→九龍城碼頭),大致途經友愛、屯門公路、荃灣路、龍翔道、新蒲崗和九龍城。1987年10月26日有62X(屯門市中心←→鯉魚門)開辦,依61X相同路線,但過龍翔道後則經觀塘道,總站設在油塘。

無疑61X、62X兩條線,除了在於往九龍城和往觀塘之差別外,大體無甚不同。這主要是考慮到以市中心作接駁點,覆蓋整個屯門,而不僅僅針對市中心一隅。而這個考慮亦是反映出來往屯門至東九龍,並不至於有很大需求。事實上61X、62X早期一直是用兩軸巴士行走,如勝利二型丹尼士喝采型。因為路線有約三分二路段一模一樣,兩線也只能相輔相成地協調:61X每天全日服務,而62X則只能行走繁忙時間,兩線還要平均兩個字一班車。

路線的重覆固然反映實質需求,而這個問題要待至新路線的出現,才稍見曙光。1993年3月15日有258D(良景←→藍田地鐵站)開辦;1994年7月28日又開辦259D(屯門碼頭←→藍田地鐵站)。兩線皆與62X一樣,主要差別在於兩線不是直達市中心,而是屯門較偏的區域。因為本身兩線都是全空調,但只在繁忙時間開幾班車,所以為了善用資源,這些用車都會客串62X,變相令62X加入空調巴士行走。配合三號幹線通車,61X、62X、258D、259D這四條路線便在1998年8月18日改經汀九橋、長青隧道及青葵公路。

九巴一早已看到61X和62X路線之重覆,曾有考慮把62X總站搬遷。但最後卻沒有合併,而是先於2001年7月1日把259D擴充為每天全日服務;2004年5月8日又把258D轉為每天全日服務。這舉動實際上是61X和62X路線重覆之反動,但當然,兩線班次也不算頻密,平均要兩個字一班車,相比一些類同路線像74X、89有三、五分鐘一班,顯然相當遜色。原因不難理解,一來是屯門至東九龍缺乏地緣因素,二來屯門不少區域老化,三來東九龍不是市區心臟地帶,而是工廠區。而工業區自九十年代製造業「日落西山」後,在觀塘上班的人流亦不如以往。在如此趨勢下,要令客量像來往荃灣區、油尖旺和中上環的路線一樣,自當不易。

屯門巴士線空調化日期
編號 加入空調日期 全空調日期 編號 加入空調日期 全空調日期
52M 1995年4月24日 / 58X 1991年9月9日 2001年9月30日
57M 1993年11月16日 2004年6月5日 59X 1991年7月15日 2001年9月30日
58M 1991年9月30日 2003年6月7日 60X 1991年10月28日 2002年9月7日
59A 1997年4月1日 2004年6月20日 61X 1995年4月25日 2002年10月19日
59M 1993年10月15日 2003年1月18日 62X 1993年3月15日 /
60M 1992年3月16日 2002年11月16日 66 2002年11月25日 /
66M 1995年1月28日 2003年1月18日 66X 1994年10月25日 2002年6月15日
67M 1996年11月26日 2003年8月16日 67X 1995年3月20日 2001年9月30日
60 2002年11月18日 / 52X 1997年3月19日 2002年9月7日

59 大興←→蝴蝶村

屯門在七十年代開發時已有區內線。1973年10月11日九巴開辦59(屯門新墟←→蝴蝶灣)。當時屯門才剛開發,道路網僅臨時性質,59起先行走的路段多已消失。但大致看是由屯門新墟西行,沿今日龍門路方向到達蝴蝶灣。

這條路線隨著屯門的發展不斷改動。配合大興村落成,59乃於1977年8月16日延長至大興;至友愛、安定二村落成,59又於1982年8月9日把總站搬到友愛村,但不入大興。當時屯門正進行填海工程,友愛南面早年乃海灣一個。1984年屯門碼頭興建於友愛(南)總站,故59先於1984年2月13日延長至屯門碼頭。隨著屯門各區域開始成型,來往區內有了需求,59路線乃於1984年4月25日正式定型,總站設在大興,路線則經:

興村、新墟、友愛村、皇珠路、龍門路、蝴蝶村

1986年10月10日,59在駛經大興後,加經屯門工業區才入新墟。

這時輕便鐵路快將通車,既意味著屯門將會以輕鐵連接屯門各區域,也鐵定59最終會命不久矣。當時輕鐵與九巴協議好,把屯門區內線交給輕鐵經營,作為輕鐵通車的過渡期。所以儘管59於1988年9月18日由輕鐵接手,59在輕鐵的日子並不長,終而於1989年6月4日取消,由輕鐵路線507田景←→屯門碼頭取代

62 兆康←→青山灣

在屯門首條區內線59不斷改動時,也有新區內線開辦。1981年10月19日九巴開辦62(大興←→青山灣),途經:

大興、新墟、友愛、新墟、杯渡路、青山公路新墟段、三聖

在輕鐵未通車前,屯門曾有一些巴士線來往區內,如59B是輕鐵路線506的前身。(圖片由Gavin Lau提供)

62開辦時屯門正處於開發階段,之後幾年變動甚大。如配合兆康苑落成,於1982年9月6日延長到兆康,並改入屯興路,接近安定村;1984年屯門碼頭興建於友愛(南),62遂於1984年3月繞經;配合山景村落成,62又於1984年4月25日修改路線,在駛經大興後,加經鳴琴路、杯渡路才入新墟,反之亦然。

由於輕鐵快將通車,來往屯門區內將不再需要巴士。當九巴跟輕鐵達成協議後,62乃於1988年8月8日轉到輕鐵手上。由於這只是過渡性質的安排,只接辦一個月多,62終在1988年9月25日取消,由輕鐵路線505(兆康←→友愛)取代。起先505未到三聖,至1992年三聖站啟用,505乃延長至該處,全面取代62。

59B 兆康←→蝴蝶村

59B乃屯門區內線中較遲開辦者,要到1985年4月21日才開辦,大致途經青山公路新墟段、杯渡路、青雲路、龍門路,最後到蝴蝶村。59B及後於1985年11月3日改經屯興路,接近安定村。

這條線乃屯門三條區內線中最短命一條,因為在九巴服務年期僅得兩年多。當九巴把屯門區內線交予輕鐵經營時,59B已率先於1987年9月6日改由輕鐵接手。在輕鐵服務了一年多,便於1988年9月25日取消,由輕鐵路線506(屯門碼頭←→友愛)代替。

回到[西風長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