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灣巴士線個別介紹
8 柴灣←→灣仔碼頭
![]() |
8號線是柴灣首條巴士線,中巴時代相當風光,但如今已大不如前。圖為兩部12米大巴行走8號線,在九十年代末相當常見。(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8號線乃為配合佐敦至灣仔的渡輪航線投入服務,於1949年11月12日開辦,最初只是來往灣仔碼頭至筲箕灣。柴灣於五十年代開發,8號線乃於1955年6月1日延長至柴灣,最初柴灣總站設於今日柴灣道與大潭道交界,直到1961年2月8日才直入柴灣徙置區,即柴灣地鐵站現址。1976年9月12日柴灣巴士線重整,8號線總站改設在新廈街(近劉永生中學對出),乃當時柴灣村(今已清拆)位置。
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因來往柴灣至對外已有地鐵,使8號線重要性有所下降。其時中巴配合常安街巴士總站啟用,於1985年6月22日把8號線總站設在該處,稱柴灣(東);數年後小西灣村入伙,8號線更於1990年4月1日延至小西灣村。因小西灣不屬地鐵覆蓋範圍,這改動令8號線再一次推入高峰,故8號線於1995年2月27日加入空調巴士,並派出12米巴士應付,乘客一般是來往小西灣至銅鑼灣。
不過8號線本身只是途經全段英皇道,與地鐵比較相當緩慢。九十年代城巴進軍港島後,不斷蠶食中巴市場,其中便是針對8號線緩慢的特點,於1996年4月22日開辦特快線8X,大量搶去8號線來往小西灣至銅鑼灣的客源;至新巴在1998年9月1日接手8號線,亦沒有在8號線身上解決問題,而是開辦另一特快線8P,這亦令8號線處於被放棄狀態。目前8號線需求已無復當年,只因途經銅鑼灣,才有一定客量。
80 柴灣(新廈街)←→中環
![]() |
80是首條來往柴灣至中環的巴士線,中巴時代是主力幹線,當城巴入侵柴灣時,中巴亦一度修改80的路線抗衡城巴。(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柴灣最早來往港島心臟地帶的乃8號線,但最遠只到灣仔。直到1975年3月3日中巴開辦80,柴灣才有巴士線直達中環。80號線取道柴灣道、英皇道、維園道、海傍大道(即告士打道)和夏愨道,總站設在中環的機利文街。最初80只行走平日,但因在七十年代已相當多客,1981年11月22日連假日也服務。
80總站曾作過更改,如於1982年8月9日中環總站改設在永和街,又在1985年6月22日配合常安街巴士總站啟用搬至該處,稱柴灣(東)。本身80僅行走英皇道,相比之下較為緩慢,當1984年6月東區走廊啟用和1985年5月地鐵港島線通車後,對80亦構成一定影響。
早年80是以丹拿珍寶和勝利二型行走。配合小西灣發展,80與部份柴灣路線一起於1990年4月1日延長至小西灣村,數年後配合780於1994年8月17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80用車有所轉變,派出了一些12米巨型巴士,而且這些巴士還會不時行走780。
九十年代城巴入侵港島,其中乃有特快路線8X開辦搶走8號線乘客。中巴於是在1996年4月22日向80施行大手術──修改路線到與8X相約,途經東區走廊落到北角,再走進告士打道到中環,惟最終失敗。由於這時80的路線已跟8X一樣,而中巴專營權結束時80卻交予城巴經營,結果因與8X重疊,城巴便決定在1998年9月1日接手當天,把80取消。
81 興華村←→勵德村
![]() |
81以前是大線之一,班次曾有6分鐘一班。因地鐵通車,加以興華村老化,如今只是輔助角色。(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81是於1976年9月12日投入服務,作用有二:一是連接柴灣興華村至銅鑼灣,二是連接大坑的勵德村到北角一帶,取道全段英皇道,往勵德村方向更繞經銅鑼灣鬧市。開辦初期柴灣雖已有8、80、82,全皆經興華村,但當時地鐵未興建。在早上8、80、82一到興華村便全車爆滿,81便扮演了輔助8、80和82的角色。當時81已派出中巴運財童子丹拿珍寶行走,班次最密有6分鐘一班,這證明81早期是有相當佳的客量。
不過本身81的路線,除了由銅鑼灣上勵德村的一段路外,基本上與地鐵重疊,當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後,由於柴灣地鐵站鄰近興華村,81客量也急轉直下。不過81仍有不少流水客,而且勵德村居民出入北角仍需要81,為留住勵德村客源,1987年3月23日勵德村方向不再深入銅鑼灣鬧市。九十年代興華村人口老化,部份大廈更清拆重建,進一步打擊81,班次不斷削減,最密只有十五分鐘一班,淪為一條廢線。
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告終,81改由新巴經營。由於81客量毫無起色,新巴最初仍只用丹拿珍寶和勝利二型行走。踏入1999年兩款車大量退役,81也轉用一些非空調三軸車。此時新巴車隊大部份已轉為空調巴士,81也在1999年7月14日加入空調巴士行走,並於2002年8月18日改為全空調。
今日的81基本上仍然沒有兩樣,路線和客量大體不變。從地理因素看,興華和勵德兩個屋村的老化早令81需求大不如前,何況81沿線都是地鐵覆蓋範圍,即使是巴士亦有班次頻密的8和82,所以一般乘客多不會特地等候81乘搭,而81用車亦有部份是單層巴士。
82 柴灣←→北角碼頭
![]() |
82是來往柴灣至北角之間,中巴時代長期使用丹尼士喝采型(DS)行走,一直到新巴接手初期皆如是。(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82是於1963年9月1日投入服務,當時以「8A」名義面世,來往柴灣至北角碼頭。8A作用有二:1)輔助8號線,2)接駁渡輪過海,這是因為舊時過海交通只能依靠渡輪。後來港島東像柴灣和側魚涌,開始有工廠興建,而在這些「生產基地」工作的工人多是港島東居民,故此8A亦漸帶有濃重的工廠線性質。
8A在1976年9月12日中巴柴灣巴士線重組中被改稱為82,同時總站改設在柴灣東工業區的安業街,介乎今日楊耀松大廈附近。82在中巴時代很受器重,更於1978年7月10日延長服務時間為由早上四時至凌晨二時半,服務時間在當時乃全港最長。1990年2月1日總站設在柴灣(東)。
當九十年代初小西灣村開始入伙時,82仍然不經小西灣。隨著小西灣人口越來越多,加上柴灣部分公屋開始重建,在客量受壓下,中巴便在1992年8月16日,把晚間八時後班次繞經小西灣,但總站不變。後來中巴於1996年4月22日將日間路線改道繞經小西灣,但晚間總站卻設在小西灣。換言之82在早上及晚間,總站是不同的。但這很易引起混淆,雖然82於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告終改由新巴接棒,仍然不變。直至2001年8月27日,82所有班次統一,由柴灣(東)開出並繞經小西灣,這是因應藍灣半島入伙而做的措施。
長期以來82都客量高企,即使地鐵通車後仍然影響不大,時至今日仍有五分鐘一班。而且在成為當時全港服務時間最長的巴士線時,82更有不少是通宵乘客,但當通宵線N8在1996年4月22日投入服務後,縮短至現時服務時間,82便沒有了通宵客源了。
83 柴灣←→太古城
![]() |
83在以前是東區主力幹線,地鐵和東隧通車以及製造業式微,已令83需求大為減少。(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83是於1967年1月13日開辦,當時稱8B,來往柴灣至筲箕灣。當時8B主要是接駁筲箕灣巴士線前往柴灣。後來柴灣、筲箕灣有大量工廠遷入,而在這些「生產基地」工作的工人多是港島東居民,故此8B亦漸帶有濃重的工廠線性質。當遷入筲箕灣和柴灣的人越來越多後,8B便於1975年2月16日延長至西灣河碼頭,柴灣總站設於新廈街(即柴灣村,已清拆),方便柴灣居民接駁渡輪。1976年9月12日配合中巴重組柴灣巴士線,更改編號為83。
隨著港島東發展,83便於1983年2月1日延長至太古城,延長路線後原本不經西灣河碼頭,直到1983年10月4日才恢復繞經;配合常安街巴士總站啟用,83便於1985年6月22日把總站遷往該處,總站稱柴灣(東)。
長期以來柴灣居民進出筲箕灣、西灣河都會乘83,但地鐵通車後83客量便受到影響。東隧和地鐵東過海線通車,更加把83接駁渡輪的客源拉走。1991年配合太古城巴士總站拆卸,83改經循環線,在沒有太古城站長協調下,83班次越來越不穩定。雖然83於1993年12月5日延長至小西灣,但無甚起色。更不幸的是香港製造業「日落西山」,港島東一帶工廠數目越來越少,83更加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結果83便於1994年8月1日改為只在週末和假日行走,隨後又不斷削班,客量亦再沒有增加。
到1998年9月1日改由新巴接辦後,由於83這時已經虧蝕得非常嚴重,加上其他路線像8和82也足以應付需求,結果新巴也放棄了83,只曾在1999年加入空調巴士而已。而到了2000年5月6日,83便是因為這樣而取消。
84 杏花村←→筲箕灣
![]() |
84在中巴時代乃一條客量頗高的巴士線,可是由於新巴經營失當,已經少了80%客量。(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84是於1978年4月20日投入服務,來往柴灣至筲箕灣。開辦初期84與其他柴灣巴士線重疊,重要性相對較低,唯在上下課時間,84則有效疏導柴灣道「長命斜」學校的學生。後為方便杏花村居民,84於1988年10月16日與88M合併,並延長至杏花村;又於1990年4月1日配合小西灣村入伙而途經小西灣,再於1995年9月1日配合筲箕灣耀東村入伙,改為循環線並繞經耀東村。由於小西灣村和耀東村落成,來往筲箕灣和柴灣上學的學生遂增加,連帶84客量也因而增多。
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告終,84由新巴接手。新巴曾於1999年5月17日將84全空調化,以單層巴士行走,不過繁忙時間疏導不到乘客,新巴又全線派回非空調巴士行走。此時84客量非常龐大,但新巴及後認為由杏花村往筲箕灣才有潛在需求,遂於2000年5月15日改為特快循環線,由小西灣經杏花村入筲箕灣,不入柴灣和柴灣道斜路。
不過,84客量之所以高企,主因是柴灣道「長命斜」有不少學校,全靠這些學校的學生,84才可以在與其他柴灣路線重疊的同時,擁有龐大的需求。但本身由杏花村往筲箕灣的乘客大可乘城巴85或地鐵,結果更改路線後,令往柴灣道「長命斜」上學的學生大為不便,最終新巴要開辦途經柴灣道長命斜的84S,但只在上課日兩邊開出寥寥兩班。至於84,則因為流失了龐大客源,淪為新巴虧蝕得最嚴重的路線。隨著非空調巴士退役,84也終於在2000年12月27日改為全空調,不過由於客量偏低,只是採用單層巴士而已。
在2001年9月23日,新巴安排84繞經愛秩序灣,望能改善84客量,但成效不顯著。
85 小西灣←→北角碼頭
![]() |
85開辦時原本只到筲箕灣,至小西灣村落成後,才於1990年深入柴灣。(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85本身並不是一條來往柴灣的巴士線,早在1978年3月1日開辦時,85便是以筲箕灣的亞公岩道作總站,主力針對位於亞公岩隔壁的明華大廈居民。雖然當時85是前往筲箕灣,但同時也可用來疏導柴灣巴士線之客量,包括8、80、81、82等等,故而路線編號以柴灣的8字頭顯示,而非筲箕灣的2字頭。
九十年代初小西灣一帶開始發展,85遂於1990年4月1日延長至小西灣村,途經杏花村。是項改動令85正式深入柴灣區。由於長期以來85都沒有直達柴灣,而柴灣本身又有路線82等前往北角,即使延至小西灣,在小西灣上下車的乘客,數目一直不多,反而沿線杏花村、亞公岩及筲箕灣的居民才是主力客源,故而85有部分巴士披上了杏花村商場廣告,以作宣傳之用。
85到了1995年9月1日成為中巴被削減的14條路線之一,85亦是這樣改由城巴接辦,無意間成為城巴首條來往港島東的港島路線。當時城巴已有118於柴灣,85得手標示著城巴正式踏進柴灣。不過因為85本身只是來往住宅區之間,客量不算突出,故沒有受城巴器重,接手初期曾用非空調巴士行走,到城巴車隊全面空調化,85主要都是用10.6米雙層車為主,同時還用單層巴士。
81M、87、88
![]() |
88是中巴重整路線下的產物,但由於路線本身並不快速,新巴時代早已經放棄了。(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81M是於1980年12月22日開辦,來往柴灣興華村至金鐘地鐵站,途經告士打道、堅拿道天橋、摩利臣山道和軒尼詩道。1983年2月1日延長至中環(德忌利士街),並改經告士打道、夏愨道直達中環。81M除了服務興華村居民外,也是接駁地鐵至港島東,蓋因開線早期地鐵港島線仍處於興建階段。
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通車,由於地鐵已直達港島東,81M失去了接駁地鐵的作用,加上柴灣地鐵站鄰近興華村,81M班次不斷削減。不過奇怪的是,中巴在地鐵港島線通車後,竟在1988年開辦一條與地鐵完全重疊的路線87(杏花村←→中環)。但可肯定的是,當時87要20分鐘一班車,假日又停開,與班次頻密兼每天全日服務的地鐵比,當然只有捱打。
1994年5月15日,中巴把兩條客量日低的81M和87合併,成為新線88(興華村←→中環)。88的最大特色是由興華村經小西灣入東區走廊,在筲箕灣落筲箕灣道和英皇道,在灣仔又深入灣仔北的內街。當年88名義上是15-20分鐘一班,但中巴對88的出車方法,是在差不多有渡輪到站時,便出一部車到中環港外線碼頭載客。就是因為這些額外班次,所以當年也有一些乘客特意乘坐的。
不過如此安排正式來說並不適當,因為這會搞亂正常班次。88於1998年9月1日由新巴接手,便基於不符合「按時出車」的做法,以正常班次行走。由於88主要是靠額外班次拉客,改回正常班次後遂打回原形。加上88並非取道全段東區走廊,相比起來自然沒有意義,於是88便於2000年5月2日取消。
88M、84M
![]() |
84M理論上是地鐵接駁線,但實際卻是街坊線而已。(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在地鐵港島線未通車前,要接駁地鐵一般要到金鐘或中環,這乃有81M的開辦。但當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通車,情形便不是這個看法,故此中巴在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通車當天開辦88M(柴灣東←→柴灣地鐵站),柴灣地鐵站設於柴灣安業街。當時88M只限平日行走,班次亦不頻密。88M及後於1987年5月1日延長至杏花村,同時加設假日服務,並在平日加開特別班次。88M及後在1988年10月16日與84合併,結果接駁地鐵的功能便轉向84。
不久小西灣村開始入伙,由於小西灣遠離地鐵站,中巴便於1993年6月1日從84分拆出一條新線84M(小西灣←→柴灣地鐵站),只行走平日。隨著小西灣越來越多屋苑入伙,84M便於1994年10月16日增設假日服務,並加入空調巴士行走。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84M由新巴接手。
84M本身可以接駁地鐵,故班次十分頻密,但由小西灣到市區心臟地帶,基本上已有直接巴士線如8、780和788等;到城巴入侵柴灣後開辦了118和8X,進一步加速了這個局面,故及後乘84M接駁地鐵的也就越來越少。反而由於84M能到達柴灣街市,客源反而是在柴灣街市購物的小西灣居民,變成不折不扣的街坊線。
780 柴灣←→中環
![]() |
780乃早期東區走廊特快線之一,但一直要等到小西灣發展才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同時專以12米巴士擔綱,如圖中的都城嘉慕(ML)。(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780是於1984年6月8日配合東區走廊第一期(銅鑼灣至太古城段)通車而開辦,是最早開辦的東區走廊路線之一。當時中巴開辦東區走廊特快線時,所有路線皆是以7字頭顯示。
初時780是來往柴灣東至中環永和街,兩邊總站與80完全一樣子,但只行走平日繁忙時間及假日日間。當時東區走廊只到太古城,780要先經筲箕灣和西灣河才入東區走廊。東區走廊第二期(太古城至筲箕灣一段)通車後,780便於1985年7月26日改為在過柴灣道後直入東區走廊。數年後小西灣村入伙,780便於1990年4月1日延長至小西灣。
從路線來看,780乃非常直接快捷,但開線時正值地鐵港島線通車,加上及後柴灣部份公屋重建,中巴一直都沒有延長780服務時間。不久小西灣人口越來越多,加上中巴在1993年失去了26條路線,中巴原本行走26條路線的巴士被騰空,於是中巴把這些巴士調往780,並於1994年8月17日提升至每日全日服務。不但如此,中巴還派出車長12米的都城嘉慕(ML)和丹尼士禿鷹(DL)行走780,又有空調巴士擔綱。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後,780便改由城巴接手並改為全空調。
自延長至小西灣後,780一直都是針對小西灣居民,但中巴策略向來都是用「慢線」行走全日,而快線則只行走繁忙時間。在城巴接手780後,因為城巴在1998年10月19日把快線788轉為每天全日服務,小西灣居民不再乘坐取道柴灣道「長命斜」的780,加上柴灣市中心一帶始終以舊公屋為主,780班次亦沒有像中巴時代般頻密。780在2001年7月22日柴灣總站遷往藍灣半島,再於2003年4月28日把中環總站遷往中環碼頭。
781 興華村←→中環
781也是最早開辦的東區走廊特快路線之一,於1984年6月8日配合東區走廊第一期(銅鑼灣至太古城一段)通車而開辦。當時東區走廊只到達太古城,781要先途經筲箕灣和西灣河後才入東區走廊。東區走廊第二期(太古城至筲箕灣一段)通車後,781便於1986年4月21日不再繞經西灣河至筲箕灣,而在筲箕灣直入東區走廊。當時781服務時間與780差不多,但只在平日繁忙時間行走,這是因為781本身在柴灣只服務興華村一個,覆蓋範圍比780狹窄。
本身781是直達中環,故早上繁忙時間781也有不俗客量。但自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通車後,由於柴灣地鐵站正正便在興華村隔鄰,781亦不免受到影響,班次長期只能維持最密15分鐘一班。加上781在柴灣僅僅覆蓋著興華村一個,781用車亦相當惡質,倘非丹拿珍寶,便是勝利二型,至於三軸巴士則更不用說。
新巴在1998年9月1日從中巴手上接辦781,有鑑於興華村人口已老化,781不論在班次或服務時間,皆沒有甚麼變更,只有在1999年7月14日加入空調巴士行走。而所加入的空調巴士,也不過是短車身的空調巴士而已。
8P、8X
8X是城巴首條能直達港島心臟地帶的路線,同時標誌著中巴不再是柴灣唯一巴士服務提供者。 |
一直以來柴灣是中巴的地盤,即使中巴26條線削予城巴,這格局依然不變。直到1995年中巴14條路線被削後,城巴獲得了85,才正式標誌城巴進軍柴灣的開始。
後來城巴欲擴充港島區市場佔有率,便於1996年4月22日開辦一條來往柴灣至銅鑼灣的特快線,這是8X(小西灣←→金鐘)。8X在當時可謂是一個突破,蓋因在8X開辦前,來往柴灣至銅鑼灣的巴士線全部取道英皇道,而8X則是取道東區走廊往銅鑼灣。8X一開辦,一時間不少原有8號線乘客紛紛轉乘8X。當時8X只是15分鐘一班,但很快不斷加密,達4分鐘一班!中巴眼見自己的地盤被對手入侵,便決定以80還擊,把路線修改至與8X相約,一樣是取道東區走廊。但由於80的路線始終與8X有別,未竟全功。80在中巴專營權結束時落在城巴手中,結果80因為與8X重疊,最終取消收場。
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柴灣路線很多都由新巴接手。新巴在1998年9月1日開辦一條全新路線8P(小西灣←→灣仔碼頭),在平日繁忙時間行走。當時來往柴灣至銅鑼灣的客源已被城巴的8X所吸納。由於8P本身是在過小西灣後,便直接駛進東區走廊往銅鑼灣,新巴便在同年10月19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班次還加密至四分鐘一班。於是8X只剩下柴灣市中心一帶客源,但也有不俗客量。
8P和8X是由兩間不同巴士公司經營,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2001年7月22日小西灣總站遷往新入伙的藍灣半島。
788、789
![]() |
788一條來往小西灣至中環的特快線,從中巴到城巴時代客量都非常高企。(圖片由網友KU5832提供) |
788是配合東區走廊第三期(筲箕灣至柴灣一段)通車,而於1993年8月2日投入服務。開辦時788只是單向行走平日繁忙時間,隨著小西灣有多個屋村落成,788便於1997年2月17日擴展至平日繁忙時間雙向行走。由於788本身取道東區走廊筲箕灣至柴灣的一段,即是說過小西灣後便直上東區走廊到中環,因此不少小西灣居民都喜歡乘坐788到中環上班。當時中巴也相當重視788,除了加密班次外,還派出了車長12米的都城嘉慕(ML)和丹尼士禿鷹(DL)應付,唯一沒做的只是提升服務時間而已。
當1998年9月1日中巴喪失專營權後,788便改由城巴接辦及改為全空調。城巴的策略一向是只把資源放在高需求的巴士線上,而城巴接手788後認為788會比起迄點一樣的「慢線」780更有需求,所以788在城巴這個思維下,於1998年10月19日轉為每天全日服務。與中巴時代一樣,城巴也派出了車長12米的大巴行走788,不過卻全是空調巴士。一年後城巴又於1999年7月5日,在788路線外分拆出789(小西灣←→金鐘),在789行走時段,788往中環方向不停金鐘,直奔中環。
本身789路線與788差不多,而且覆蓋範圍較少,所以789客量遠不及788,純是輔助性質。而主線788則雖然不經金鐘,但繁忙時間仍常常頂閘,主因是788是直接地來往小西灣至中環。配合藍灣半島入伙,788和789也於2001年7月22日遷往藍灣半島作為總站。
88(388)、89(389)
![]() |
附圖乃哥連臣角墳場一角,近大潭道出口。從圖中所見此段哥連臣角道路只有單車徑般的寬度,所以當清明和重陽時,中巴一般都不會派出長車身巴士掛帥。(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居於柴灣的人都知道柴灣後山上乃墳場,稱哥連臣角,早在柴灣剛開發時已存在。由於地點較特別,一直都沒有民居,之不過也不妨礙巴士線出現於該處。1964年5月2日中巴開辦22(柴灣徙置區←→哥連臣角),只在週末、假日行走,兩邊總站各開六班車。由於22所行走的主要是墳場,清明重陽時客量常會激增數倍。中巴早在六十年代末已開辦22特別班次,總站乃筲箕灣。在1973年清明節當天,此特別班次乃「變身」成另一新線22A,與22在環翠村會合,攜手衝入山地,然後再沿大潭道回到自己「地頭」。1976年9月12日柴灣巴士線重組,22、22A分別改稱88、89,以「8字頭」表示它們行走柴灣。
雖然哥連臣角有兩條巴士線,但不代表兩線客量相當堅挺。事實上22A只是行走清明重陽,一年不逾十天;而即使22服務時間亦很有限:早在1969年3月14日,22已縮減至只在兩邊總站各開四班車,1974年8月25日再縮減至對開三班車。而通往哥連臣角的路段,大部分都只有單車徑般寬度,影響用車安排。何況哥連臣角始終以墳場為主,從地理上實沒可能想到除清明和重陽外,哪有可能有大批乘客前往。加以沒有居民,只有墳墓,又怎可能大搞?莫非要那些躺在哥連臣角泥土下的先人去乘坐?1978年88延長至柴灣東工業區,但問題本質沒變,作用自然不大。
這時港島出現專線小巴,差不多港島各區都有小巴行走。當1982年2月有專線小巴線進入墳場時,88便隨即取消。當然墳場路線在清明重陽有很高需求,在清明和重陽,中巴仍會派車行走89接載掃墓客上山,風雨不改。
1989年4月2日中巴開辦388(哥連臣角←→柴灣地鐵站),作用是在清明重陽接駁地鐵到墳場。同時中巴也把89改稱389。因為路面限制,兩線主要以勝利二型行走。每年拜山時節,中巴勝利二型都會總動員行走388和389。直到由新巴接掌為止,388和389主角也就變成短身低地台巴士。
回到[東區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