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祥觀音

~~慈雲山巴士線演義

 

六十年代九龍的發展造就九龍巴士線之開發。其中九龍黃大仙山上的慈雲山,正是隨著九龍的發展而開發,成為一個公屋區。由於慈雲山本身建於山上,是純住宅區,巴士線之演變,也是按著慈雲山這個地方之開發而來。

慈雲山村是於1960年代建成。所以第一條來往慈雲山的巴士線──3A(北慈雲山←→竹園),乃於1964年5月14日開辦,竹園總站即是今日黃大仙巴士總站。由於開線時慈雲山各公屋只是剛剛興建,所以九巴不過開辦一條接駁線應付,用以接駁黃大仙巴士線至慈雲山。至慈雲山各公屋相繼建好,其他新線才陸續開辦。

1965年5月17日九巴開辦3B(北慈雲山←→紅磡碼頭),連接慈雲山至九龍城、土瓜灣及紅磡。一年後九巴又於1966年11月25日開辦3C(南慈雲山←→佐敦道碼頭,後延長至北慈雲山),來往九龍心臟地帶--油尖旺。之後九巴於1968年2月24日開辦15A(北慈雲山←→藍田),途經新蒲崗、牛頭角和觀塘。15A開辦後的一個月,來往長沙灣的2F也於1968年3月30日開辦,惟當時只到竹園。


慈雲山公屋一景。七八十年代慈雲山公屋都是以這種樓為主。(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慈雲山在七十年代已是人口高企的公屋區,全盛期保守估計有數萬人居住。由於慈雲山只是純住宅區,居民上班需到其他地方,故各慈雲山巴士線每逢繁忙時間都會頂閘,以至趨於飽和。這令九巴需開辦更多巴士線來往慈雲山。

1970年1月3日九巴開辦3D(北慈雲山←→觀塘),疏導來往慈雲山至觀塘的人流。同時為應付來往紅磡至慈雲山的需求,於1972年5月1日開辦5C(南慈雲山←→尖沙咀碼頭),途經土瓜灣和紅磡,直達尖沙咀。1973年7月16日2F延長至南慈雲山,應付慈雲山至長沙灣的需求。隨著地鐵觀塘線通車,1979年12月16日開辦3M(北慈雲山←→鑽石山地鐵站),接駁地鐵至慈雲山。

因為客量極高,以往慈雲山巴士線主要用雙層巴士行走,包括丹拿CVG型、丹拿珍寶勝利二型以至丹尼士喝采型。雖然八十年代地鐵已逐步通車後,但地鐵本身未到達慈雲山,對慈雲山巴士線並沒直接影響。這時九巴正引進巨型巴士,慈雲山巴士線部份也派出12米三車門大巴行走,如3C就用過丹尼士巨龍12米(3N)。因為慈雲山巴士線客量仍高,九巴於1986年11月17日開辦了3E(慈雲山惠華街←→佐敦道碼頭)以輔助3C。同時15A又於1987年11月23日加經九龍灣工業區


慈雲山巴士線早在七十年代已以新車擔綱,惟不幸在重建後客量下降,各線用車仍以舊巴士為主,如圖中的3C。(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踏入九十年代,慈雲山各公屋大廈皆因年事已高需要重建,使慈雲山巴士線需求,也再沒有像以往般龐大。同時香港製造業開始走下坡,一些來往東九龍各工業區的巴士線,客量也不如往昔。其中短程線3A正是於1995年11月5日取消;3M先在1991年9月15日延長至彩雲村,再於1995年3月26日縮短至南慈雲山;3E於1992年11月23日延長至慈雲山下的富山村,同時轉為全空調路線稱203E,仍經慈雲山。這段期間不少慈雲巴士線,用車仍以丹尼士喝采型等舊款車為主,即使曾一度採用巨型巴士的路線,也要轉回用舊車。

慈雲山重建在1997年逐步完成,同時間興建了一個大型商場--慈雲山中心,配有一個大型巴士總站。1997年11月9日部份慈雲山巴士線把總站遷至該處,如3B、3C、3D、15A。到踏入千禧年重建全面完成,由於重建後各屋村大廈都比重建前為高,各條慈雲山巴士線客量回升。這時正值丹尼士喝采型因年事已高而退役,慈雲山巴士線也轉用了一批載客量較高的三軸巴士。為配合重建完成,部份路線亦把總站搬遷,如3C和15A在2000年12月31日遷回慈雲山北總站,同時間5C也於當天延長至慈雲山中心,而3B和3D則不變。

現時各條慈雲山巴士線不論是哪條,大多都有低地台巴士擔綱,可見慈雲山巴士線已經步入中興,前景一片光明。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