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場

~~九龍巴士線演義

 

由於歷史因素,香港最早發展的當然是港島,而對岸則以油尖旺、九龍城發展得最早。對岸巴士線的發展在這個大前提下,自以這兩區最早展開。

早在二十年代,九巴經已在九龍區開辦了多條路線。其時九巴未正式擁有專營權,二十年代還有其他巴士公司營辦路線,其中一家乃中巴。至1933年6月11日九巴取得巴士專營權時,其他巴士公司營辦的路線,才轉到九巴手中。

戰前九龍巴士線
編號 起訖點 營辦者 編號 起訖點 營辦者
1 尖沙咀←→深水步 九巴 7 尖沙咀←→九龍塘 中巴
2 尖沙咀←→荔枝角 九巴 8 尖沙咀←→九龍塘 中巴
3 尖沙咀←→九龍城 啟德 10 尖沙咀←→牛池灣 九巴
4 油麻地←→九龍城 啟德 11 土瓜灣←→深水步 中巴
5 尖沙咀←→柯士甸道 啟德 12 尖沙咀←→深水步 九巴
6 尖沙咀←→九龍城 九巴 13 油麻地←→九龍城 九巴

1950年代九龍城。(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由於在專營權制度未推出時,巴士線發展相當紊亂,故九巴在接手後一年(1934年),面對重疊的路線,來了改動。這次改動包括取消4號線,10號線縮短至佐敦道碼頭,而13則延長至佐敦道碼頭。1938年3月1日九巴又重組路線,3號線延長至牛池灣,11號延至長沙灣,12號取消,13則延至牛池灣。同時增闢2A(尖沙咀←→深水步)和3A(尖沙咀←→九龍城)。


二次大戰時九巴服務受戰亂而癱瘓。當時日軍曾自行在九龍開辦巴士線,但因能源短缺,這些服務幾乎跟臨時的沒分別。至香港重光後,九巴恢復經營,原有巴士線才陸續重開。這些路線,有些已更改了編號,也有些屬新開。

其時國共內戰,大量移民湧入,九龍人口一下子急升十多倍。配合急增需求,九巴除了引進雙層巴士外,還以開辦新線應付。自五十年代起,九龍巴士線大規模發展,也由是展開。

戰後九龍巴士線
編號 路線 備註 編號 路線 備註
1 尖沙咀←→九龍城 為戰前6號線 7 尖沙咀←→九龍塘 為戰前7號線
2 尖沙咀←→深水步 為戰前1號線 8 尖沙咀←→九龍塘 為戰前8號線
3 佐敦道碼頭←→牛池灣 新開辦路線 9 尖沙咀←→牛池灣 新開辦路線
4 深水步←→佐敦道碼頭 新開辦路線 10 尖沙咀←→柯士甸道 為戰前5號線
5 尖沙咀←→牛池灣 戰前3號線 11 佐敦道碼頭←→土瓜灣 戰前11號,重開後縮短至佐敦
6 尖沙咀←→荔枝角 戰前2號線 12 佐敦道碼頭←→荔枝角 戰前已取消,但戰後卻重開
6A 尖沙咀←→深水步 戰前2A 13 佐敦道碼頭←→牛池灣  

六十年代彌敦道一景,其時商業和人流皆已頻繁。圖中右邊乃舊款的AEC Regent,是六十年代九龍區大線的主力。(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由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九龍人口在十年內以幾何級數增長。至1958年,九龍人口已約有一百廿五萬,佔當時全港總人口一半。大體當年的九龍,居民主要都不是富裕一族,不是居於舊樓,就是居於木屋區。所以新開路線一般都是連接鬧市至鬧市之間,像1952年開辦了2A,連接深水步至牛頭角;1958年開辦了6C,來往荔枝角至土瓜灣之間。與此同時大量公屋落成於九龍,表表者有深水步、石硤尾、黃大仙,以至觀塘。而九龍某些地區還有工廠出現,形成一個個工廠區,如紅磡、土瓜灣、新蒲崗。這種種,皆是新線客量急增的根本要素。

在1961年,九龍區巴士線一共28條,至1967年已增至39條。這些路線大多以單位數字作編號,最大的為14。同時部分舊路線也有修改,如3和11於1958年延至黃大仙,2號線於1960年延至蘇屋村,5號線於1965年延至彩虹村等。而所有來往尖沙咀的巴士路線,尖沙咀總站於1962年中改稱尖沙咀碼頭。在六七暴動時也有修改,如2D在六七暴動後縮短至(石硤尾←→彩虹),6D縮短至長沙灣,2B更被新開辦的1A(秀茂坪←→尖沙咀碼頭)取代。

由五十年代開始一直到七十年代,九龍巴士線都是處於發展期。這有賴於人口的急增和新區的落成。如七十年代時,九龍人口已逾二百萬,通勤人流中不少是在九龍區內工廠區上班的乘客;也有很多乘客是在油尖旺商業區上班。當中更有不少是接駁輪過海,如佐敦道碼頭、尖沙咀碼頭、紅磡碼頭,都是主要的渡輪接駁點。在這廿多年間,這些路線的用車,都是雙層巴士為主,例如丹拿CVG型丹拿珍寶勝利二型等等。

1968-1971年九龍巴士線(以下只列出部分)
編號 起訖點 編號 起訖點 編號 起訖點
1 尖沙咀←→九龍城 5 尖沙咀←→彩虹 10 尖沙咀←→柯士甸道
2 尖沙咀←→蘇屋 6 尖沙咀←→荔枝角 11 佐敦道碼頭←→黃大仙
2A 蘇屋←→牛頭角 6A 尖沙咀←→深水步 11B 觀塘(翠屏村)←→九龍城碼頭
2B 旺角碼頭←→觀塘 6B 荔枝角←→黃大仙 11C 樂富←→觀塘(翠屏村)
2C 九龍塘←→尖沙咀 6C 荔枝角←→九龍城碼頭 11D 彩虹←→油塘
2D 蘇屋←→觀塘 6D 荔枝角←→牛頭角 12 佐敦道碼頭←→荔枝角
2E 白田←→九龍城碼頭 7 尖沙咀←→九龍塘 12A 深水步←→九龍城碼頭
3 佐敦道碼頭←→黃大仙 8 尖沙咀←→九龍塘 12B 荔枝角←→橫頭磡
4 佐敦道碼頭←→長沙灣 9 尖沙咀←→牛池灣 13 佐敦道碼頭←→牛池灣


隨著客量下跌,九巴在九十年代重組了一部分巴士線,如4A便在1996年末取消。(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當時各條九龍巴士線客量皆紛紛飽和,即使同一個起迄點,開辦四、五條路線也不足以應付。由是之故,七十年代末乃有地鐵的興建。在興建期間部份巴士線要臨時改路,如興建地鐵油尖旺一段使彌敦道封閉,途經彌敦道的巴士線均要改經上海街,包括1、1A、2、6等等,一直到1981年地鐵局部完工為止。

隨著地鐵的通車,巴士整體客量不免受到影響,如4和12B都是在地鐵通車後取消。不過以整體計,地鐵不過是減輕了巴士的壓力,對客量影響並不過大,不少路線仍然有一定客量,只是已滿足到需求而已。反而更大的因素在八十年代末出現,而這才有真正的影響:其一是九龍各公屋相繼因老化而重建;其二是部分九龍居民遷往像沙田和大埔等新市鎮;其三是香港製造業「日落西山」,使在九龍各工廠區上班的人流,相繼減少。

由於需求沒有六十、七十年代時般龐大,九巴便在1994年開始研究,重組一些九龍巴士線。其中一些巴士線便是在這計劃下,逃不過被合併、取消、或改道等命運。舉例路線3、4A、6B、13等相繼在1995-1996年間取消;9號線於1996年加經黃大仙(原本不經),取代3、6B等路線;2E於1998年改經西九龍填海區。


九龍區巴士線相當繁雜,所以要一一概述,不容易理解當中脈胳。但當細心研究,並以宏觀角度看,大概只有一點:人口急增,新區開發下,巴士線客量大增,巴士線發展速度也就加快;至人口老化,新區減少,巴士線的演變速度,儘管不收縮,也會放慢。

九龍巴士線個別介紹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