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區內線個別介紹
31、31A、35、235
![]() |
31是來往北葵涌前往荃灣,亦是荃灣較早開辦的區內線之一(於1967年開辦)。北葵涌重建時曾令31陷入低潮,但現在已恢復過來。(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由荃灣來往北葵涌的巴士線,是荃灣區內線中最早發展者。早在1962年10月1日已有第一條區內線16B(葵涌←→荃灣),葵涌總站設在今日和宜合道和青山公路交界,屬北葵涌範圍。16B開辦後翌年,於1963年6月24日延長至深井;1966年5月25日開辦16D(北葵涌←→荃灣),路線與16B一樣,但只到荃灣西約(今麗城花園現址)。
16B、16D皆在六七暴動時停駛,暴動後16B、16D皆沒有重開,卻反而被在1967年11月18日開辦的31(石梨←→荃灣碼頭)和31A(石梨←→深井)取代。兩年後九巴又於1969年1月16日開辦35(石蔭←→荃灣碼頭),自此來往北葵涌至荃灣的巴士線,便越來越發達。當年荃灣和北葵涌皆是工廠區,同時有大量公屋落成,不少北葵涌居民都會到荃灣市中心購物,所以31、35當時客量也相當高。
自八十年代末石梨和石蔭開始重建,31、35的客量遂受影響;而工廠區亦因製造業衰微而少了人流往來。同時小巴亦大舉進襲北葵涌,也影響了31和35的客路。結果31只好於1991年8月4日與35合併,並改為循環線,才能止住客路的流失。
北葵涌新公屋安蔭村於1994年落成,為應付新增居民,九巴於1994年11月27日開辦235(安蔭←→荃灣)。改道同時31亦安排繞經安蔭,與235組成聯合班次來往荃灣至北葵涌。於是31這條老牌路線亦再次起飛,雖然以235有較多乘客,但31仍能分一杯羹。在2001年6月11日,31改為全空調,與235進一步相互輝映。
至於行走石梨至深井的31A,雖是行走深井,但大部份時間都只到荃灣西約,而31A更在1984年9月23日九巴路線重組中,被新線34B取代。
34、34A、37M
![]() |
在1964年已開辦的34,在七十年代因客量大增而多出34A,但因八十年代沿線公屋相繼重建,34A乃於1988年取消。(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34也是荃灣區最早開辦的區內線之一,是於1964年4月1日配合大窩口村和葵涌村落成而投入服務。最初34總站分別設於中葵涌(葵涌村近葵興村)及荃灣市中心的曹公街,1968年12月1日延至荃灣西約(今麗城花園)。配合葵盛村入伙,34便先於1972年9月1日延至葵盛東,再於1977年1月30日遷往葵盛中,最後於1978年8月16日改為循環線,以荃灣為總站。中葵涌一帶公屋多多,大量居民到荃灣市中心購物、上學,令34需求一度達至無法應付的地步。所以早在1972年9月1日延至葵盛東當天,34便分拆出一條34A(葵盛東←→荃灣碼頭),路線跟34差不多。
配合地鐵通車,1980年5月1日開辦37M(葵盛中←→旺角地鐵站),屬跨區線,到1982年5月16日地鐵荃灣線通車後,37M縮短至葵興地鐵站。37M本身客量不俗,但37M乃先由葵盛中總站前往葵盛東村,但這只能容許短車身巴士行走,因此為方便引入車身較長的巴士,便於1989年4月3日改為循環線,以葵興地鐵站作總站,在葵盛繞一個大圈才回到葵興總站。
八十年代後期大窩口村和葵盛東村先後重建,對34構成很大影響,加上中葵涌開始有地鐵和小巴競爭,34客量也就越來越差。雖然34於1988年1月10日安排跟34A合併並加經荃灣碼頭,又於1992年10月5日配合灣景花園入伙,繞經灣景花園巴士總站,同時將總站遷往葵盛東,客量仍然不高。結果在1997年7月14日,34便由原本循環運作改回兩邊設總站,同時全線轉用單層空調巴士,頂多加上短身空調巴士行走。
至於37M由開辦至今,都是方便葵盛居民往地鐵站乘搭地鐵,客量一直未受影響,不過空調巴士要到2004年6月20日才加入。
36、36M
![]() |
36系列路線由於只針對梨木樹一個屋村,在客源較窄下,客量不算標青。圖為36的巴士駛至荃灣市中心。(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
在葵涌近城隧出口下面有一個梨木樹村,是一個在1970年落成的老牌屋村,雖然這個屋村位於北葵涌,但在行政劃分方面卻視為荃灣區,相當特別。
而當梨木樹村落成後不久,九巴已在1971年1月15日開辦36(梨木樹←→荃灣碼頭),乃梨木樹首條巴士線。36的最大特色是其特別進入國瑞路來往荃灣和葵涌,這是其他路線完全不會有的安排。配合地鐵觀塘線通車,九巴便在1979年12月31日開辦了36M(梨木樹←→石硤尾地鐵站),屬對外路線;當1982年5月16日地鐵荃灣線通車後,36M縮短至葵芳地鐵站,成為區內線。36M不但是接駁地鐵至梨木樹,同時還方便梨木樹居民在區內上學和購物。
長期以來36、36M的路線,基本上就只是服務梨木樹村一個公共屋村,客源較窄,因此兩線客量一直都不算太標青,即使36本身是取道國瑞路往來,但該處人口本身不多,實無濟於事。因此梨木樹巴士線的用車,一直都是勝利二型為主。當梨木樹村於九十年代局部重建後,在人口減少下,36、36M客量更受打擊。
不過,36M早在1999年12月26日便加入空調巴士行走,並在2000年6月11日改為全線空調巴士行走,由全「熱狗」加入「冷馬」再變成全空調,前後時間不足半年。而36雖也然要遲至2003年11月23日才有空調巴士,但很快便有低地台巴士掛帥,算是一份「遲來的禮物」。
31M、235M
![]() |
31M自開辦至今都是客量高企的路線,但由於途經狹窄的道路,一直都只能用短車,圖為31M在石梨的總站。(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來往荃灣的北葵涌路線歷史相當悠久,但來往南葵涌的,則要等到地鐵荃灣線車後才開始發展。最早一條連接南葵涌至北葵涌的首推31M(石梨←→葵芳地鐵站),乃配合地鐵荃灣線通車,而於1982年5月16日開辦。最初31M總站設於石梨村正式的巴士站(即跟31B屬同一總站),及後石梨村開始有一些新樓宇建成,31M便於1985年5月30日延長至石梨村新區的梨貝街,深入石梨村內街。
雖然31M本質是用來接駁地鐵,但像這種地鐵接駁線,單靠地鐵轉乘客實不足夠,所以31M實際上有很多都是到南葵涌的工業區上班的北葵涌居民,同時也有上學、購物的乘客。不過自從延長至石梨的梨貝街後,由於要深入石梨村一些小型通道,11米或以上的巴士難以行走,因此31M一直都只用勝利二型,同時也有都城嘉慕9.7米(M)。即使到1999年7月5日改為全空調後亦然。
235M是為配合安蔭落成,於1994年3月11日投入服務,角色跟31M一樣,是北葵涌主要的地鐵接駁路線,同時方便北葵涌居民到南葵涌上班,只是235M是專門服務石蔭和安蔭。而且用車也有所不同,最初235M只用單層巴士行走,因客量增多才改用雙層巴士行走,主要是11米的一批。
32、32A
![]() |
早在六十年代九巴開辦了32來往城門水塘,因沿線以鄉村為主,客量一直平平。八十年代更轉作假日線32R。(圖片由Gavin Lau提供) |
嚴格來說,32(荃灣碼頭←→城門水塘)是荃灣區最早出現的區內線,不過只是鄉郊線,並非市內路線。32是於1962年6月16日開辦,主要針對居於城門水塘的村民。32由於是鄉村路線,一直以來都只是20-40分鐘一班車,取道城門道近城門水塘的一段。32在1973年7月16日的九巴路線重整中,分拆出另一條32A(荃灣碼頭←→老圍)。新線32A所前往的是老圍──圓玄學院所在,由和宜合至荃灣一段依32路線行走。
不過32、32A也是不好經營的,因為32、32A皆途經門道,而進入城門水塘的城門道一段路面一直都只有單車徑的闊度,令九巴只可採用單層巴士行走。七十年代末這些單層巴士因老化而退役,問題便越來越嚴重。而且城門水塘一帶,以各村莊的人口加起來,也不足以開辦兩條巴士線。當七十年代末城門道對出的象山和石圍角相繼落成後,1979年1月15日開辦32B(荃灣碼頭←→象山),32、32A的客量更見打擊。
在1982年5月6日,當全新的專線小巴路線正式進入老圍和城門水塘時,32A便隨即取消,同時32取消平日服務改稱32R。由於用車仍是年老的單層巴士,當1987年這些單層巴士全面退役時,九巴便再沒有路線駛進城門水塘。
32B、32M
不過城門水塘的故事仍未結束,因為還有象山和石圍角的32B等路線。32B原本是32A的特別班次,專門針對當時剛落成的象山村,在1979年1月15日正式成為常規路線,編號為32B。32B最初是取道城門道前往象山,回程則取道梨木樹一段的和宜合道才回到荃灣,屬一條循環線。不久石圍角村入伙,32B便於1980年7月20日改為兩邊總站,途經石圍角而不再經和宜合道。32B本身是方便象山和石圍角居民前往荃灣,不過象山村本身人口只有五千人,而人口有二萬人的石圍角村本身又接近荃灣市中心,加上在32B開辦時便已有紅綠小巴行走類似路線,所以32B客量並不標青。
1988年7月1日因城隧建造工程,石圍角和象山的路面進行大改造,32B改為不入石圍角路。是次改動令32B石圍角客源大量流失,紅綠小巴便「加大力度」搶去這些乘客,雖然32B於1989年12月29日恢復繞經石圍角,但原有的客量卻未能挽回,32B遂於1990年8月1日改經大河道天橋,把路線拉直。可是石圍角和象山居民早已習慣乘坐紅綠小巴,令32B一直都減少班次,結果32B最終淪為一隻「過街老鼠」。
32M是於1988年8月1日投入服務,來往象山村至葵芳地鐵站,不過這條路線亦相當特別,是先繞經大窩口才往葵涌,因此乘此線接駁地鐵,在大窩口站下車便可以,至於在葵興和葵芳的乘客,則一般都不會在該處轉車。與32B一樣,32M主要是服務人口不太多的地區,需求不高下還有紅綠小巴搶客,所以客量方面亦一直只是一般。
39A、39M
在荃灣地鐵站的盡頭有一個稱荃景圍的地方,又稱作柴灣角,八十年代起興建了大量私人屋苑,雖接近地鐵站仍有一段距離。所以九巴已很早在這區域開辦區內路線,現今雖然有39A和39M兩條,惟皆是由一個「母體」分拆出來。
1981年10月4日,九巴開辦循環線39B(柴灣角←→荃灣碼頭)。至地鐵荃灣線通車,39B乃於1982年5月16日改稱39M。由於39M整體車程比較短,一開線九巴便派出了二手丹拿珍寶(類似中巴的XF)行走39M。當柴灣角有新屋苑落成後,九巴在1984年2月6日來了一次重組,39M縮短至荃灣地鐵站,同時開辦新線39A(柴灣角←→荃灣碼頭)。
無疑39A、39M兩條路線,多少有點重疊的地方,惟作用本有不同:39M主要是接駁地鐵到荃景圍,而39A則是接駁渡輪來往中環。最初分拆兩線是起到作用,但隨著地鐵東涌線通車,渡輪航線取消,及後荃灣碼頭因興建西鐵站而拆卸,39A、39M互相重疊的本質,乃越來越明顯。
34M、238M
大家都知道荃灣昔日是個工業區。由於自八十年代末起,香港製造業逐漸「日落西山」,不少工廠因而空置,部份更改建成私人住宅。例如荃灣海濱花園,以前是荃灣德士古油庫所在地,後來油庫清拆,改建成海濱花園。於是1988年8月30日有238M(海濱花園←→荃灣地鐵站)的開辦。與此同時荃灣西約部分工廠,也一併清拆,重建成灣景花園。1989年1月23日九巴遂開辦34M(灣景花園←→荃灣地鐵站)。
毫無疑問34M和238M這兩條巴士線,都是典型的接駁路線。蓋因兩線基本上沒有繞太多路:34M乃取道青山公路荃灣段,直插入荃灣地鐵站;而238M則僅經荃灣市中心。由於34M和238M服務的兩個私人屋村,基本上都遠離荃灣地鐵站,因此兩線皆能扮演著接駁地鐵的功能。特別是在繁忙時間,兩線都是經常頂閘。不過由於兩線路程都相當短,所以由開辦至今,路線都沒有甚麼大改動。
31A、34B、234A、234B
![]() |
234B乃來往深井的巴士線,可是自開辦以來客量一直都一般,主因乃234B路線較為緩慢。(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深井是青山公路沿線的一個鄉村,雖與荃灣有一段距離,但在行政劃分上乃荃灣一部份。由於跟荃灣有密切聯繫,早在六十年代已有巴士線連接深井至荃灣。早在1963年6月24日,九巴曾把一條來往北葵涌至荃灣的路線16B延長至深井,六七暴動後改由31A(石梨←→深井)取代。當時31A大部份時間都只是到荃灣西約,反映當時來往深井的需求一直都不大。
配合新界西區路線重組,31A在1984年9月23日被新線34B(荃灣碼頭←→深井)取代,34B深井總站是設於馬灣碼頭。由於深井只是鄉村一個,鄉村人口的不足,令34B一直只能安排二十分鐘一班的班次。直至九十年代,34B只採用勝利二型行走,完全是鄉郊巴士的典型。
到九十年代中期後,深井區開始興建一些私人屋苑,其中包括浪翠園和豪景花園,因此九巴便於1993年1月3日開辦234A(荃灣碼頭←→浪翠園),取道深井至荃灣一段的屯門公路,來往荃灣至深井的浪翠園。同日34B亦由原來的馬灣碼頭延長至浪翠園。234A開辦後客量不斷上升,九巴於是再一次重組路線,於1996年1月6日把34B改稱為234B,與234A組成4-8分鐘的聯合班次。不過由於來往荃灣及深井始終以234A較為直接,乘客一般都會坐234A多於234B。
45A、46A、46B
![]() |
來往荔景至荃灣本有46A,但地鐵通車後客量日低,當1991年30縮短路線後,更導致46A取消收場,由30完全取代。圖為昔日46A在荔景的總站。(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荃灣區的發展在七十年代末伸延到荔景,因而荃灣區內線也有來往荔景者。第一條連接荃灣的荔景路線45A(荃灣碼頭←→荔景)在1976年5月16日開辦,途經荃灣和葵涌,在荔景繞一個圈後再回到荃灣。其後麗瑤村落成,九巴乃於1978年3月6日把45A總站設在麗瑤村。為統一路線編號,45A在1980年2月3日改稱為46A。1980年6月1日開辦46B(柴灣角←→荔景山),荔景至荃灣自此便多了另一條路線,但維持了不久,46B便於1981年10月4日取消。
由於荔景在隨後時間發展速度非常緩慢,整區就只有荔景村、麗瑤和隨後的祖堯三個住宅區,其他都只是山頭,所以當地鐵荃灣線通車後,46A客量亦急轉直下,同時間綠色小巴亦在葵涌開辦許多路線來往荃灣至荔景,在人口不足下還加上了地鐵和小巴,46A遂於1984年10月28日改經大窩口和葵涌村,盡量避開地鐵、小巴的競爭,但並沒起色。當1991年10月3日來往荃灣至佐敦的30縮短至長沙灣後,荔景往返荃灣已有30替代,46A已變得多餘,所以46A終在1994年3月21日被取消,由30代替46A。
現在往返荔景至荃灣的巴士線基本上已有30,但來往荔景至荃灣、葵涌本身乘地鐵也可以,不乘地鐵的又可乘綠色小巴,路線亦有幾條。而更重要的是,荔景到今時今日都和十多廿多年前沒有任何變化,都是只有幾個公共屋村。在荔景人口沒有增長下,30的取消,也就成為一個不絕於耳的傳聞。
回到[荃城風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