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城風雨
~~荃灣區巴士線演義
![]() |
30是荃灣最早開辦的路線,1948年已開辦。起先稱16A,1973年才改稱30。(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雖說新界巴士線最早出現於元朗,新界西區最早開發者乃荃灣。「荃灣」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界定,狹義來說乃指由麗城花園至大窩口的範圍,而廣義來說則連葵涌也包括了。荃灣巴士線歷史乃始於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開始踏入高峰期。
荃灣第一條巴士線乃16A(荃灣←→佐敦道碼頭),於1948年12月11日開辦,大致取道荃灣至九龍一段青山公路。由於開辦時荃灣只是鄉郊,早期客量不高。至五十年代起荃灣有工廠興建,客量始有增加,16A遂於1960年10月分拆出16B(荃灣碼頭←→佐敦道碼頭),惟這條16B只是服務兩個月便取消。
六十年代荃灣開始發展成工廠區,同時間多個公屋落成,最早的乃大窩口村和葵涌村,九巴遂於1963年9月1日開辦33(荃灣碼頭←→深水步碼頭);五年後南葵涌也興建了大量工廠和公屋,葵涌的主幹道──葵涌道亦於1968年10月30日建成,33遂於當日改經葵涌道,同時繞經大窩口和葵涌村。此後荃灣正值急速發展期,對外巴士線需求大增,不少路線也因此而興起,出現的新線如下:
荃灣的發展與荃灣對外線之關係 | |||
年份 | 新發展區域 | 新開辦路線 | 路線改動 |
1963-1967 | ・大窩口村 ・葵涌村 |
・33(荃灣碼頭←→深水步碼頭) | |
1967-1970 | ・石梨村 ・葵興村 ・葵芳村 |
・33A(北葵涌←→深水步碼頭) ・31B(北葵涌←→佐敦道碼頭) |
・16A在這段期間停駛了三年。 ・1968年10月31B改稱16B,33A則改稱31B。 |
1970-1971 |
・石蔭村 ・梨木樹村 |
・16A(荃灣碼頭←→佐敦道碼頭) ・35A(石蔭←→深水步碼頭) ・36A(梨木樹←→深水步碼頭) ・33A(梨木樹←→深水步碼頭) |
・1970年7月16A重開,總站設在荃灣碼頭,經葵涌道進出。 |
1972-1973 | ・葵盛村 |
・37(葵盛←→大角咀碼頭) ・33B(葵興←→深水步碼頭) ・33A(葵芳←→深水步碼頭) |
・1973年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16A被改稱作30;16B則變成36B,延長至梨木樹。 |
1974-1979 |
・33M(荃灣碼頭←→旺角地鐵站) ・36M(梨木樹←→石硤尾地鐵站) ・37M(葵盛←→旺角地鐵站) |
||
1981-1982 |
・石圍角村 ・象山村 |
・32M(石圍角←→旺角地鐵站) | ・1982年5月地荃灣線通車,32M改稱32並延至大角咀碼頭;同日33M與33A、33B、33C合併成新線33A(荃灣碼頭←→大角咀碼頭) |
大體自七十年代中期起,荃灣巴士線大致已定型。雖然在1979年12月地鐵局部通車時,九巴開辦33M、36M、37M,不過是接駁地鐵。一般對外線不計地鐵接駁線,在七十年代,都有可觀客量。至1982年5月地鐵荃灣線通車,由於可從荃灣直接乘地鐵,三條接駁線作出改動──36M縮短至葵芳地鐵站;37M縮短至葵興地鐵站;33M則與33A、33B、33C一同合併,成為新線33A(荃灣碼頭←→大角咀碼頭);32M則改稱32,延長至大角咀碼頭。
無疑以荃灣區密集的人口,巴士線客量尚不至於受地鐵巨大影響。但自八十年代末,有兩個因素直接影響了荃灣巴士線:其一是荃灣和葵涌各公屋相繼因老化而重建;其二是製造業式微影響了各工廠區人流。由於不少路線客量受到影響,九巴自1989年起開辦了多條特快線,計有30X(荃威花園←→黃埔花園,1989年2月27日開辦)、234X(荃灣西約←→尖沙咀,1990年11月4日開辦)、238X(海濱花園←→中港碼頭,1990年2月18日開辦),專門行走遠離地鐵的區域。而因應地區老化引致客量下降,荃灣區巴士線有所重組,如1991年6月6日乃有33歸併於33A;1991年10月3日又有30大幅縮短至長沙灣;1996年5月19日來往北葵涌的35A,在一夜間延長至尖沙咀;1998年4月1日,31B也延長至地鐵大角咀的奧運站。
從荃灣巴士線演義看到,荃灣巴士線客量受地區發展影響甚深。七十年代時因急速發展,對外線幾乎條條爆滿,至九十年代受公屋老化等因素影響,客量大降,荃灣巴士線終要多次重整。一直到千禧年後各公屋重建完畢,部份舊屋村巴士線才開始有回客源。
荃灣除了有對線外還有區內線。由於荃灣和葵涌規模相當大,來往區內不能靠走路,故六十年代已有區內線開辦。1962年10月1日九巴開辦16B(葵涌←→荃灣)。此線開辦後翌年,於1963年6月24日大幅延長至深井;1964年4月1日開辦34(荃灣←→中葵涌),主要針對大窩口村和葵涌村;1966年5月25日又有16D(北葵涌←→荃灣西約)開辦,路線與16B一樣,但只到荃灣西約(即今麗城花園)。
六七暴動時16B、16D、34皆曾一度停駛,暴動後16B、16D更沒有重開,被在1967年11月18日開辦的31(北葵涌←→荃灣碼頭)、31A(北葵涌←→深井)取代。而34在恢復行走時,於翌年1968年12月1日延長至荃灣西約。這時候葵涌各公屋陸續落成,如石梨、石蔭、梨木樹和葵盛等等,故而再有新區內線開辦。
荃灣的發展與荃灣對外線之關係 | |||
年份 | 新發展區域 | 新開辦路線 | 路線改動 |
1967-1969 |
・石梨村 |
・31(北葵涌←→荃灣碼頭) ・31A(北葵涌←→深井) |
・1968年12月1日34延長至荃灣西約。 |
1969-1971 |
・石蔭村 ・梨木樹村 |
・35(石蔭←→荃灣碼頭) ・36(梨木樹←→荃灣碼頭) |
・1971年31總站改稱石梨。 |
1972-1973 | ・葵盛村 | ・34A(葵盛←→荃灣碼頭) | ・34A開辦當日34延長至葵盛。 |
1974-1979 |
・36M(梨木樹←→石硤尾地鐵站) ・37M(葵盛村←→旺角地鐵站) |
||
1979-1981 |
・石圍角村 ・象山村 |
・32B(象山←→荃灣碼頭) | |
1981-1982 | ・柴灣角 | ・39B(柴灣角←→荃灣碼頭) | |
1982-1984 | ・31M(石梨←→葵芳地鐵站),配合地鐵荃灣線通車。 | ・1982年5月地鐵荃灣線通車,39B改稱39M,36M縮短到葵芳,37M則縮短到葵興。 | |
1984 |
・39M分拆出39A(柴灣角←→荃灣碼頭),39M縮短至荃灣地鐵站。 ・31A被新線34B(深井←→荃灣碼頭)取代。 |
![]() |
荃灣很多區內線是來往荃灣碼頭至各區域,如36正是來往荃灣碼頭至梨木樹。(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
大體這些路線皆是按著當時實質地區發展而出現。這些區內線跟對外線一樣,在七十年代急速發展時需求大增。乘客除了是到區內工廠區上班的各公屋居民外,也有不少是用來上學和購物的。最初荃灣區內線主要是到荃灣居多,至地鐵通車,才有區內線針對葵涌。1982年5月開辦的31M,和1988年8月1日開辦的32M(象山←→葵芳地鐵站),即為例子。
荃灣區內線受公屋重建和製造業式微影響不小,舉例34A和35都是分別於1988年1月10日和1991年8月4日取消。而未被取消者也好不到多少,如據筆者認識一位居於葵盛近廿年的朋友觀察,34在九十年代,平均每班車都未曾有逾二十人。這明顯受荃灣公屋重建的影響。所以到了九十年代,荃灣區內線仍多以殘舊的巴士行走,如丹拿珍寶和勝利二型。當然仍有新屋苑落成而開辦的區內線,如238M(海濱花園←→荃灣地鐵站,1988年8月30日開辦)、34M(灣景花園←→荃灣地鐵站,1989年1月23日開辦)、235(安蔭←→荃灣,1994年11月27日開辦)、235M(安蔭←→葵芳地鐵站,1994年3月11日開辦),但那是例外。一直到千禧年後各公屋重建完畢,荃灣區內線客才有回升。
荃灣區內線發展跟對外線一樣,七十年代急速發展時需求大增,至人口老化才客量轉差。但不論作如何發展,大體都有一個格局:區內線有連接荃灣和葵涌兩種,前者主要到荃灣市中心,後者則接駁地鐵居多。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