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明《琵琶記》的一些感想

1996年12月

    《琵琶記》作肭版的祖父、父親m是詩人,不過高氏三世為詩人的背景,並未使他的視野胸襟,停留在自身的階層。高明自小學道愛人,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更深明社會上各階層的苦況。《琵琶記》一劇被冠以「絕唱」及「南曲之宗」的冠冕,就是因為它了解人與人之間,關係十分複雜,明白諒解關懷的重要。這兩個覺悟,不單沒有削弱作品向權威控訴時的威力,反而更能突顯出建制的可怕。高明在改編舊材料時,重新塑造了數位人物的性格及行為,就是這個論點的最佳證明。

    在《琵琶記》的故事前身《趙貞女》堶情A主角蔡伯喈本來是拾惡不赦的大壞蛋。他一個人走去京師做大官,置家鄉的父母不顧。當趙五娘來京找他時,他不單立刻休了五娘,還放馬將五娘踏死。最後上天震怒,放雷把他活活打死。高明則改動情節,在《琵琶記》的第二齣「蔡宅祝壽」堙A蔡氏搖身一變成為不慕權貴的高士,一上場就唱<瑞鶴仙>:「功名富貴付天也。」;<鷓鴶天>則白:「入則孝,出則悌,怎離白髮之雙親」。蔡伯喈成了一位縱有宋玉、楊雄的學問,m不願意赴考埸,怕白髮雙親掛念的孝子。妻子地位在他心媮鶷六馱鬙嚏A可是他也知道妻子「儀容俊雅••••德性幽嫻,盡可寄苹蘩之托」<鷓鴶天>,絕無半點棄妻意圖。縱使他後來淹留他鄉,背負棄妻忘父的罪名,高明也巧妙地用「三不從」,即「辭試不從」、「辭官不從」、「辭婚不從」來替蔡君脫罪。同時,高明還不時用篇幅描寫蔡伯喈的痛苦,例如第廿一齣「伯喈彈琴訴怒」、第廿三齣「伯喈思家」、第廿七齣「伯喈牛小姐賞月」,都有描寫伯喈離開父母妻子時,心中悶悶不樂的情況。透過「牛小姐盤夫」一節,牛小姐一連串的問題,更加使觀眾知道伯喈雖然身穿「紫羅襴」,反而覺得拘朿不自在;口吃猩唇豹胎,卻當是幾口荒張要辦事的茶飯。錦衣美食,並未減他思鄉濃情。

    有學穻p楊振良先生在《琵琶記導讀》中,看了卷首「水調歌頭」的白堙u••••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諸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數句,便以為高明對伯喈的改寫,只是為了教化。試想想蔡伯喈抱茈酮菑k兒,吃茯鏤祕囧,過荋I貴生活時一臉愁容,跟上天如何怒殺逆子的情景比較,那個來得震撼,那個教化功效大?楊先生真的誤會了作竻黻坁漱葖銦C

    作竻嚗g蔡邕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了解薄倖郎成因複雜,世上那有如此極端的壞人。高明讀了金時的《蔡伯喈院本》、元時雜劇關於趙五娘的故事後,不信世上存有如此狼心狗肺的蔡伯喈,遂毅然作出改寫。我這個說法,可以從女主人翁趙五娘的形象分析中得到証實。

    高明描寫女主人翁時,常常故意L調她善察人情的一面,例如第十五齣「五娘勸解公婆爭吵」中,當五娘面對婆婆日夜埋怨,認為「當初不合教孩兒出去,公公又不伏善,只管在家煎炒」,五娘深明二人煩躁,全因兒子胡不歸來及懼怕飢餓的心理使然,遂唱<前腔>:「孩兒雖暫離,須有日回家堙C奴自有些金珠,解當充糧食」,在心理生理上盡力使二老冰釋。

    再看第二十齣「五娘吃糠」,學習了《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敘事手法,m有懷疑、懸念、追查、揭發的過程,不過人物形象卻有了新的變化,不知廉恥的齊人搖身一變成為賢德過人的孝女。這齣戲最教人垂淚的一刻,往往不是五娘吃糠,因為飢荒時無物可食,取糠而食乃是人之常情,見慣尋常。這堭苳H心酸的是五娘吃糠還要東躲西藏,怕公婆見了傷心;可哀的是她用心良苦,還是遭婆婆埋怨,被誤會成背地堸膠Y佳餚的自私媳婦。作芵桯炱a出人們不能交流,苦難常要自己郃的悲哀。

    同樣,第二十四齣「五娘剪髮賣髮」中,當五娘身無長物,賣髮求殯葬公婆,我們未必感動。我們惋惜的是五娘在張太公願意幫助的情況下,竟然一手拒絕了,她身處困境,竟還明白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知道張太公一家在旱災中也有所缺,自己可以不求人時,她決不求助於人,所以在<蝶戀花白>中,她唱:「難再去求張太公」、「不幸喪雙親,求人不可頻」、「開口告人難」。到了最後,她走投無路,張太公主動幫忙,她還是提醒太公正做無益之事,唱<前腔>:「只恐奴此身,死也沒人埋,公公誰還你恩債。」作竻き磎芶朣怬O人的主題又重複了一次。

    作耵漱葖銦A不單體現在二位正面的主人公上,就連三大反派:牛丞相、里正、枴兒,也有血有肉,具立體感,不像《竇娥冤》的張驢兒、桃兀般典型,也不像《西廂記》中的孫飛虎、鄭恆般平面。牛丞相本來是一切不幸的罪g禍首,假如沒有他逼婚及千方百計阻礙蔡邕辭官,伯湝就不會滯京不返,致使生不能養母,死不能葬父。可是在對上一場戲「牛相教女」堙A他竟然是掛念女兒幸福的慈父,不像《竇娥冤》的貪官只會說「我做官人勝別人,告狀來的要金銀」,而是會教導女兒禮教大義的讀書人。他逼迫伯喈,全因愛女深切,知道伯喈可以付託愛女終生,所以才拒絕伯喈的三不從。

    里正則是搶去五娘僅餘糧食的惡賊,他出場很特別,先唱《普賢歌》:「身充里正實難當,雜泛應承日夜忙。官司點義倉,並無些子糧,拼一個拖翻吃大棒。」講出了做里正的苦處。及至他賣妻賣子,搶糧時還問五娘冷不冷,不奪衣衫,恐她著涼。正邪分界,至此已糢糊不清,還教人有些同情他呢。至於那個最無良,專以詐騙為活,後來更假傳書信,欺騙蔡家錢財的枴兒,作芩椄O為他說話,枴子因為跛了,不能工作,才墯落至此。

    作肭版看到社會並非只有二種元素,非黑即白。他知道每個人m有善有惡,善惡取向完全受制度、環境的影響,是以他同情既得利益穻p牛丞相;他諒解兇惡的小吏如里正;甚至卑鄙的騙子如枴兒,他也不多加責難。高明真是不折不扣的人道主義矷C他的作品則不斷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探索的同時,又加上了對制度的反思及責難。當讀芶爭僧G事後,都不禁疑問:「假如蔡伯喈跟趙五娘的不幸都不是壞人造成的,那是什麼原因呢?個人道德至此不再變為解決一切的靈丹妙藥,反而教人懷疑一些深入人心的道德價值到底有沒有問題。如伯喈盲目順從家長心願算得上孝嗎?會不會危及自身幸福及父母的安全?為甚麼里正會淪為L盜?為什麼能體貼女兒的牛丞相,竟然在看到隨從苛索驛吏時候,不加阻止?到底既獨裁又缺乏牽制的建制有無大問題?

    我們欣賞《琵琶記》只重政治性或技巧,看不到其中對社會嚴厲的批判跟空手出寶山,可能沒甚分別。

 

附錄(一)

    過往不少學肮菻H高明重塑蔡伯喈,目的是替蔡邕抱不平,因為漢代的蔡邕根本從沒有拋棄妻子父母不顧。其實此說大誤,分不清文學故事跟現實不必要有真人真事作憑據,作芚o揮想象力可能是一時衝動,不必凡事跟現實扯上關係。況且,一、故事中蔡邕父母之名與正史不合;二、現世中蔡邕沒有妻子叫趙五娘;三、蔡邕生平跟故事不合;四、漢無狀元;五、漢代無丞相姓牛,也無招親事。因此以為高明寫《琵琶記》的動機是替蔡邕翻案,純是穿鑿附會,並不可信。況且,真要替人翻案,也決無先招認蔡伯喈真的拋妻棄父母在先,然後再用種種方法脫罪,使人覺得他雖然不對,但也情有可原這麼愚笨。倒不如另謀新編,寫一個像「義孝蔡伯喈,割肉飼父母」的故事,豈不更妙?更能跟負面抗i。

附錄(二)

    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把《琵琶記》列為戲文中的「絕唱」,黃圖珌的《看閣集閑筆》更把它列為「南曲之宗」。前人研究評論高明生平、作品主題、結構、語言等的資料很多,除引為例證外,雖極重要不再複述,至於此劇的內容、情節、作者生平簡介,此文也從略。

    附錄(三)文學批評很多時很主觀,沒有一定標準,人們評價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通常會從兩方面入手:一為技巧,即作品的結構、組織、修辭、音樂入手;二為內容、主題。很多評論文章在i量作品內容主題好壞時,又會以政治功用的強弱或感情是否真摰來作標準。

    有興趣的可參看:1、內容:高明《琵琶記》(台北:經典出版社,1987)
                                    2、高明生平:張棣華《琵琶記考述》(台北:正中,1964)

    不過讀穸i以隨時隨地用一種新標準來衡量已經被封為經典的作品。因為閱讀也可以是一種創造,只要有論証証明論點,沒邏輯謬誤,你也可以發表高見。例如上面,介定一部經典所以為經典時,就以這部作品能否帶來「人與人之間的體會、感通、同情和諒解,與及喚醒人類對社會生活現實的批判」,作為討論基礎。

 

論性別越界小說 論李賀人生觀 小心閱讀 論琵琶記 如何讀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