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天才了解天才-
論唐代詩壇鬼才李賀的人生觀

4-98

 

(一)引言

唐朝詩人李賀,字長吉,生於公元七九零年,卒於八一六年,經歷了三個皇帝,卻只不過活了二十七載。他沒作過大官,只做過從九品的奉禮郎,但是一生充滿了傳奇。

李賀世為唐世宗孫,系出大鄭王,不過到了父親晉肅一代,家道已經衰落。李賀少時的困苦境況,可以從詩句:「我在山上舍,一畝蒿磽田。夜雨叫租吏,春雨暗交關。」略知一二。(註一)

雖然《唐摭言》記載「賀年七歲,以長短制名動京華。」(註二),似乎誇張了一點,但朱自清的《李賀年譜》考據到他十五歲便成名。他十八歲時結婚,并參加河南府試。到了京師後,受到韓愈的賞識,據說正欲午睡的韓愈一見到《雁門太守行》,就立刻睡意全消。

李賀雖然不寫七律,詩譽卻日隆。二十歲在京應禮部試卻因受時輩排擠,指其父名晉肅,與進士同音,理當避諱,不得進進士。韓愈雖然為他作《諱辯》,但是他始終再沒應試。(註三)二十二歲經韓愈幫助,他當了奉禮郎,不出三年,卻辭職回昌谷。後來去了潞州,依附張徹作幕僚。二十六歲返鄉,二十七歲他就死了。

杜牧在《李長吉歌集敘》中對李賀的早死深表惋惜,說:「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可也。」大以為李賀的死對其人其詩是大不幸。李商隱則不單認同杜牧的說法,還稱《集敘》算得上「狀長吉之奇甚盡」,更自作《李長吉小傳》,加強對李賀早逝的悲情渲染,描寫李賀死前見鉤魂使者,下榻叩頭不愿離去,哀求無用後,才倚床獨位氣絕,真是慘情得厲害。

我則認為「長爪郎」李賀,對上述二位大詩人-小李小杜的同情,恐怕都不會接受,本文試圖從李賀的詩歌看李賀的人生觀,証明死亡對李賀只會是樂事,而不是苦事。

(二)尋尋

李賀是唐宗室的一員,出身高貴,在《金銅仙人辭漢歌序》堙A他署名「唐諸王孫李長吉」。在《唐兒歌》的結尾處,他提醒人們「莫忘作歌人姓李」“他的詩歌媮晹部u隴西長吉摧頹客」及「刺促成紀人」等語,隴西成紀是唐王室早先居住的地方。可見李賀頗以出身自傲。

不過事實上他只不過是唐室的一個旁支,家道早已沒落。他在《送書仁實兄弟入關》就有「我在山上舍,一畝蒿磽田,夜雨叫租吏,春聲暗交關。」他的家庭境況跟一般百姓沒甚麼分別。

沒落貴族包袱沉重,他一心想改變家族的情況,於是努力讀書,希望透過科舉,成為進士。可惜他二十歲時完成府試,待考禮部試時遭同輩攻擊不避父諱,最後惟有永不再應考進士科。於是憤憤不平,遂寫了許多苦悶詩歌。李賀的詩歌有近三十篇,都是表現個人落寞境遇和憤激的情懷,佔現存總數第二位。

這種不被任用的苦悶,可見於《馬詩廿三首》。在《其四》堙A他以天馬自比,說自己「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上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是能幫助王者走向光輝道路的馬;雖然身材瘦,但是仍馬骨堅硬,猶如銅鐵。《其五》又說:「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表現了雖然想建功立業,但是仍不知何時才能佩上金絡頭-得到重用的無奈。

可是他始終不為所用,只陷入如《長歌續短歌》所言的困境:「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髮。秦王不可見,旦夕成內熱。渴飲壺中酒,飢拔隴頭粟。淒涼四月闌,千里一時綠。夜峰何萬萬,明月落石底。徘徊沿石尋,照出高峰外,不得與之游,歌成鬢先改」。

首兩句詩中就表達了作者在科舉途塞的情況下,那種落泊情況。不單衣服破了,心境也立時蒼老了,連早白的頭髮也保不住。偏偏此際又不可能遇到秦王李世民般善於用人的君主,於是內心更形焦躁。雖然借酒消愁,但是境況淒涼依舊,一切還是一片慘綠。縱使他攀山過嶺,腳踏石路追尋下去,始終「不得與之(明君)游」,失望之餘,最後連鬢腳都白了。全詩通過「破」、「斷」、「夜」、「淒涼」、「綠」、「離離」、「徘徊」等字,營造了一個破落的幽暝世界籠罩著全詩。

李賀詩今存二百四十一首,王禮錫先生謂其好用死、哭、位、淚字,其詩淒然有鬼氣,還說長吉詩的感傷色彩有五方面:「聲調、顏色、鬼氣、字詞、內容。」可是只要數一數,即可知道寫鬼的詩,只佔李賀全部詩作的二十分之一,數目不多。梁ㄥW就曾指出李賀雖以鬼才稱,但如《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美人梳頭歌》等,皆少鬼趣。﹝註四﹞。我推測《文獻通考》、《滄浪詩話》所以封李賀為「鬼才」,原因簡單,全因李賀作品主題多是苦悶,有生不如死的人生態度。

(三)覓覓

在科場無法出名的李賀,明知在官場熙攘的京都絕不會受人青睞,破格擢拔,唯有另尋出路。他的詩《浩歌》就洋溢著奔放的熱情,高喊「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他「羞見秋眉換新綠」,知道身為「二十男兒那刺促」是不對的、不應該的。於是想前往刀光劍影的沙場,建功立業,改變永沒出頭的命運。《南園十二首》之五,一起句就問:「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然後說「請君暫上凌蝏捸A若個書生萬戶侯?」清楚表明開國功臣中沒有書生。要想建功立業,非靠軍功不可。在其七則說:「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見買若耶溪水劍,明朝歸去事猿公。」更寫下出投筆從戎的決心。

不過軍旅生活艱苦,正如《雁門太守行》所描述,敵人來時鋪天蓋地,似黑雲,而「黑雲壓城城欲摧」,又豈是一個瘦骨書生所能抵擋,戰爭時間長,往往由「角聲滿天的秋色堙v,打至黃昏,戰場上的血跡,在晚霞照射下,像「霏上燕脂凝夜脂」還不完結;反而要「半捲紅旗臨易水」,在「霜重鼓寒聲不起」的情況下出擊。

李賀的健康一向不好,《春歸昌谷》:一句「終年未乘傳,顏子鬢先老」,告訴了我們李賀十七歲時頭髮已白。從《出城寄權璩楊敬之》中「自言漢劍當飛去,何事還車載病身。」及《仁和里雜敘皇甫湜》中「歸來骨薄面無膏,疫氣沖頭鬢莖少」,我們可知李賀不單早衰,而且多病。加上由始至終他未遇明主,要如《雁門太守行》所言,「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只不過是失意人的小狂想,面對現實,走出夢境,李賀他去了當奉禮郎,做一個京m堭q九品的小官。

(四)冷冷

李賀的志向很大,只不過因父諱而文無所成,為體格而武功不立。奉禮郎只不過是從九品的官,又豈可滿足他。於是他更傷心,《贈陳商》詩說:「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傷心行》更直言在貪病交加情況下不為所用的慘況:「咽咽學楚吟,病骨傷幽素。秋姿白髮生,木葉啼風雨。燈青蘭膏歇,落照飛蛾舞。古壁生凝塵,羈魂夢中語。」

李賀心情悲苦,初時只寫些充滿冷艷、孀妾怨長夜的詩,如《八月》:「孀妾怨長夜,獨客夢歸家;傍檐虫緝絲,向壁燈垂花,簾內樹影斜;悠悠飛露姿,點綴池中荷」。他很快發現「尋章摘句老雕蟲」,就算夜夜苦吟至「曉月當帘挂玉弓」,也依舊是「不見年年遼海上」,擺脫不了「文章何處哭秋風」的悲慘命運。

自此李賀詩陰氣更重,人間才仿如鬼域。《神弦曲》:「呼星召鬼歆杯盤,山魅食時人森寒。」《感諷》「月午樹立影,一山堆自曉,漆炬迎新人,幽壙螢擾擾」,《秋來》:「秋墳鬼唱鮑家詩」,《春坊正字劍子歌》:「嗷嗷鬼母秋郊哭。」《南山田中行》:「荒畦九月稻見芽,蟄螢低飛隴陘斜。石脈水流泉商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一個人活在世上,常有身處鬼域之感,不尋找寄托,又怎可能不自殺?為了解開悶愁,李賀開始沈迷於色慾追求。李賀詩寫閨情和詠妓的三十餘首,佔總數八分一,篇數之多,絕不偶然。朱世英的《神寒未必骨重:試論李賀詩的藝術特色》一文就指出李賀的詩,在描寫女性時,多或寫她們美好的姿色,或渲染她們華麗的居處,或顯現她們打情罵俏的神態。(註七)姚文燮更指出《河陽歌》、《花游曲》是李貿與妓女交往時作。(註八)而《房中思》及《惱公》則有蔑視貞操的句子。可知李賀確有以色麻醉自己的意圖。

可是色慾快感畢竟短暫,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美川魑歌》雖然極力描寫美人的色:

「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轆轤咿嗷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
雙鸞開鏡秋火光,解鬟臨鏡立象床。一編香絲雲撒地,玉釵落處無聲膩。
纖手卻盤老鴉色,翠滑寶釵簪不得。春風爛漫惱嬌慵,十八鬟多無氣力。
萓W髻欹不斜,雲裙數步踏雁沙。背人不語向何處,下l自折櫻桃花。」

詩中寫美人情態,雖然美麗而不浮艷、韻致而不妖媚,可是正如方扶南說:

「(此詩),結尾櫻桃花三字才是點睛,花至櫻桃,好春盡矣,深閨寂寂,叔復何聊!」(註九),快感之後,心境還是寂寞淒苦。

(五)清清

在追逐色的同時,李賀也追求聲的娛悅,不過「樂極生悲」的情緒在聽到美妙音樂時,也沒法避免地出現。李賀《李憑箋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蘭香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全詩共分三部分,開始四句一方面交代時地人,同時營造了一片淒慘氣氛,樂聲竟像湘水女神對舜帝死時的哭聲,又像秋霜之神素女的憂愁嘆息。第二部分正式寫李憑的演奏。樂聲高吭時雖如鳥中之王鳳凰的鳴叫,但是只會令昆山玉碎,將美好物件破壞。樂聲低微時也只像花般,分不清到底是哭是笑。長安十二門也因歌聲而凝聚冷光,“而妙音入天,連天上的尊神紫皇也震驚。當年女媧煉五色寶石,把塌了的那塊天重新補好,但如今也因樂聲巳震破,秋雨又再降到人間。第三部分是李賀對「李憑中國彈箏篌」的評價,也是自己聽樂後的感覺。不過用了四個隱喻。首先他夢見李憑教傳說中的善彈箜篌神嫗一成夫人彈奏。(註十一 李賀本身善樂,﹝註十二﹞為人一向自負。不過聽到如此妙韻,也只好甘於下風。不好直說,乃借成夫人勛,其實成夫人就是自己。接著他又評價樂聲,使深水中的蛟龍,雖然瘦,但也會隨而起舞。李賀一向早衰且瘦,這埵捖蝸G蛟其實也是寫己,可見仙樂確可教他高興一會。不過尾二句,可知李賀確快活一會,夜媮椄O因工作而不能眠,每天都像一隻被露水打濕的仙兔。

(六)淒淒

李賀既然不能從聲色中尋求解脫,只能再張開眼正視現實,他清楚看到百姓生活困苦。《老夫採玉歌》說出玉工為兩餐,養活「村寒白屋嬌嬰」,便要「夜雨岡頭食蔆子」,甚至「斜山柏風雨嘯面」,他還要「泉腳掛繩育裊裊」地去採玉。

他更看到民困不是偶然,全因官吏政治黑暗所致。《感諷》其一:

「合浦無明珠,龍洲無木奴。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
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縣官騎馬來,獰色葭腑K。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越婦拜縣官,桑牙今尚小。會待春日晏,絲車方擲掉。
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梁。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

首二句已借用「合浦」及「龍洲」兩個典故顯示郡守採求沒有止境而把珍珠及柑橘的盛產地都耗掉了。然後再用白描手法寫出官吏催租的可厭,竟然在幼蠶剛開始蠕動,離紡織時還早的時侯就上門收稅。官吏都像龍一樣,紫鬍獰軋,一副公事公辦姿勢。百姓也漸漸習慣官吏的無厭,一邊道明真相,一邊取物賄略,明知官吏不過想借口食頓精美午飯。於是小姑取酒。不過一時敷衍好像成功,馬上又有另一批租吏上門為難。李賀之為李賀,就是這種永不樂觀的性格。

面對百姓生活艱苦,作為奉禮郎的他,又豈有能力正乾坤。《猛虎行》說:「泰山之下,婦人哭聲,官家有稈,吏不敢聽。」李賀不是治人的官,於是他也只好再將自己封閉一室,不再聽黎民之厄。甚至勸說自己及別人《公無出門》,因為:「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斷人骨。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蘭客。帝遣乘軒災自滅,玉星點劍黃金軛。我雖跨馬不得還,歷陽湖波大如山。毒葫蛣灡隍鷩禲A梭睨猰貐吐饞涎。」四方上下皆不能去,周圍都是怪獸或苦寒天氣。這堣w可看到李賀意識到死亡才是自己或眾生脫離苦慘人間最有效方法。只有死亡(天帝遣乘軒載他離去)才能避禍。

(七)慘慘戚戚

獨處一室,思前想後,李賀也嘗試自解,試圖改變自己悲觀的想法,生命不再悲哀,例如《開愁歌》:

「秋風吹池百草乾,華容碧影生晚寒,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
衣如飛鶉無如狗,臨歧擊劍生銅吼。旗亭下馬解秋衣,請貫盲陽一壺酒。
壺中呼天雲不開,白畫萬里閑淒迷。主人勸我養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豨。」

這首詩可見李賀是「二十不得意」,弄到心如枯花。騎馬、擊劍都不可驅愁,只好飲酒,飲醉後更是視野模糊,萬物慘然,不單雲閉,兼且萬里淒迷。最後詩人自己無力開愁,友人眼見生憐,勸他別再這樣下去,傷心勞骨。

不過李賀始終看不開,繼續沉淪。酒醒雖苦,酒醉時畢竟有短暫忘懷,酒能使他出現如《秦王飲酒》,「酒酣喝月使倒行」的幻覺。況且體弱多病,正如《將進酒》所言,「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勸君終月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他的生命青春也不能長久,不飲酒又有何用。人世的苦悶,逼使李賀產生離開現世的渴望。李賀的游仙詩有十五六首,其中名作如《夢天》、《天上瑤》,都是詩人幻化追求的投射。而李賀特別之處,在於他對成仙的看法與別不同。成為仙人的關鍵非靠仙丹,《馬詩廿三首》他說:「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況且在李賀眼中,並沒有所謂長生不老,所以《浩歌》開頭是「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李賀認為單靠人力練仙根本不能成功。《官街鼓》他便說:「鎚碎千年日長白,漢武秦皇聽不得」,漢武秦皇試圖改變自然根本愚不可及,只會留臭萬年,《苦畫短》中他更說「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路路不通的情況下,於是李賀埋首創作。他寫詩向有嘔心之稱,見《巴童答》。他創作嚴肅認真,雖然在明知自己不能進進士後,寫詩還是如《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所言,每每「吟詩一夜東方白」。再從《五粒小松歌》的序文中可知:「前謝秀才、杜雲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選書多事,不治典實,經十日,聊道八句,以當命意」,他寫八句詩,竟然翻了十日書。

可是寫詩很多時也只會令苦痛加劇。近人章培恆在《從李賀詩歌看形象思維》指出「李賀詩歌運用形象思維較李白、杜甫運用形象思維的詩篇寫得更好。」﹝註十三﹞ 李賀寫詩特別形象化,而且據唐H所言:「李賀詩的形象以詭奇出名。」(註十四)例如《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昆侖使者中》「茂陵姻樹生愁色」、《羅浮山人與葛篇》中「欲剪湘中一尺天」、《感諷》中「鬼雨酒空草」等等,作為藝術畫面,形象逼人。李賀寫每首詩都寫到情境如在目前,詩是寫得好了,不過每次寫詩,他便變成一次受難,只會使痛苦不滿重現腦海,悲痛莫名,沒有出路。

(八)結論

《太平廣記》雖然是小說家言,但是對李賀的死亡,明較李商隱、杜牧等所寫的傳記,更接近真實情況。一生潦倒的李賀根本不會如李商隱所寫般怕死。《太平廣記》寫李賀死後夫人哀不自解,李賀報夢,說:「然某雖死,非死也•••今為神仙中人,甚樂。」才是接近李賀思維想法的記錄。死對他來根本是一種脫,因為他根本每日活在痛苦中。

只有了解李賀的人生態度,明白他的世界堮琤豪S有明天,他由始至心灰意泠。我們才能明白一名天才詩人,因忌父諱不能考「進士」後,竟又不改應「明經」,而當別人千辛萬苦替他找了「奉禮郎」的職位後,不出三年,他竟又辭職不做的原因。

魯迅說:「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他以為李賀一生困頓,臨終前,李氏只會以為,自己不過應上帝邀請,為新落成的宮殿作文章,死時該是高興地死去。(註十五)

魯迅的說法確是極有見地,看來這世上,也只有「天才」(魯迅)才能了解「天才」(李賀)!

註釋:

1 傅經順主編:《李賀詩歌賞析集)(中國:巴蜀書店,1988),頁1。

2陳治國編:《李賀研究資料》(中國:北京師範大學,1983),頁15。

3李卓瀋在《李賀詩新探》(台北:文史哲,1996),頁3說李賀有考試,但是落第。理由是《出城》及《仁和里雜贗茖j提》中有帳惘的心境,又有未被人賞識的憤怨。本人則以為代選士制度不及嚴謹,考生的名氣常常左右考官,李賀當時在京得「文章公」韓愈及「東京才子」皇甫緹器重,又與當時宰相權德輿之子權璩等交游,名氣很大。李賀的朋友後來也多舉進士就可証明,李賀曾應考但落選的說法,絕不可能。

4梁ㄥW:《中國韻文媕Y表現的情感》同註2,頁84。

5王禮錫《李長吉評傳》,同註2,頁110。

6梁ㄥW:《中國韻文媕Y表現的情感》,同註2,頁101

7朱世英:《神寒未必骨重-李賀詩歌的思想核心和藝術特色》,同註2,頁304

8同上註。

9 陳貽掀:《論李賀的詩》,同註2,頁129。

10傅經順在(李賀詩歌賞析》(中國::巴蜀書店, 1988),頁3說此句融字指消熔。大誤,上面氣氛險冷,怎會忽然撥開雲霧見清天,此融當指融合,意即聚合冷光。

11陳邇冬在《歷代名篇鑒賞》,中冊台北:五南圖書, 1996),頁1116說此句該是神嫗教李憑才對,大誤,李賀以努力創新見稱,難得他稱讚之人,又豈會是只學人而不能反教先人的庸碌輩。

12唐木在《李賀和音樂》一文指出新舊唐書稱李賀為協律郎。可見當時人都以為李賀善樂。

13章培恆:《從李賀詩歌看形象思維》,同註2,頁179。

14唐H:《談詩美一讀毛主席給陬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同註2,頁176

15魯迅:(娜拉走後怎樣),同註2,頁102。

論性別越界小說 論李賀人生觀 小心閱讀 論琵琶記 如何讀詞

回到首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