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海過港(1)
過海演義──紅隧篇
香港因為地理上關係,一個市區已相隔著一個海港──即維多利亞港。兩岸人口之稠密,使過海交通在香港交通史中佔很大比重。由開埠時代到六十年代,過海來往港九都只靠渡輪。但因需求大,二次大戰後市區又不斷擴充,不可能長期由渡輪作為來往港九的橋樑。所以港英政府早在六十年代興建了過海隧道連接港島和九龍,也即是紅隧。
1970s
1972年8月2日,香港第一條過海隧道(下稱紅隧)正式通車。當時已有三條路線準備開辦,這是101(觀塘←→堅尼地城)、102(荔枝角←→筲箕灣)和103(蒲飛路←→樂富)。而此三線也於1972年8月5日投入服務。
最先開辦的三條紅隧巴士線 | |||
編號 | 開辦日期 | 起迄點 | 路線 |
101 | 1972年8月5日 | 觀塘←→堅尼地城 | 牛頭角道,觀塘道,彩虹道,太子道東,馬頭圍道,漆咸道北,紅隧,堅拿道,軒尼詩道,金鐘道,德輔道中,德輔道西 |
102 | 1972年8月5日 | 荔枝角←→筲箕灣 | 長沙灣道,彌敦道,加士居道,紅隧,堅拿道,怡和街,英皇道,筲箕灣道 |
103 | 1972年8月5日 | 樂富←→蒲飛道 | 樂富,聯合道,窩打老道,彌敦道,加士居道,紅隧,堅拿道,皇后大道東,金鐘道,半山,香港大學 |
![]() |
九巴丹拿珍寶行走隧巴線101。七十年代幾乎所有隧巴線都是用丹拿珍寶。(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以往因巴士專營權關係,九龍由九巴經營,港島則由中巴盤踞。而紅隧巴士線因橫跨九龍和港島,所以隧巴線早年乃採用聯手方式經營──九巴和中巴聯手。當時九巴準備了數十部新巴士行走隧巴線,惟對岸的中巴則未能一時間準備。其中103更在紅隧通車後一個月,中巴才派到車行走。當時中巴買進了一些來自英國的二手雙層巴士,作為過海線主力。至1974年中巴訂購丹拿珍寶(LF)以後,中巴才以正式新車行走過海線。而此款車後來也被九巴採用,成為過海線主力。當時九成行走過海線的巴士,都是這款車型。因車身組件相似,容易混淆,中巴車隊顏色也有變化──由橙紅色轉用淺藍色,以與九巴區別。
紅隧通車後的隧巴線,客量相當驚人,僅僅一個月,整體乘客量已超過一千萬人次。所以早在1973年1月28日,九巴和中巴開辦了104(白田←→中環),連接西九龍至港島心臟。與此同時也開辦112(旺角←→銅鑼灣),為102的特別班次。至1975年2月112提升至常規路線,並延長兩邊方向路線。
七十年代乃紅隧巴士線發展的高峰期,除開辦新線更有不少改動。舉例在1975年2月1日開辦111當日,101乃不經彩虹道;當1975年2月1日112延長路線時,102便改為只在維園掠過,不入怡和街;103在七十年代改道過多次,至1976年5月16日才定線成現在的模式──經中環、灣仔和銅鑼灣。
而自1975年以降,九巴和中巴還繼續開辦新路線。相關新路線如下:
七十年代後期開辦的紅隧巴士線 | ||||
編號 | 開辦日期 | 起迄點 | 路線 | 備註 |
104 | 1974年1月28日 | 白田←→西環 | 大坑東,彌敦道,加士居道,紅隧,告士打道,金鐘道,德輔道中,德輔道西 | |
112 | 1973年1月28日 | 旺角←→銅鑼灣 | 彌敦道,加士居道,紅隧,堅拿道,怡和街 | 1975年2月1日延長至(蘇屋←→北角) |
105 | 1974年3月3日 | 荔枝角←→西環 | 長沙灣道,彌敦道,加士居道,紅隧,告士打道,金鐘道,德輔道中,德輔道西 | |
111 | 1975年2月1日 | 坪石←→中環(急庇利街) | 彩虹道,太子道西,馬頭圍道,漆咸道北,紅隧,堅拿道,軒尼詩道,金鐘道,德輔道中 | 1981年2月15日中環總站搬往港澳碼頭 |
106 | 1975年11月23日 | 黃大仙←→柴灣(東) | 彩虹道,太子道東,土瓜灣道,紅磡,紅隧,維園,英皇道,筲箕灣道,柴灣道 | |
113 | 1976年5月16日 | 彩虹←→西環 | 彩虹村,東頭村,聯合道,太子道,公主道,紅隧,堅拿道,皇后大道東,金鐘道,德輔道中,德輔道西 | |
116 | 1978年6月1日 | 慈雲山(北)←→側魚涌 | 慈雲山,蒲崗村道,彩虹道,太子道西,馬頭圍道,漆咸道北,紅隧,堅拿道,怡和街,英皇道 | |
108 | 1981年11月12日 | 馬頭圍←→寶馬山 | 馬頭圍道,漆咸道北,紅隧,銅鑼灣,大坑,寶馬山 |
1980s
![]() |
兩軸都城嘉慕11米(MB)行111。這款巴士一般會行走隧巴線,如102、104。(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
一般巴士線的發展都是以新路通車早期擴充最快,紅隧作為最早通車的過海隧道(七十年代通車),也自然以七十年代擴展最快。舉例一些客量特高的皇牌路線,都是在七十年代開辦,包括101、102、104、111、112。這些大線大抵覆蓋了市區大部分地區,所以後期開辦的,都是來往這些大線未到達的地區為主。如1986年5月5日開辦了109(何文田←→中環港澳碼頭),來往何文田至中環;同年9月23日開辦了107(香港仔←→九龍灣),由九龍過海到香港仔;1987年8月17日開辦了110(尖沙咀東←→太古城)。
隧巴線客量在八十年代仍有高速增長,因而九巴和中巴皆開始轉用更巨型的巴士行走過海線。1978年中巴購入四十部都城嘉慕11米兩軸巴士(MB),成為中巴日後過海線主力;1981年起中巴買入數十部都城嘉慕12米(ML),乃早期三軸巴士之一 ;數年後九巴也買進數百部12米大巴,分別是利蘭奧林比安12米(3BL)和丹尼士巨龍12米(3N),皆以三車門設計,用以疏導龐大的乘客人流。除此以外也有兩車軸的後置引擎巴士加入隧巴線,這包括丹尼士統治者(DM)、利蘭奧林比安9.5米(BL)和都城嘉慕9.7米(M)。
1989年8月12日中巴和九巴開辦連接新界的隧巴線──182(沙田第一城←→中環港澳碼頭)。這條路線並非第一條連接新界的隧巴線。早在1975年10月12日已有170(沙田墟←→香港仔)的開辦,但只是假日線;至1978年7月17日加設平日服務,並分別於同年11月16日和1984年12月2日分別延至華富村至沙田火車站。由於170是來往港島的南區,並非市區心臟,所以當182開辦時,意義就非同小可,蓋因182乃第一條隧巴線,真正地連接了新界至港島的心臟地帶,即中環、灣仔等區。
![]() |
八十年代隧巴線普遍採用巨型巴士行走,如九巴就用圖中的利蘭奧林比安12米行走101。(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1990s
九十年代香港巴士來了大革命,空調巴士終於出現,先有九巴購置11米利蘭奧林比安(AL)和丹尼士巨龍(AD)。不久中巴也買進同類型空調車款,為丹尼士的DA和奧林比安的LA。一些客量龐大的老牌隧巴線,也就有空調巴士服役。最先一條加入空調巴士的乃105,於1991年6月19日加入,其後112、102、101、111、104等等,也陸續於1991-92年間有類似安排。至於其他路線也在稍後時間加入空調巴士,最後一條加入的乃113,於1997年4月14日才有。
以往隧巴線都不限於來往市區心臟,主因是一些市區邊緣乃主要工業區,如柴灣。但隨著九十年代香港製造業「日落西山」,原有行走這些邊緣地區的隧巴線,需求明顯減少。與此同時商業活動仍然方興未艾,中環、旺角等商業區人流更是有增無減,因而紅隧線客源越到後期,越以來往市區心臟的居多。從九十年代新開辦的紅隧線看便可見一斑。當中以在九十年代蠶食中巴市場的城巴,實行得最徹底,如1994年11月7日開辦117(跑馬地←→深水步),來往跑馬地至旺角;1994年6月6日開辦171(海怡半島←→長沙灣),經香港仔隧道來往鴨利洲至旺角;1995年6月26日開辦了118(深水步←→小西灣),經東區走廊來往柴灣至旺角。另外中巴也按著這個趨勢,於1992年5月30日開辦了114(深水步←→中環港澳碼頭,經大角咀);1995年1月16日開辦了115(九龍城碼頭←→中環港澳碼頭)。
於是越到後期,過海模式也趨於固定,主要是來往市區心臟,如由港島過海,通常都是到尖沙咀、旺角;對岸一邊,過海則主要到中環、灣仔、銅鑼灣。
因紅隧巴士線比較多九龍至港島的路線,乘客當然不少是居於市區的人。自八十年代九廣東鐵電氣化以後,紅隧巴士線也有另一類──接駁東鐵的乘客,這是因為紅隧九龍出入口,正是紅磡火車站隔壁。這類客源直到今日仍有不少。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