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巴士線個別介紹

 

3 中環(林士街)←→蒲飛路

3號線是半山首條巴士線,客源除有半山學校的中小學生外,還有港大學生。(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3B前身是老牌路線3號線,是1920年代由香港上海大酒店開辦,取道半山般含道直達港大,沒有路線編號。當1933年6月11日中巴取得港島巴士專營權時,這條路線便順理成章成為中巴路線,正名作3號線

二次大戰時3號線因戰事而停駛,重光後於1946年4月16日重開,路線跟戰前一樣。本身半山是名校區,表表者為香港最高學府──港大,同時中小名校匯集。在半山上下課的學生,自此成為3號線服務對象。1963年11月8日,3號線總站設在蒲飛路,位處港大隔鄰。

以半山的路面,3號線即使採用雙層巴士,一般都是車身不長者,包括了中巴之寶丹拿珍寶(LF)、佳牌阿拉伯五型(LX)和勝利二型(LV)。隨著地鐵建造工程,3號線中環總站先在1985年12月22日遷往港澳碼頭,最終在1986年5月23日地鐵上環站啟用當日遷往林士街。

由於半山巴士線主要服務學生,而這類客源數目一直很穩定,既無增加亦無減少。當1993年9月1日中巴二十六條線被削予城巴時,當中竟包括同是行走半山的12及12M。自此原來3號線乘客便紛紛轉投城巴。當中巴在1997年6月2日打算取消3號線時,城巴卻在中巴放棄當天接手,全線改用空調巴士。由於3號線不是直接由中巴手中削過來,城巴不能直接把路線稱為3號線,於是便改名為3B。

城巴接辦3號線後,客量無疑有所回流,現時乘客仍然以學生為主,尤以港大學生比例最大。

12 中環←→羅便臣道

12一開線便在中環設站,在半山繞一個大圈後才回到總站,即使城巴接手後依然如此。(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由於半山是名校區,各個大中小學都滿佈於半山,所以中巴便因應著名校網的發展而擴張半山巴士線網絡。首條配合這個發展而開辦的路線是12(中環←→西摩道),於1955年8月16日投入服務。由於半山本身沒有地方設立巴士總站,所以12一開線便以循環線形式運作,從中環出發,先在半山繞一個大圈後便回到中環。跟3號線一樣,12乘客主要以學生為主,只是不包括港大學生,這是因為12不經香港大學。

不久12於1963年5月14日延長至比西摩道更「上」的羅便臣道,但行走模式仍然一樣,在半山先上羅便臣道再下回中環。由於半山居民皆是自備座駕外出,加以上下課的學生,車流增多下令半山不時出現塞車。為鼓勵半山居民乘巴士外出改善塞車,1974年4月16日港英政府在半山設置開埠以來首條巴士專線──堅道西行及柏道/羅便臣道東行。配合這個安排,12便改為先經堅道才上羅便臣道,跟今天的路線一樣。

由於半山路面一直都狹窄多彎,12在八十年代都是不出丹拿珍寶(LF)、勝利二型(LV)巴士掛帥。當12號線於1993年9月1日改由城巴接辦後,12便改為全空調,從中巴手中搶走了不少學生客源,12的客量亦「更上一層樓」。

不過這時港英政府已著手改善半山交通,1995年更有半山行人自動扶梯啟用。由於來往半山和中環走路也可以,12客量始受打擊。加上九十年代中期半山發展已經成型,當城巴從中巴手上「接手」3號線時,12客源被3號線分散,除了在上下課時段外客流已寥若晨星。

12A 中環←→麥當勞道

12A本身不是重要路線,但影響卻非常深遠,因為它標誌著專利巴士市場根本性的改動。12A是中巴在1961年11月16日開辦,來往中環總站至麥當勞道之間。此線主要集中服務麥當勞道一帶,服務範圍較小,全靠12A在麥當勞道是獨市生意才「有得撈」。當同是來往中環至麥當勞道的專線小巴1A投入服務後,由於麥當勞道人口不足以支持多樣服務,12A客量大量流失,最終於1987年6月取消

及後中巴因勞資談判破裂引發大罷駛,港島交通一片混亂,令港英政府首次容許中巴以外公司經營港島路線。港英政府把已取消的12A招標,由城巴取得專營權,並於1991年9月11日重開,為城巴日後取得大批中巴路線專營權打穩基礎。但由於服務範圍始終較小,12A自重開以來客量一直不佳,直至城巴於1994年6月30日總站改設於金鐘地鐵站,繞經中環地鐵站後,12A才有些起色。

12M是以金鐘地鐵站設站,在半山繞一個大圈後才回到總站,即使城巴接手後依然如此。(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12A客源除了是往返麥當勞道的乘客外,也有些是來往花園道纜車站的乘客,這是因為12A本身經過花園道纜車站,只是這方面需求彈性較大而已。

12M 金鐘←→柏道

12M是於1983年5月2日投入服務,是半山較後期才開辦的路線,主要是方便半山乘客到金鐘站接駁地鐵。12M較特別之處是取道亞畢諾道上山,先在半山繞一個大圈,然後由花園道下山,繞經美利道返回金鐘地鐵站。12M在中巴時代,一直只行走平日繁忙時間,頂多服務星期六日間。而其班次也不頻密,但用車並不太差,主要是丹拿珍寶勝利二型

當12M在1993年9月1日改由城巴接辦後,已改為全空調。在接辦12M初期,城巴並未有即時提升服務,亦曾經一度計劃同12合併。直至12M於1996年4月21日增設假日服務後,才稍為受城巴器重。不過半山區整體發展已成形,加上有半山行人自動扶梯選擇,所以即使客量如何上升,仍跟大線有一段距離。

13 中環(天星碼頭)←→旭和道

13由於跟3和12一樣來往中環至半山,中巴時代特意採用豪華巴士行走。(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13是中巴為配合香港第一條巴士專線啟用,而於1974年4月16日投入服務。開線時正值半山區開始有所發展,上下課的人流和居民的私家車車流,令半山經常塞車,於是港英政府便推出巴士專線計劃,設置巴士專線--堅道西行及柏道/羅便臣道東行,鼓勵私家車車主改乘巴士。13便是在這情況下投入服務。

13一開線的起訖點與今日的一樣,總站分別設在中環天星碼頭和半山的旭和道(港大校長宿舍),在過半山後會在近明愛徐誠斌書院落中環,回程也在同一個位置上半山。13由於與3和12等半山路線非常類似,都是來往中環和半山,中巴特意以設有高背座椅的豪華巴士,以區別3和12服務。如此服務在早年空調巴士未引入時,當然有吸引力,但當城巴取得12和12M以後,由於12和12M已轉為全空調,13的豪華服務便顯得相形見拙,到3由城巴接手後,情形也是一樣。

13在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改由新巴接辦。當時來往中環至半山的路線,大多在城巴手上,13便成為新巴半山唯一路線來往中環。因此新巴很重視13,在入主港島路線後不足兩星期,便於1998年9月13日把13轉為全空調。不久新巴更換入矮身雙層空調巴士(33XX),成為13主力車隊。

23 北角碼頭←→蒲飛路

雖然半山路面較窄,23在中巴時代仍派出了丹尼士禿鷹11米行走,可見中巴對23的器重。(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半山區本身的名校網在某程度上令半山的巴士線即使服務一個高級住宅區,而有著一定的需求。但早期半山巴士線主力集中到中環,至於來往其他地區的並不是沒有,但是要到六十年代才有一條巴士線23。

23是於1965年4月11日投入服務,來往北角碼頭至香港大學之間,途經半山、灣仔、銅鑼灣和北角,半山總站是設於蒲飛路(即香港大學)。之前中巴並未有巴士線來往半山至灣仔、銅鑼灣之間,所以23的開辦乃中巴一項突破。當時在半山上下課的學生不少是住在灣仔、銅鑼灣和北角,所以23的客量亦開始增多。由於23總站是設於港大,23的客源以港大學生最多,同時也方便半山區學校的中小學生,需求以上下課時段最為明顯。

灣仔和銅鑼灣一帶在七十年代隨紅隧通車而急速發展,23變成了一條貫穿心臟地帶的路線,不少在港大上下課的學生會到灣仔和銅鑼灣轉車,所以23的客量亦不斷上升。此時23早已採用雙層巴士服務,後期便派出了勝利二型服務,一直行走了十多年之久。

九十年代中期中巴多條路線被削予城巴,中巴原有車隊被騰空,23便在1993年10月23日增派空調巴士行走後,不論是空調或非空調,悉數是丹尼士禿鷹型11米(DM)擔綱。當新巴在1998年9月接手23後,新巴本來打算派出12米大巴服務,但以半山區路面環境,12米巴士行走仍然相當危險,但短車巴士在應付客量方面又力有不逮,因此新巴特意訂購三十部11.3米的丹尼士三叉戟,成為23的主力車隊。

23A 勵德村←→羅便臣道

由於23A未到達香港大學,所以客源主要都是以中小學生為主。(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由於23因為直達港大而客量高企,所以23要從中分拆出23A和23B兩條支線。七十年代時半山一帶經常塞車,令港英政府在1974年於半山推出巴士專線計劃,設置巴士專線--堅道西行及柏道/羅便臣道東行。中巴便以配合巴士專線計劃為名,推出了23A和23B兩條路線,同是來往半山至灣仔、銅鑼灣。

23A是在1974年4月16日巴士專線計劃推出當天投入服務,初時是來往銅鑼灣(摩頓台)至羅便臣道,一開辦便安排行走平日日間。由於半山沒有地方設立巴士總站,23A乃以循環線形式經營,從銅鑼灣開出,經過灣仔上半山,然後再沿原有路線回到銅鑼灣。當時銅鑼灣山上的勵德村落成,1975年8月11日中巴把23A延長至該處,同時提升至每天早上至黃昏服務。

23A特別之處是其先途經中環,然後在近明愛徐誠斌書院處上半山,回程則在過花園道後再繞經中環。因此23A不但是用來疏導23來往半山區的乘客,也是方便乘客來往中環和半山區。通常乘巴士到半山的都是以學生為主,所以在上下課時段 ,客量會明顯較多。但是除這段時間外,23A表現便只屬一般,主因是23A未到達香港大學,而且半山居民都是以自備座駕為主,所以即使新巴在1998年9月1日接手23A時,服務時間仍舊不變──末班車是在晚上七時開出。

23B 寶馬山←→柏道

23B客源一樣以中小學生為主,但相比其他路線,客量則平平無奇。(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與13和23A一樣,23B也是配合1974年半山巴士專線計劃,而於1974年4月22日投入服務。在23B未開辦時,中巴實早已為疏導23客量,於1973年2月14日設有23短程特別班次,直至1974年4月22日這特別班次便演變成23B。

23B在開辦時只行走平日早上至傍晚,到同年9月16日便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23B長期以來都是途經仔的軒尼詩道往來,而在中巴時代更曾多次改動總站,先在1983年5月2日由北角碼頭縮短至天后,後來又於1992年9月16日遷往勵德村。當新巴接手後,為了大搞,便於1999年6月28日把23B延長至寶馬山,並改為全空調。

一般來說23B的客量一直只是一般,除了是因為半山居民沒有乘巴士習慣外,還因為23B並沒有直達香港大學。儘管如此,23B乘客主要還是學生,故上下課時段客量明顯較高。新巴接手後雖然23B延長至寶馬山,但本身由寶馬山往返半山的人流,始終都難以想像可以如何高企。新巴便因此在2001年7月22日把23B改為途經告士打道往返,圖藉途徑灣仔北,冀能拉攏半山居民乘坐。可是半山居民始終沒有乘巴士的習慣,改道後反而影響原有乘客,以致弄巧反拙,結果由2002年5月5日起便改回行經軒尼詩道

3A 中環←→摩星嶺

3A雖然早在二次大戰前便開辦,但摩星嶺人口極少,一直都僅兩小時一班,是一條「隱形路線」。(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3A嚴格而言算得上是半山巴士線,雖然後來沒有再行走,但多多少少與半山有少許關係。

3A早在1920年代已經開辦,當時由香港上海大酒店經營。途經半山來往中環至摩星嶺,沒有路線編號。至1933年6月11日巴士專利權生效後,中巴並無接辦這線。直到1935年4月中巴開辦了3A,路線跟上海大酒店時代一樣,直至1941年日佔時代為止。日佔期間3A停駛了差不多十年,要到1950年12月1日才重開。重開後路線跟戰前沒有兩樣,仍是取道半山,在過港大後轉入摩星嶺道,至摩星嶺道和域多利道交界,即趙苑現址。

由開埠年代起數十年來摩星嶺都人煙稀少。即使二次大戰港島人口急增,摩星嶺依然跟開埠時沒有兩樣。在人口疏落下,3A一直只維持在三小時一班,儘管服務時間由早上到晚上,也僅開六班車。中巴在1959年9月15日修改3A,改經西營盤和中上環,自此3A跟半山已再沒關係。

畢竟摩星嶺實在太偏僻,這條3A始終都未能因人口增加而改動班次。從1974年8月24日中巴縮減3A至只在平日行走看,已反映一切。由於由半山進入摩星嶺的一段路──摩星嶺路較狹窄,3A用車一直都是短身巴士。九十年代3A一直以短身丹拿珍寶(SF)為主。中巴專營權結束後3A轉由新巴接手,最初仍用SF,但已年事已高,汰換計劃正漸進地實行。千禧年以後,SF巴士消滅殆盡,考慮過摩星嶺路面和3A客量,新巴在2000年1月11日派出單層巴士和矮身三叉戟巴士行走,再於2001年全空調化。

回到[半山大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