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大兄

~~港島半山巴士線演義(1)

 

早期港島的發展除了在中環等心臟地帶外,還有港島半山。這是因為開埠早期港島已發展,使靠背的港島半山也跟著開發。而主要的不同,在於港島半山都是高級住宅居多,所以巴士線擴張也沒有那麼發達和頻繁。

港島的半山可分為東半山、中半山和西半山,東半山是指寶馬山至大坑一帶,中半山指的是跑馬地至中環的山腳,西半山則是指由中環至西環的半山區。因為這些地方都是居高臨下,人煙也沒有山下般稠密,所以自開埠初期起,已是高級住宅區。


西半山在巴士線演變上來得比較早,因為早在1920年代已有一條巴士線,連接中環至大學堂,取道半山的堅道往返。這條路線在1933年6月11日中巴入主港島後,已被改為3號線。由於半山是高級住宅區,3號線乘客當然不以半山居民為主,反而是學生居多。這從3號線總站可以看到──總站稱大學堂,也即香港大學。

因是之故,在二次大戰後半山巴士線發展也有變化。先在1955年8月16日開辦12(中環←→西摩道),由中環到半山繞一個大圈再回到中環;又於1961年11月16日開辦12A(中環←→麥當勞道);1965年8月27日又開辦23(北角碼頭←→蒲飛路),經銅鑼灣、灣仔上半山,總站蒲飛路也即是港大。大體這些路線中都不盡是直達港大,當中還包括一些在半山上學的中小學生。這是因為半山本身是許多家著名學校的所在地。當然這段期間也有改動,先有12於1963年5月14日深入至羅便臣道,同年11月8日中巴把3號線總站改設在蒲飛路,即港大。

因為半山居民的經濟條件,半山居民主要是駕車出入。隨著市區的發展,各區均常塞車,而半山偏偏也是這個問題的重災區。主要原因是半山路面都是路窄多彎的一類,車輛稍大者,相遇時往往都要其中一方先讓路。加上這時半山人口增加,而居民又大多是有車一族,故令塞車不斷惡化。

當時的港英政府為解決塞車,遂於1974年4月16日設立巴士專用線──堅道西行及柏道/羅便臣道東行啟用。這條乃香港首條巴士專用線,由啟用這天起,中巴再開辦多數條線:13(天星碼頭←→旭和道)、23A(銅鑼灣←→羅便臣道)、23B(北角碼頭←→柏道),皆取道巴士專用線進出。當然半山總站空間不多,除13總站是「擺街」外,另兩條都是循環線,由山下走上山繞一圈,然後回到山下總站。

八十年代地鐵逐步通車,中巴開辦一條地鐵接駁線12M(金鐘站←→柏道),也是先經中環上半山,繞一圈後落回中環總站。由於半山多學校,早在七十年代,這些巴士線最多人坐的時段,乃上下課時間。

無疑以半山環境看,半山巴士線乘客,依然是學生居多。而學生客數目除非有新學校落成,一般不會有增加,而半山學校數目,在後期大致已定。故及後半山巴士線發展,基本上已變化不多,部份班次還不很頻密,一般十五分鐘一班。而隨後的發展,更能印證出半山巴士線需求已達極限:1993年9月1日中巴路線被削,其中半山的12、12M轉手給城巴,結果把3、13客量搶走;1995年登山電梯啟用,使來往半山徒步也可以,進一步打擊半山巴士線。結果1997年4月中巴放棄3號線,改由城巴3B(中環←→香港大學)取代。自此中巴的半山路線,就剩下了13、23、23A、23B,一直到1998年9月1日新巴全數接手為止。

半山巴士線個別介紹


中半山所指的乃由中環至跑馬地一段的半山。這段半山也是高級住宅區,而其巴士線發展也相當零碎。其中有兩個地方值得一提:一是跑馬地,另一則是渣甸山。兩者都可連在一起斜述。

跑馬地早在1920年代已有巴士線連接對外,這是1和5A,但皆只到黃泥涌道,近跑馬地馬場對出。直至1963年6月21日,1號線跑馬地總站改設在跑馬地箕璉坊,直上跑馬地半山。由於跑馬地半山主要以高級住宅居多,乘坐1號線上跑馬地半山的客流,一直都難稱高企。中巴在八十年代末,更只是採用車齡逾廿年的佳牌阿拉伯五型(LX)。即使1993年9月1日城巴接手後,也不過採用短車身的巴士行走。

而另一邊的渣甸山,則中巴在1954年10月1日開辦的11(灣仔碼頭←→大坑道),就是渣甸山第一條巴士線。當時正值香港島急速發展,11號線也在六十年代以降有所改動。這計有1961年11月16日延長至大坑道近司徒拔道交匯處,總站仍稱大坑道,也繼續途經渣甸山、銅鑼灣、灣仔;1973年9月3日中巴把11號線延至中環;及後到了1974年10月14日,11號線更加改為循環線,以中環作總站,在渣甸山繞了一個大圈後,便沿著去時的路線回到中環,同時也不再經渣甸山至司徒拔道交匯處一段的大坑道。

不能說11號線毫無作為,但始終跑馬地、渣甸山主要以高級住宅居多,11號線在踏入九十年代,實已沒太大動作。直至1990年後初期,11號線也不過是採用小型倫敦珍寶(XF)和丹拿珍寶(LF)擔綱。即使1994年5月16日中巴開辦了511(中環←→渣甸山),也還要是75分鐘(超過一小時)才一班車,且僅行走平日。

1995年9月1日中巴有十四條路線被削,11和511都改由都由城巴接手。城巴接手初期限於車隊資源,主要是派出了短身雙層巴士擔綱。但考慮到11和511路線大致一樣(經銅鑼灣、灣仔至中環),而渣甸山市場也根本不算是甚麼「肥肉」,城巴後來改變了策略。1997年3月2日,城巴把511改為每天全日服務,平日早上班次路線不變,其餘時間往中環方向會跟隨11號線的行法。兩線也調整班次,組成6-10分鐘一班的聯合班次。

不過問題是,相對於渣甸山的需求,城巴提供6-10分鐘一班班次,實是過於頻密。故在1998年2月23日,城巴又一次重整11及511,511改為只在平日早上時段行走,但與11的聯合班次則不變。而為了節省資源,511車隊便由11抽調出來,在511服務時間過後行走11。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