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巴士線個別介紹

 

行走觀塘的巴士線非常多,本頁是專門講解個別路線的演變,深入了解觀塘巴士線的發展。但請注意的是,由於路線眾多,本頁不會把所有出現過的巴士線一一記錄。

11B 觀塘(翠屏道)←→九龍城碼頭

11B是於1956年7月4日開辦,來往九龍城碼頭至牛頭角。雖然是觀塘第一條巴士線,但最初不是直達觀塘。直到觀塘工業區開始發展,11B才於1958年8月16日延長至觀塘,正式成為觀塘第一條巴士線。最初觀塘總站只是擺街,直到觀塘翠屏道徙置區(即翠屏村)入伙,於1962年5月16日遷往觀塘(翠屏道),才有正式的巴士總站。

11B主要途經東九龍各主要工廠區,如土瓜灣、新蒲崗、觀塘,帶有濃重的工廠區通勤味道,早年為方便往新蒲崗上班的乘客,在新蒲崗更繞經彩虹道;至1974年8月16日乃改經太子道東,不經彩虹道。七十年代時東九龍各區都工廠林立,同時又有不少公屋,故11B兩邊方向都滿載乘客,並在此時派出丹拿CVG型和丹拿珍寶行走11B。

隨著地鐵觀塘線通車,來往東九龍的人已不再需要巴士,11B重要性開始下降。九十年代香港製造業「日落西山」,來往東九龍各工廠區上班的人流不斷減少,同時東九龍各公屋如翠屏村皆因老化而重建,結果11B客量亦直線下跌,當丹拿CVG型和丹拿珍寶退役後,用車也只換上丹尼士喝采型而已。

隨著觀塘各工廠和翠屏村重建完成,11B客量始有回升,因此1996年6月16日11B便加入空調巴士,及後更派出三軸巴士行走。不過由於沿途部分地方已有所轉變,11B客量儘管有所上升,早已不復當年。

1A 秀茂坪←→尖沙咀碼頭

1A是於1968年6月4日開辦,乃目前尖沙咀碼頭一眾巴士線中,唯一直達觀塘者。1A的主要角色是取代2B(秀茂坪←→旺角),但最初是來往觀塘裕民坊至尖沙咀碼頭,未有深入秀茂坪,直到1971年9月15日延長至中秀茂坪時,才正式扮演著原有2B的角色。

長久以來1A貫穿了觀塘、牛頭角、旺角、尖沙咀等地,可說覆蓋了大半個九龍。由於觀塘在七十年代時已有大量工廠設立,而油尖旺一帶乃是九龍的商業中心區,兩邊通勤的人流可謂相當多。同時觀塘人口在七十年代時已有逾七十萬,尤其是秀茂坪一帶的公共屋村有超過四十幢的高樓大廈,人口之多令1A的客量一直都非常高企,當時1A用車亦多以車身較長的雙層巴士行走,例如丹拿珍寶。八十年代時三車門大巴引進,1A更加全線轉用三車門巴士。

隨著東九龍工廠區在九十年代因製造業走下坡而興盛不再,同時東九龍各公屋皆先後重建,1A需求已不再像七十年代時般龐大。而地鐵的通車也對1A構成一定影響。但由於1A始終有一定歷史,所以1A在用車上仍有作為。像在九十年代九巴剛引進空調巴士時,1A便於1991年2月10日派出空調車行走。1996年1A加入低地台巴士,最初未有雙層版本,低地台車只是一些單層巴士,直到雙層低地台巴士正式購入,1A亦在1997年5月加入雙層低地台巴士,是第一條使用此類巴士行走的路線,並於翌年取代了單層巴士的地位。

13B、13C、13M

秀茂坪乃一個家傳戶曉的公共屋村,位於觀塘山上。早在六十年代秀茂坪已興建了多個徒置區和廉租屋大廈。配合秀茂坪發展,九巴在1967年12月開辦兩條線13B、13C,皆是來往秀茂坪至觀塘碼頭。當年不少秀茂坪居民是在觀塘工廠區上班,因此13B、13C客量非常高企,而且當時過海交通主要靠渡輪,七十年代更有渡輪連接至中環,利用13B、13C到觀塘碼頭轉坐渡輪的乘客,也佔相當大的比例。

七十年代末地鐵觀塘線通車,九巴於1979年9月30日開辦13M觀塘地鐵站←→秀茂坪,以接駁地鐵。由於秀茂坪本身已有13B、13C來往觀塘,13M客源主要是地鐵轉乘客。

隨著九十年代秀茂坪各公屋大廈先後重建,各條秀茂坪路線客量亦急劇下跌,包括13B、13C、13M。雖然這三線在隨後時間減少班次,情況卻越來越壞,主因是渡輪開始式微,使往觀塘碼頭乘渡輪的人流急劇減少。因此13C先在1992年5月24日取消,兩年後13B也於1994年3月1日取消,13M便逐漸取代了13B、13C,扮演來往秀茂坪至觀塘的功能。

秀茂坪重建於二十一世紀開始逐步竣工,13M便於2001年6月4日加入空調巴士,2002年7月20日改為全空調。同時配合秀茂坪的寶達村落成,13M便於2002年10月27日延長至寶達村。今時今日來往秀茂坪至觀塘已可靠一條13M,乘客中以到觀塘市中心購物的秀茂坪居民,和上課下課的學生為主。

13D 秀茂坪←→大角咀碼頭

六十年代秀茂坪的發展不但造就了13B、13C,也造就13D之興起。13D秀茂坪←→旺角碼頭是於1968年4月12日開辦,開辦時是以「半直通路線」形式營運,由觀塘道至亞皆老街近窩打老道一段不設車站,後來旺角碼頭西遷至大角咀,1972年4月23日延長至大角咀碼頭。最初13D是秀茂坪唯一直達西九龍的巴士線,直至1A於1971年延長至秀茂坪後,13D便變成輔助角色。

因為13D能直達市區心臟地帶,七十年代時13D客量相當穩定,最初只用單層巴士掛帥,七十年代時已改用雙層巴士。至地鐵觀塘線通車,來往觀塘和旺角的人多傾向乘地鐵,於是13D便在1982年8月8日取消「半直通路線」形式營運,由觀塘道至旺角的一段全部加設車站。

踏入九十年代秀茂坪重建工程展開,13D需求遂因人口下降而受到影響,加上13D沿線本身都是鐵服務範圍,13D客量一直都沒有起色。結果13D自此便只以破舊的兩軸巴士行走,包括丹拿珍寶丹尼士喝采型。不過早在1996年10月28日,13D已加入空調巴士,但空調巴士數目並不多。

隨著西九龍填海工程展開,1995年5月8日遷往大角咀新總站,再於1999年8月15日遷往維港灣。由於此時大角咀新區開始開發,13D客量才稍為上升。後來寶達村入伙,13D也於2001年7月8日延長至寶達村,由於寶達村離秀茂坪以至觀塘市中心有一段距離,客量才開始有起色,目前更引入12米大巴行走。

14A、14B、14C

油塘即鯉魚門,以前是一個少人的海灣,六十年代初港英政府在油塘興建徙置區,同時有不少公司選擇把廠房建在油塘,令油塘成為一個工業區。油塘第一條路線為11D(觀塘碼頭←→牛頭角,於1963年9月9日開辦),是在1964年6月5日延至油塘和牛池灣;配合彩虹村落成,11D於1965年1月24日延至彩虹。及後六七暴動,11D因缺乏人手而停駛,之後就更沒有重開,被於1967年9月16日開辦的14B觀塘碼頭←→油塘取代,最初14B服務範圍不及暴動前的11D,直到1968年4月20日延至牛頭角後,14B才有些暴動前11D的色彩。

配合油塘區發展,1969年8月8日開辦14C觀塘裕民坊←→油塘三家村,以輔助14B。1974年10月14日開辦14A觀塘裕民坊←→油塘,路線跟14C一樣。由於觀塘和油塘是高度發展的工業區,在這些工廠區上班的乘客不少,再加上當時油塘公屋林立,所以七十年代時14A、14B、14C的客量相當高,達至飽和的地步。

跟觀塘其他地區一樣,油塘的公屋於九十年代初因老化而重建,同時油塘區的工廠又因製造業式微而十室九空,造成14A、14C客量越來越低,結果14A便在1993年2月28日取消;同日14B延長至藍田並繞經油塘,在觀塘一段路線亦有所修改原本14B一直都經觀塘偉業街,改動後改經牛頭角道;而14C亦不斷減少班次。

踏入二十一世紀油塘各公屋重建完成,同時地鐵將軍澳線通車,人流的回升令14B、14C開始有些客量,但是隨著油塘的環境已經與七十年代時不同,兩線客源主要是上學和購物的油塘居民為主。

14 油塘←→佐敦道碼頭

14油塘←→佐敦道碼頭是配合油塘的發展而於1967年9月24日開辦,取道觀塘道、太子道東、馬頭圍道、漆咸道北和佐敦道往來。當時油塘正值初開發階段,加上當年九龍的交通網絡並不發達,來往觀塘至西九龍並沒有像機場隧道之類的特快途徑,同時地鐵又未興建,來往觀塘至西九龍巴士路線的行車效率並不高,因此14一開辦便以「半直通路線」形式出現,在牛頭角至九龍城一段不設分站。「半直通路線」是香港早期的特快路線,主要以減少分站模式加快行車效率。

七十年代時14乃觀塘大線之一。雖然14是到佐敦,但佐敦與尖沙咀之間只有數分鐘路程距離,14實際是一條來往觀塘至尖沙咀的巴士線,故全車爆滿可謂司空見慣。八十年代初地鐵通車,由於來往觀塘不再只靠巴士,因此14便於1982年8月8日取消半直通路線形式營運,於原先不停站的路段增設車站,吸納更多客源。本身不設車站的地區需求也不小(蓋因這些地區是當時啟德機場所在),加上14始終能去到當時未有地鐵的油塘,14客量仍然高企。

九十年代油塘公屋重建,以及製造業式微令油塘工廠數目減少,皆使14流失了部分客量,不過仍有可為,因為它始終能深入油尖區。所以到二十一世紀油塘重建完成後,14客量亦恢復過來。

配合中港碼頭啟用,14號線更於1989年12月10日延長至中港碼頭,正式深入尖沙咀的商業中心區,1992年10月29日更有空調巴士行走。

15、15A、15B、15C、15M、16M

藍田乃觀塘東面的一個山丘,在觀塘發展時,這個山丘已建成多個公屋。早在1966年九巴已開辦14A藍田←→彩虹,為藍田首條巴士線;至1968年2月24日改由另一新線15A藍田←→慈雲山取代。同日又開辦「半直通路線」--15藍田←→紅磡碼頭,於牛頭角至九龍城之間不設車站。兩個月後為方便藍田居民前往觀塘,同年4月6日又開辦15B藍田←→觀塘碼頭

七十年代是藍田的全盛期,當年藍田已發展成一個大型的公共屋村,而整個東九龍又是工業重鎮,來往這些地區的通勤人流相當大,因此15、15A、15B三線經常全車爆滿,尤以繁忙時間為甚。因此在1974年4月1日開辦15C藍田←→觀塘裕民坊,專門疏導人流。

至地鐵觀塘線通車,為方便藍田居民接駁地鐵,1979年12月16日開辦15M藍田←→觀塘地鐵站。同時為配合地鐵通車對巴士客量模式轉變,15便在1982年8月8日取消「半直通路線」運作,由牛頭角至九龍城一段增設車站。1987年4月27日還加開一條16M藍田←→觀塘地鐵站,也是扮演著接駁地鐵的功能。

自從地鐵東隧支線於1989年8月6日通車後,藍田地鐵站於同一日啟用,由於藍田居民已可到附近地鐵站乘地鐵,對藍田巴士線乃一沉重打擊,其中15M已率先在1989年9月4日下馬,及後15B在1992年7月5日也是一樣的下場,1994年4月9日15C也要取消。數年後藍田村開始重建,其他路線逐漸變成要「吊鹽水」,且一直只能用破舊的兩軸巴士行走,但在1996年5月16日開始15便加入空調巴士,及後1998年1月12日又派出空調車於15A。

隨著藍田村於二十一世紀重建完成,加上數年間又新增多個公屋,人口回復上升。藍田各條巴士線客量才開始回升,有些更派出了12米的三軸巴士掛帥,如15和16這兩條對外線正是一例。

16、17

七十年代的藍田除了有巴士線來往東九龍外,還有來往西九龍的。於是在1975年3月16日乃有16藍田←→大角咀碼頭)之開辦,路線在觀塘至旺角一段與1A差不多。最初16中途乃繞經何文田,16乘客除了有來往旺角的藍田居民外,還有不少是在何文田上學的學生,令當時乘搭16的人實在太多。於是同年10月1日,16從中分拆出17愛民←→觀塘月華街,分拆當天16不經何文田,路線跟今日一樣。於是16便集中針對來往旺角的藍田居民,而在何文田上學的學生則由17解決。

當地鐵觀塘線於1989年延長至藍田時,為免令16在地鐵通車後大幅下挫,16遂於1989年10月11日繞經藍田的康華苑,再於1993年8月26日延長至藍田的廣田村。數年後藍田村開始重建,在人口減少下,16亦一直都只用破舊的兩軸巴士,但在1993年10月11日便有空調巴士。隨著西九龍填海工程展開,1995年5月8日遷往大角咀新總站,1999年8月15日配合維港灣巴士總站啟用遷往,再於2000年7月9日遷往柏景灣。由於此時大角咀新區陸續有新屋苑落成,16客源稍為擴闊。後來藍田村重建完成,16才轉用三軸巴士。

至於17客量則與16一樣高企,這是因為來往何文田的主要是上下課的學生,而這類客源數目一直相當穩定。但因17途經的路面限制(如何文田村巴士總站太小),不能採用大型巴士行走,因此17曾於1989年10月10日改為不經何文田巴士總站,轉用三軸巴士,不過由於這影響了何文田村的客源,1990年6月15日又恢復舊有路線,並改回兩軸巴士行走。

17於2002年4月26日改為全空調,最初仍受路面限制影響,但一年後的6月29日,新何文田巴士總站啟用,由於可容納更長車身的巴士行走,17才能得以加入12米雙層空調巴士行走,以提高載客量。

5B、13A、13K、11X

現時來往秀茂坪至土瓜灣、紅磡之間是由11X負責,然而11X前身可追溯至在1964年4月28日開辦的13A,及1965年6月1日開辦的5B

5B(觀塘碼頭←→紅磡碼頭)是最早期觀塘巴士線之一,主要途經觀塘、牛頭角、土瓜灣、紅磡。配合紅磡火車站啟用,5B便於1975年11月30日延長至該處,到1983年5月1日還改稱5K,表示它是接駁火車。13A(秀茂坪←→九龍城碼頭)是為配合六十年代秀茂坪村興建而開辦,與5B一樣途經觀塘、牛頭角、土瓜灣,但不到紅磡。1984年8月24日延長至紅磡碼頭,路線變成跟5A一樣。七十年代時5B、13A皆因貫穿了各主要工廠區而常常頂閘,所以雙層巴士早在七十年代便開始採用,最初是丹拿CVG型和丹拿珍寶,八十年代便變成丹尼士喝采型的天下。

自從九十年代東九龍各工廠區開始衰微後,來往工廠區上班的人流已不斷減少;與此同時秀茂坪村等一眾觀塘舊公屋,全部都相繼重建,5K和13A的客量更見打擊,因此1994年九巴進行市區路線重組,其中在1995年3月19日把兩線合併為13K秀茂坪←→紅磡車站,途經觀塘、九龍灣、土瓜灣和紅磡,不過客量未見起色,因此這條13K便於1997年6月22日改為特快線11X,往紅磡方向繞經機場隧道,觀塘方向則取道太子道東和觀塘繞道

不過最初11X客量仍只屬一般,直到秀茂坪重建完成,有不少居民遷入,客量才開始回升。最初11X是採用兩軸雙層巴士,到2001年9月2日才加入空調巴士,同時兩軸巴士大量淘汰,11X也改派載客量較高的11米三軸巴士行走。

13X、14X、15X

在地鐵未通車前,來往觀塘的交通主要以巴士為主,但當地鐵在八十年代初進駐觀塘後,九巴觀塘巴士線多受地鐵影響,急需找辦法應付。與此同時橫跨啟德機場的機場隧道正式通車,九巴便在1982年11月26日開辦兩條特快線:14X油塘←→佐敦道碼頭和15X藍田北←→尖沙咀。兩條巴士線為全香港首兩條特快巴士線,取道機場隧道往來,只在平日繁忙時間行走。及後14X和15X這兩條巴士線反應良好,於是在1988年5月16日增加多一條13X秀茂坪←→尖沙咀碼頭,也是只於平日繁忙時間行走。不過由於路線較為迂迴,13X的客量卻比14X及15X稍低。後來秀茂坪、藍田和油塘各公屋相繼重建,13X、14X及15X的客量均全線下跌。

1994年九巴找來顧問公司研究重組市區路線,其中一項為合併14X及15X,結果這兩線便於1995年5月22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同時改稱作215X以全空調掛帥。新線215X除了來往藍田外,更特意繞經觀塘道,利用機場隧道進入尖沙咀。

這時觀塘各公屋部份重建完成,如藍田一帶更有新增公屋,新增居民很多是在尖沙咀上班,故215X開辦後客量有所增加,九巴隨後亦派出車長12米的富豪奧林比安(3AV)疏導乘客。再過數年秀茂坪重建完成,附近的寶達村亦入伙,13X遂於2002年4月20日延長至寶達。由於新增的需求足以令13X提供非繁忙時間服務,於是13X便在2002年11月10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總站亦遷往尖沙咀東。13X再於2002年7月20日加入空調巴士,提升服務時更加入全新的低地台巴士行走。

雖然來往觀塘已有地鐵,而13X和215X沿線不時都會塞車,兩線的客量亦可圈可點。這是因為這兩線能直入尖沙咀這個心臟地帶,而觀塘自製造業式微後,在區內上班的人流已不復七十年代般龐大,觀塘居民亦多在心臟地帶上班。而13X、14X、15X的重組亦正正切合了這個趨勢,故在平日繁忙時間兩線巴士都會企人。

鳴謝以下網站提供圖片:
[祺人祺事]:提供1A、13D、14、15圖片。
[短車檔案室]:提供11B、11X、17圖片。
[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13M、14A圖片。

回到[觀天看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