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A、95、95C、595
![]() |
圖片所示的是香港仔水塘道,斜度達一比五,對雙層巴士而言絕對是大考驗。(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不用多言,作為香港仔海灣的一個島,鴨利洲本質乃香港仔一部份。由於相隔一個海,直到七十年代,來往鴨利洲只能靠街渡。至1980年鴨利洲大橋通車,汽車才能直接駛入鴨利洲。
1980年5月1日中巴開辦95(鴨利洲村←→石排灣村),以配合鴨利洲大橋啟用時鴨利洲公屋──鴨利洲村入伙。95乃連接鴨利洲村至對岸的香港仔市中心,在香港仔更直上石排灣村。由於前往石排灣村需取道香港仔水塘道,而這條路卻有達一比五的斜度,95起先是採用佳牌阿拉伯五型(LX)行走,後有勝利二型。
95主要方便鴨利洲村居民在對岸香港仔上學和購物,當時早上在鴨利洲村總站,常會見到長長的等車人龍。本來鴨利洲村是可以開辦多一條類似路線輔助95,但這條新開辦的路線──91A(鴨利洲村←→華富村,1986年9月14日開辦),卻竟只在假日行走。如此安排確使人費解,蓋因區內線一般任何時段都有很高需求,沒可能只服務假日而不服務平日。只是在有95行走之下,當然不是問題。
配合海怡半島入伙,中巴於1992年5月26日開辦另一條區內線595(海怡半島←→香港仔),除了沒有上石排灣外,路線大體跟95差不多。雖然如此,服務對象仍有不同,蓋因595乃專門針對海怡半島,而海怡半島人口有多達三萬人。
九十年代由於鴨利洲村老化,利用95上學和購物的人流開始下降。更不幸的是這時中巴正受到城巴威脅。為擴充市場,城巴不斷壯大其路線網絡大搶中巴客。其中1997年5月5日還開辦95C(鴨利洲村←→置富花園),這使95陷入困境。
新巴在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接手91A、95、595。由於之前城巴已搶盡了中巴客路,新巴面對困局,不得不採取措施應付。595尚因直入海怡半島,能施施然面對。91A則最壞,蓋因鴨利洲村和華富村老化,即使1999年3月24日加設日間非繁忙時間服務,又在平日早上增設數班車,客量亦只是平平。95雖然較91A為佳,早上時段也只有數班車要企人。而香港仔水塘道一段斜路,更令新巴在派車上構成困擾。這段路斜度並不容許12米巴士行走,而12米巴士偏偏又在新巴車隊中佔很大比例。所以到了最後,新巴只派出單層和購自中巴的舊款11米空調巴士行走。
為改善客量,2002年12月16日,95與95A(香港仔←→鴨利洲利南道)合併,每日日間95由鴨利洲村延長至利南道,黃昏後則仍以鴨利洲村為總站。
90、90A、90C、590、590A、M590
![]() |
90在九十年代初經常全車爆滿,所以中巴便特意派出了車長十二米的大巴行走90,如圖中的丹尼士禿鷹。(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鴨利洲作為純住宅區,來往市區心臟地帶的路線當然不會缺少。早在1980年鴨利洲村落成不久,中巴已於1980年6月20日開辦90M(鴨利洲村←→金鐘),取道南風道、跑馬地藍塘道和黃泥涌道到灣仔。當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後,90M便改經香港仔隧道;同年11月16日延長至中環,總站是「擺街」。五年後中環交易廣場建成,並附設巴士總站,90M再於1987年2月9日遷往交易廣場總站,編號改為90。在鴨利洲村入伙後數年,90已因鴨利洲的發展而客量大增。從九十年代中巴已派出都城嘉慕12米(ML)大巴行走可資證明。
至鴨利洲村西鄰海怡半島入伙,中巴在1992年3月1日開辦590(海怡半島←→中環),途經香港仔隧道。590路線或多或少與90一樣,但針對海怡半島,而海怡半島人口又有三萬多,佔整個鴨利洲三分一人口,故客量也與90平起平坐。
九十年代城巴入侵鴨利洲,先有開辦非專利路線搶中巴客,及後包括90在內的廿六條中巴線被削,城巴也贏得專利權。中巴和城巴自此展開了激烈爭鬥。中巴先以590迎戰,城巴則大力採用12米空調巴士行走90,並於1994年8月15日開辦早上特別班次90A。雖然如此,不論中巴的90抑或城巴的590,繁忙時段皆常常頂閘。
至中巴專營權結東,590鐵定由新巴接辦。城巴趁著這個交接期,便「先下手為強」地於1998年11月16日把90A改為全日行走,改名為90C,改經皇后大道東往中環。同年9月新巴接辦590,面對城巴強勢不得不採取對策,以令590服務更快更直接作理由,於1999年10月10日把590分拆成M590及590A。前者接駁機鐵香港站,途經告士打道直達中環,590A則途經灣仔軒尼詩道,但只到金鐘。兩線同時組成聯合班次,以車海戰術對抗城巴。
新巴這次改動目的雖明顯,但客量不變,目的沒有達到。反而90、90C卻「不戰而敗」,這是因為鴨利洲村人口老化,而沿線的鴨利洲大街人口本來就不高,90C遂率先下馬,2002年1月28日改為只在平日早上單向由鴨利洲開出,而90客量亦不復往年。
92、99、592
![]() |
跟90一樣,因為92是直達銅鑼灣,中巴時代便特以車長十二米的大巴掛帥,包括圖中的都城嘉慕。(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港島的心臟地帶,指的是中環、灣仔、銅鑼灣。鴨利洲村已有90來往中環和灣仔,而來往銅鑼灣則有92。
92是於1982年11月16日開辦,當時香港仔隧道已通車,故92一開線便取道香港仔隧道。這時的銅鑼灣已是一個人流旺盛的商業區,92客量自開辦以來也相當高,尤以後期鴨利洲人口不斷增加後最為明顯,故在九十年代初,中巴便採用了車長12米的都城嘉慕(ML)巴士行走92。
九十年代初海怡半島入伙,中巴以鴨利洲村和利東村路線網絡作藍本,除開辦來往中環的590和來往香港仔的595外,亦有592(海怡半島←→銅鑼灣,1992年3月1日開辦)。雖然592路線跟92差不多,但無損592客量,蓋因592始終是針對人口達三萬多人的海怡半島。
隨著92成為1993年被削予城巴的中巴路線之一,中巴不得不回應,除了用592外,亦於1994年11月5日開辦了99(海怡半島←→北角碼頭)。很明顯中巴是要向城巴的92「大包圍」,只是99當年只是行走平日繁忙時間,而班次亦常常失準,常會有乘客投訴服務差劣。
不久中巴1995年9月1日要第二次削減路線予城巴,99和592亦榜上有名。這次改動使來往鴨利洲至銅鑼灣路線,盡落在城巴手中。由於鴨利洲村人口老化,而92本身又與99、592重疊,當城巴接手592第一天,已安排592不繞經利東,99又延長至西灣河,但作用不大。及至99於1997年4月14日延長至筲箕灣後,情形也是一樣。雖然99於1999年4月25日改經堅拿道天橋及維園道,不深入銅鑼灣;又在2001年5月21日再改為繞經銅鑼灣外出的禮頓道,並改為循環運作,但92客量仍屬一般。
90B、91
在鴨利洲有了正式道路連接對外時,香港仔隧道便在同一時間通車,因此一般鴨利洲巴士線都傾向於取道香港仔隧道,貪其快捷直接,但這是否代表所有鴨利洲對外路線都只行走香港仔隧道?也有例外,如在1982年11月16日開辦的91(鴨利洲←→西營盤)。
![]() |
91原本是來往鴨利洲至西區之間,但自城巴入侵後經過不斷攻勢,已經奄奄一息。圖為91在鴨利洲的總站,隔壁是行走95的巴士。(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91與其他鴨利洲路線不同的地方,是其取道薄扶林道來往西區。一般而言薄扶林道沿線只是純住宅區,而鴨利洲本身亦僅是純住宅區一個,故正常下91需求不算龐大,極其量只在繁忙時間才滿載。加上薄扶林道本身並不太適合巨型巴士行走,中巴並沒有像90、92般採用12米大巴,而是丹拿珍寶(LF)或勝利二型(LV)。但中巴也並非看不起91,尤其是自1993年9月1日中巴90被削予城巴後,中巴便把91延長至中環,冀望搶回90的客源。
雖然如此,始終91並非取道快捷的香港仔隧道,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有太多乘客乘91來往鴨利洲至中環。而且城巴亦「好爭唔爭」,在1994年12月19日開辦了90B(海怡半島←→金鐘),而且還竟然跟91一樣途經薄扶林道,這令91陷入一個萬劫不復之勢。中巴雖然及後在1995年9月1日,把91晚間班次延長至海怡半島,並加強服務,但也阻止不了頹勢。所以自新巴在1998年9月1日接辦91後,鴨利洲(不計利東村)便有兩條巴士線途經薄扶林道來往中上環。
在新巴接辦91之後,針對南區市場由城巴控制的困局,便嘗試加派空調巴士行走91。不過不少鴨利洲居民在中巴時代早已經習慣乘90B,客量仍然欠佳。踏入廿一世紀,91客量已低至平均只有二十多人。新巴遂在2003年3月1日扭盡六壬,大幅調低91分段收費及增設多個分段收費,可惜還是返魂乏術。
94、94A、96、97、98
![]() |
附圖乃利東村巴士總站,城巴未入主前乃中巴主要陣地,最左手的丹拿珍寶乃行走98,而另兩部都城巴士則是行走96和97。(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利東村是位於鴨利洲東面近鴨利洲大橋出口,1987年入伙。因利東村有三萬人口,中巴便於1987年2月9日開辦數條路線:96(利東←→銅鑼灣)、97(利東←→中環)、98(利東←→香港仔),再於1989年11月16日開辦94(利東←→西營盤)。四條線本質分別是由91、92、90、95分拆出來,以全新編號顯示。當時這些路線客量都相當大,尤以96、97、98為甚,因此前兩者便派出車長12米的都城嘉慕(ML)和丹尼士禿鷹(DL)來應付。而98在中巴時代,更是南區客量最高的路線,而且頭班車便已由清晨五時開出,是當時中巴路線中少有的。
1993年9月1日中巴二十六條路線轉由城巴經營,96、97、98皆是其中之一。因三條路線乃利東村路線中客量最多,中巴便在1993年9月1日把94延長至中環,以針對城巴的97;1993年10月25日開辦94A(利東村←→華富村),圖搶回98客源;到1996年12月16日中巴更開辦94X(利東←→中環碼頭)。這是一個相當特別的路線,因為94X大致是從利東村出發,由石排灣道進入薄扶林道,經過中環和灣仔軒尼詩道,再從香港仔隧道回到利東村。這種上山又下斜再經快速公路的長途循環線模式,在當時可謂是一個創舉。
可是中巴這些改動不但沒有搶到甚麼客量,反而幫了城巴一把。這是因為94、94A、94X本身都各有缺陷,如94只是途經薄扶林道;94X只有回程時才取道較快捷的香港仔隧道;94A亦不過只有上下課的學生乘坐。因此自新巴接手這三條路線後,便於1999年5月17日把94和94X合併。新巴及後又把94和94A改為全空調,但情形跟91一樣。於是到了2003年3月1日新巴便把心一橫,大幅調低94分段收費及增設多個分段收費,以求爭取客量,惜一樣不見效。
97A、95B
![]() |
97A是一條來往鴨利洲至黃竹坑的短途路線,但由於需求不大,中巴時代就只是採用佳牌阿拉伯五型巴士行走。(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一直以來鴨利洲巴士線,因為道路網關係,凡途經香港仔隧道的皆會經黃竹坑,因此中巴一直都沒有開辦來往鴨利洲和黃竹坑的巴士線。直到利東村入伙,中巴才於1989年7月3日開辦97A,在平日早上由利東單向往黃竹坑,至於相反方向則由97設置分段收費充當。1993年9月1日中巴路線被削,97A也是被削路線之一。
城巴甫一接辦,初時路線仍沒有變更,只行走早上單向。不過中巴為取回南區市場佔有率,便於1994年11月5日開辦95B(海怡半島←→黃竹坑),同時繞經利東村搶回97A客源。城巴為回應中巴挑戰,也於1995年1月23日把97A改為循環線,變相增設回程服務。不久城巴還加密班次,進一步搶佔中巴的市場。
不過,黃竹坑始終只是工業區,而工業區早已經在九十年代因製造業式微而人流減少,變成來往鴨利洲和黃竹坑,根本無需兩條線服務。何況鴨利洲本身已有綠色小巴來往黃竹坑,巴士亦可通過分段收費解決。故當97A於2000年10月3日改為全日服務,和兩年後的1月27日延至鴨利洲大街後,情形更為惡化,即使繁忙時間客量仍低。
93、93A、93C
鴨利洲巴士線除了有來往中環、銅鑼灣的外,也有來往半山。1985年4月1日中巴開辦93,由鴨利洲出發,經香港仔和薄扶林道,然後在半山繞一個大圈,最後再以循環線形式回到鴨利洲。1991年9月2日中巴又開辦93A,與93一模一樣,但以單向形式行走,而且也只服務利東。
兩線本身來往的半山,乃純住宅區一個,93、93A主要是服務在半山上學的鴨利洲和香港仔學生,只在上下課日子行走。不是太多人留意到此兩線之存在,但從兩線於1995年9月1日加入空調巴士來看,兩線實也有一定需求。兩線皆於1998年9月1日改由新巴接辦,新巴在接手後先在1999年4月19日改為單向由鴨洲往半山區,再於2002年8月18日改為全空調。
93C是於1997年1月6日由城巴開辦,原名90C,1998年7月6日改稱93C。90C雖名義上是方便半山上學的南區學生,但類似服務已有93和93A提供,城巴93C實是旨在擴大市場佔有率而已。
95A
在鴨利洲的南面有一個利南道工業區,是於1991年發展,有多間工廠大廈。由於這個地方比起鴨利洲任何地方為之偏僻,離海怡半島都要十五分鐘路程,中巴便於1991年3月30日開辦95A(香港仔←→鴨利洲利南道),由於工業區的客量一般集中在平日繁忙時間,因此95A特別之處是只在平日早上、中午及傍晚三段繁忙時間行走。1993年5月1日95A作出改動,那就是來回程繞經海怡半島。
不過這條路線基本上沒有成績可以大書特書,主因是當利南道工業區開始發展時,香港的製造業早已「日落西山」,加以港島南區位置本身就是較偏,尤其是沒有地鐵、公路網連接,很難讓這個工業區轉型。所以95A有時更會出現0客量。結果在2002年12月16日起,95A便與95合併,從此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回到[戰在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