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巴士線個別介紹
4 華富南←→中環
![]() |
4號線是華富村大線,附圖乃八十年代4號線華富總站,圖中所見盡是勝利二型巴士,早上時段經常頂閘。(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
4號線乃華富最早出現的路線。雖然華富乃於六十年代落成,4號線卻早於1920年代已開辦。當時有一條路線連接中環至大學堂(即港大)之間,途經上環和西營盤。至1933年6月11日中巴接手時,便被改稱4號線。二次大戰時4號曾一度停駛,重光後變成為(中環←→瑪麗醫院)。
六十年代香港仔急速開發,其中在薄扶林道香港仔盡頭興建了華富村。當華富於1968年開始入伙後,由於當時僅得兩幢大廈落成,在人口不多下,中巴只是以「拉上補下」形式,於1968年10月3日把4號線延長至華富村。自此4號線便展開了在華富村風光的時代。
七十年代華富村已演變成一個人口有五萬多的屋村。連接港島心臟地帶的4號線,在華富人口急增下,客量也有了上升的動力。當時早上繁忙時間,4號線華富巴士總站常會「打蛇餅」。由於客量高,1971年中巴增設4號線「特別快車」,經過多次演變,成為日後的40(華富←→灣仔碼頭)。七十年代4號線一直用雙層巴士行走,由於要途經薄扶林道的斜路,用車除了有佳牌阿拉伯五型(LX)外,還有勝利二型(LV)。
華富村在踏入九十年代開始老化,4號線雖然仍有5分鐘一班,客量已遠遜於七十年代。這時中巴有大量路線被削予城巴,其中1995年有來往華富的40和40M。這使一部分來往華富至中環的客源流失。至1998年9月1日改由新巴接辦時,華富老化趨勢持續,4號線頻密班次最終也不能維持。像2002年由原本的5分鐘一班下降至7分鐘一班,再由7分鐘一班減至9分鐘一班。雖然已轉用空調巴士,所用的,也不過是丹尼士禿鷹11米(DA)。
40、40M
![]() |
40最初開辦的主要作用乃疏導4號線客量,但經過不斷進化,現已與4號線全不相干。(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華富村第一條巴士線乃4號線,由於華富落成初期人口大增,4號線乃於1971年開辦「特別快車」,沿途只設幾個分站加快行車時間。七十年代中環已經常塞車,4號線「特別快車」乃於1972年5月1日改經半山區,變成「黃牌4號線」。這條線以獨立路線身份服務,編號以黃底紅字表示,以與正式4號線識別。直到1975年1月1日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時,黃牌4號線就在當天改稱40號線。
由於40乃由4號線特別班次演變而來,40總站乃與4號線一樣是在華富(南)。至華富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7月24日華富總站乃由原有的華富(南)遷往華富(北)。配合地鐵觀塘線通車,1980年5月1日中巴再改動40號線,把之延長至灣仔碼頭,不經中環;同日開辦地鐵接駁線40M(華富北←→灣仔碼頭),途經半山和中環。
一向以來40和40M的乘客除了是華富居民外,由於其途經半山,在半山上學的學生也佔一定的比重。由於半山也和薄扶林道一樣斜路多多,40和40M用車跟4號線一樣,除了有佳牌阿拉伯五型(LX)外,還有勝利二型(LV)。自九十年代起華富老化以後,40和40M在半山的學生客源,重要性也就不斷增大。
自從1993年起中巴有大批路線被削予城巴,其中1995年被削減十四條路線時,40和40M皆榜上有名。在1995年9月1日轉手予城巴當天,城巴有所改動:40M延長至灣仔碼頭,起迄點跟40一樣。由於城巴車隊資源所限,兩線一度採用12米空調巴士行走,但由於半山路面狹窄多彎,不適合12米巴士行走,結果1996年城巴買進了11米巴士,成為40和40M主力車隊。
7 石排灣←→中環
![]() |
7號線在七十年代是香港仔的皇牌路線,也是中巴班次最頻密的路線,但到了城巴時代後則已不及以前。(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7號線是於1921年由香港仔街坊汽車公司營辦,來往香港仔至上環,取道薄扶林道。當時此線是香港第一條巴士線,沒有路線編號,至1933年6月11日中巴接手後,便附上編號為7。在二次大戰停駛以前,7號線一直只到上環,直到1946年重開時,7號線才延長到中環。
香港仔在六十年代急速開發,乃7號線的黃金時期。其時香港仔已成為一個工廠區,而華富村、田灣村、石排灣村等公屋皆在這個時候入伙。人口的上升使7號線班次不斷增加。至1970年,7號線已有2分鐘一班,在當時全香港巴士線中,可謂無出其右。當時香港仔並無自己的巴士總站(固有總站要到八十年代中才有),7號線總站乃設在街邊。七十年代已有香港仔巴士總站圖片。圖片顯示,當時7號線總站是在香港仔內街,旁邊還有一家周生生金行,可見當時香港仔已是人來人往。
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同是來往中環的70於當天改經香港仔隧道,而7號線則於70改道那天延長入石排灣村。由於入石排灣村需取道香港仔水塘道──一條斜度達一比五的斜路,早在八十年代,7號線除了佳牌阿拉伯五型(LX)外,已是勝利二型(LV)的世界。
九十年代香港仔人口增長放緩,其中田灣村更於1991年清拆重建。一度是皇牌路線的7號線,自此有所褪色。其時中巴有大量路線被削予城巴,1993年一次並未牽涉到7號線,但1995年卻榜上有名。由於城巴並不像中巴擁有如佳牌阿拉伯五型(LX)和勝利二型(LV)般特質的巴士,面對香港仔水塘道的路面,城巴只能採用短車身的丹尼士巨龍巴士行走。由於石排灣村在城巴接手時已老化,7號線班次已不能與七十時代時相比較,為15分鐘一班。至石排灣村於2001年重建後,更只能採用單層巴士服役。
70、70M、543、43X
![]() |
70以前是行走以斜路為主的薄扶林道,當1982年改經香港仔隧道後因不需經太多斜路,已經改由性能稍遜的丹拿珍寶行走。(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香港仔來往中環原先有7號線,但自六十年代香港仔人口大增後,客量早已飽和。即使1970年7號線有2分鐘一班,依然如故。1975年1月1日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中巴乃於當天開辦70(香港仔←→中環)。其時香港仔隧道未通車,70取道薄扶林道,與7號線一模一樣。由於路線與7號線重疊,當過了幾年地鐵觀塘線通車後,中巴便來了一次改動:在1980年2月12日把70延長至金鐘地鐵站,改稱70M;同年5月1日70M延長至香港仔山上的石排灣村,進一步減少與7號線的類同。
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當天70M改稱回70,總站縮短回香港仔,改經香港仔隧道,在駛經灣仔告士打道後直入中環。而為填補70在石排灣的真空,7號線乃於當天延長入石排灣村。是次改動後70已成為香港仔主力幹線,由於客量大,1986年1月3日中巴開辦了70M(香港仔←→金鐘),在繁忙時間疏導乘客。1991年華富隔壁有華貴村入伙,中巴乃於1991年8月26日開辦全空調路線543(華貴←→灣仔碼頭),像40一樣經薄扶林道和半山,繞經中環。
在1993年中巴被削減二十六條線中,70不幸成為轉手予城巴的路線之一。中巴為搶回客源,遂先在1993年8月2日把543改為(華貴←→中環),改經香港仔隧道,又在同年同月17日開辦43X,起訖點跟543一樣。43X和543大體除華貴一段外,路線跟70差不多,只是灣仔一段路線較70緩慢。最初43X和543是有一些乘客乘坐,主要是華貴居民,不過在香港仔則沒有甚麼作用。主因是城巴一接手70已著手大搞,尤其以中巴「熱狗」收費水平作空調巴士收費參考(其實城巴甫一接手70時,70的收費水平已是稍為調高,但水平只比中巴普通巴士高少許)。而城巴隨後在港島實行進取策略圍堵中巴,中巴在這時卻又越來越馬虎,不論用車班次皆如是。在城巴步步進迫下,中巴便於1996年4月14日,把543歸併於43X,令43X同時有普通及空調車行走,變得越來越退縮。
43X於1998年9月1日由新巴接辦。針對南區市場佔有率低的困局,新巴遂在2000年4月2日把43X與另一條線43重組,由中環縮短至金鐘,同時調低收費,試圖吸引乘客。可惜43X客量仍然繼續偏低,尤其是城巴於2001年把70M延長入華貴後,由於路線變成跟43X差不多,新巴也漸漸放棄了43X。
71、75
![]() |
75是配合香港仔隧道通車而開辦。圖為75在黃竹坑總站,背後乃黃竹坑村。(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嚴格而言香港仔是包括黃竹坑。在六十年代香港仔開發時,黃竹坑已是一個人煙稠密的工廠區。而對面的黃竹坑村也於1969年入伙。中巴乃於1969年1月18日開辦7B(黃竹坑←→中環),取道薄扶林道。由於七十年代黃竹坑已有大量工廠,7B客量急增,那時已有雙層巴士服役。7B在1975年1月1日中巴南區路線重組中更改路線編號,為71,路線大體不變。
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當日中巴安排多條巴士線改經。不過71卻未被列入改道路線之一,而於當日開辦75(黃竹坑←→中環),途經香港仔隧道、灣仔和中環。由於中巴預料乘坐71的人會改乘75,所以在通車當日71中環總站亦稍為縮短,總站只設在近上環的急庇利街。
自地鐵港島線通車以降,中巴乘客流量因下跌逾半而無心戀戰,連帶香港仔巴士線也受到牽連。結果71和75用車素質有所惡化,九十年代不過用日漸老化的丹拿珍寶(LF)和勝利二型(LV)。1993年中巴二十六條線被削,由於75被列入被削減名單,中巴乃於1993年8月16日延長回中環,冀能把在同年9月1日「轉讓」予城巴的75客源搶回。但只維持兩年,1995年中巴十四條線被削,71也轉到城巴旗下。
畢竟71和75以前曾是大線,既被削予城巴,按道理城巴是有所得的。但這種理論並不適用於現實,蓋因香港製造業早於九十年代「日落西山」,黃竹坑工廠區人流不斷下降;與此同時黃竹坑村又開始老化。雙重打擊使71和75的客量也再沒有中巴時代般龐大。
72、72A、72B、76
![]() |
72以前是行走行走黃泥涌峽的山路,當1982年改經香港仔隧道後因不需經太多斜路,已經改由性能稍遜的丹拿珍寶行走。(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香港仔早期是靠薄扶林道連接對外,在香港仔隧道未通車時,倘是來往中環當然沒問題。至1972年紅隧通車後,由於紅隧港島出入口位處銅鑼灣,銅鑼灣車流遂有增加。但由香港仔到銅鑼灣倘取道薄扶林道,會比較迂迴。幸而1973年7月5日連接香港仔和黃泥涌峽的南風道通車,這令開辦來往香港仔和銅鑼灣的巴士線,締造了有利條件。
1975年8月4日中巴開辦72(香港仔←→銅鑼灣),途經南風道、黃泥涌峽道、司徒拔道往返。此線主要是讓乘客到銅鑼灣轉乘隧巴線,隨著銅鑼灣在七十年代發展成一個商業區,大量百貨公司進駐,使72客量在開辦以降不斷上升。中巴乃於1980年12月15日開辦76(石排灣←→銅鑼灣),取道南風道、黃泥涌峽道、跑馬地藍塘道往返。當香港仔隧道於1982年3月15日通車時,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72被安排改經香港仔隧道,而76也有改動,行走原有72的路線。由於香港仔隧道北面出入口正是銅鑼灣,所以1982年5月17日中巴又開辦晨早線72A(黃竹坑←→銅鑼灣),也是取道香港仔隧道。
此後來往香港仔至銅鑼灣越來越方便。雖然72客量已至大線水平,但中巴一直都是採用丹拿珍寶(LF)和勝利二型(LV)這些舊車服役。1991年華富隔鄰的華貴村入伙,中巴乃於1991年4月22日延長72到華貴村,同時開辦只在繁忙時間服務的72B(香港仔←→銅鑼灣)輔助72。
1993年中巴二十六條路線被削予城巴,72、72A、72B、76統統榜上有名。由於城巴接手前只有一年時間準備,72、72A、72B都只安排一些車身短小的二手巴士行走。但為了「新人事新作風」,接手第一天已提升72A、72B至平日全日服務,並把76繞經黃竹坑村。這個舉動原意是輔助72。至城巴增購新車,因不少是12米巨型巴士,72乃採用12米車疏導乘客,使72A、72B、76存在價值相應下降。於是城巴乃於1994年1月3日把72A擴展至每天全日服務,令72B再縮減為平日繁忙時間單向行走;同年2月7日不再讓76繞經黃竹坑。當72A亦在不久轉用新車後,城巴安排72B在1996年4月3日最後一天行走,翌天改由增加72和72A班次取代。
73、74
![]() |
73原本是來往香港仔至赤柱,1972年延長至華富村,由於往返赤柱至香港仔的需求不高,所以73在城巴接手後亦沒有甚麼大躍進式措施。(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香港仔在官方上是跟赤柱屬同一區──南區,蓋因赤柱和香港仔皆位處港島南岸。早在1934年中巴剛入主港島時,已開辦7A(香港仔←→赤柱),大致途經黃竹坑、深水灣、淺水灣至赤柱。二次大戰時7A因戰亂而停駛,重光後因資源不足,7A要等到1948年12月1日才恢復,依戰前路線行走。由於赤柱本身不是旺區,即使隨後十多年間香港仔急速發展,也未變成像中環一樣。所以7A班次一向都很疏落,要一小時才一班車,一直維持逾廿年。
雖然如此,73卻是香港仔區內線的前身。在1972年2月7日7A延長至華富後,曾一度是來往香港仔至黃竹坑主力。延長路線時7A增設了來往華富至淺水灣的班次,獨立行走。1975年1月1日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編號時,7A乃改稱73,而來往淺水灣的班次則為74。由於這時香港仔開始有區內線投入服務,如1974年8月已有78,1977年1月又有48。在有新路線下,73和74作用亦相應降低,除非假日才有較多乘客。74乃於1978年7月24日改為只在假日行走,且僅限夏季。
73一直到九十年代,客量一直都稱不上高企,主因是73不過是來往香港仔至赤柱間。不但長期維持15分鐘一班,用車也較殘舊,最新的不過是丹拿珍寶(LF)。所以當1995年中巴十四條路線被削予城巴時,包括了73在內,有評論便斷章取義謂中巴只損失了虧本路線。事實上十四條路線當中並非條條虧損,只是有73這條客量一直平平的路線在內,則是鐵一般事實。所以有經營巴士經驗的城巴,接手73後初期並未有全面空調化,至1996年7月4日時才派出空調巴士取代。
今日73大體跟舊時沒有兩樣,只是部分班次由華富村延長至數碼港──一個常被人譏諷的地方。但譏諷還譏諷,73卻並未像數碼港一樣受到同樣的對待,始終73受制地理局限,在大多數人心目中並不起眼。不過每逢夏季,都會有一些南區居民到深水灣、淺水灣的海灘游泳,加上赤柱和香港仔都是旅遊景點,一些自助遊旅客亦會利用73飽覽兩個景點,這亦對73幫補不少。
48、78、79、338
![]() |
78以前是黃竹坑工廠區的通勤路線,當年一開辦有特別班次針對工廠區上班人流。(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
香港的衛星城市通常有一共通點,那就是人口比較分散。而香港仔也不例外,華富、石排灣、黃竹坑三區都不能單靠走路往來。所以七十年代已有巴士線連接香港仔區內。
1974年8月26日中巴開辦78(田灣←→黃竹坑),時稱18,不足半年便於1975年1月1日改稱78。78乃來往香港仔至黃竹坑之間,但未到華富。1977年1月4日乃有48(華富北←→黃竹坑)之開辦。48和78皆是方便在黃竹坑工廠上班的區內居民。所以當年兩線一開辦已有特別班次,只在工廠開工日行走。由於是針對上班的居民,不計特別班次,78只是15分鐘一班,48也不過10分鐘一班。1986年中巴把兩線特別班次併入正常班次,於是78便有10分鐘一班,48更有7分鐘一班。當然作為區內線,48和78乘客中,往返區內購物的居民也佔很大比重。
1991年田灣村重建,同年新公屋華貴村入伙,78便於1991年1月5日分拆兩條線──78A及78B,路線略為不同:78A先經田灣後經華貴,78B則先經華貴後經田灣。1992年5月中巴把78A、78B合併回78,總站設在華貴村,同時大幅加密至6分鐘一班。
九十年代中巴遭受城巴「侵襲」,先後共四十條路線削給城巴,其中48正是於1993年9月1日轉由城巴經營。這時中巴開辦了兩條區內線:其一是在1994年2月5日開辦的338(置富花園←→香港仔),主要是因應置富花園為了增加其商場人流而開辦,只在週末假日行走,30分鐘一班。其二是1995年9月1日開辦的79(華富←→香港仔),跟78類同。惟兩線整體談不上成功,這是各有其因:338本身僅在假日行走,且又只是商場宣傳的工具,當1997年5月城巴開辦95C(置富←→鴨利洲)後,已不再需要338提供平日服務;而79則不過用來維持市場佔有率,但來往香港仔至華貴已有78,班次也很頻密,無需79協助。1998年9月1日78和338由新巴接手,而79則於新巴接手當日取消。而338因城巴早先一步開辦95C,使新巴接手後形勢一直被動,於2001年12月16日取消。
隨著製造業「日落西山」,使黃竹坑上班人流下降,加以部分屋村老化,48、78早已變質不少,客源都是到香港仔市中心購物的區內居民。兩線雖然由不同公司經營,但相對之下惡性競爭並不明顯,這大抵是48是針對華富,而78則是來往華貴,兩者服務對象不同之故。
47、77、47A(M47)
![]() |
47本身與另一條已取消路線77有關聯,可是它取道人口偏低的域多利道,因而客量平平。(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47和77是一對相當有緣份的巴士線編號,事關兩線皆是行走域多利道。域多利道是一條與薄扶林道差不多平行的道路,位處薄扶林道山腳下,以路窄彎多見稱。早在二次大戰前已有域多利道,但只是爛泥路,直到六十年代才變成正式行車路。
77(香港仔←→西環)是在1974年12月9日開辦,一開線便取道域多利道,總站設於西環山市街,近堅尼地城。兩年後77於1976年7月16日延長至西營盤,擴大了服務範圍。77曾經於1977年1月4日改稱47,至1980年5月1日中巴重組路線,47分拆出兩條路線47(華富北←→中環)和77(香港仔←→西環荷蘭街),自此域多利道便有兩條巴士線行走。
由於域多利道一向以來都狹窄又迂迴,很少人會利用這道路往返香港仔至市區。而47和77既是行走域多利道,一般乘客都不會乘坐兩線進出市區,除非是到西環。兩線客源主要是來往域多利道一帶,特別是域多利道近摩星嶺有一個中華基督教墳場,每逢清明重陽,47和77客量都會激增數倍。只是僅僅這兩個日子才客多,畢竟沿線人流本來不算密集,因而營運狀況也甚不健康。結果到了1996年2月12日,中巴率先取消77,1997年3月3日中巴更加把47取消。
不過此時城巴卻有意接手47,因此城巴在中巴取消47當天開辦47A(華富北←→金鐘),取道域多利道。數年後城巴於2002年6月10日重組47A,把之改稱M47(華富北←→中環香港站)。由於域多利道即使在今天始終人流偏低,城巴接手實旨在擴大市場佔有率而已。
38、38A、41(41A)、42、77
![]() |
42是在香港仔隧道通車後開辦的路線,早在中巴時代已派出三軸巴士行走,證明42甚獲中巴器重。(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
七十年代香港仔的發展使中巴開辦了大量路線,其中來往港島東的已在七十年代出現。1976年11月16日中巴開辦41(華富中←→北角碼頭),取道南風道、黃泥涌峽道、大坑道,經寶馬山下山到達北角。雖然往返香港仔至北角已有41,但以其路線的迂迴曲折,並不適合作為來往香港仔至東區的主力。
於是中巴便於1981年10月26日開辦38(置富花園←→北角碼頭),最初是取道南風道、黃泥涌峽道及司徒拔道,同時還繞經華富村。到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38便隨即改經香港仔隧道。由於38路線比41直接得多,改經香港仔隧道後情形更加明顯,因此38客量也很快達至飽和,中巴遂再於1985年11月18日開辦42(華富南←→北角碼頭),以輔助38。
42路線與38差不多,也是取道香港仔隧道來往香港仔至北角,所不同的,是42開辦不久已改派12米三軸大巴服務。不過42服務時間只到晚上七時許,七時以後便改由38繞經華富替代。
隨著中巴72被削予城巴,中巴為求自保,便以舒緩38的客量為理由開辦38A(置富花園←→天后),取道香港仔隧道往返銅鑼灣。雖然本身中巴大可利用38和42去和城巴抗衡,38A也曾成功搶得72的客量。不過38A始終與38、42、72等線重疊,加上城巴於1997年開辦了77(田灣←→筲箕灣),分散了來往北角的乘客,變成38和42也可應付銅鑼灣的客量,因此在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後,38A便於該年9月1日取消。
雖然如此,38、42依然有一定作為,而兩線在新巴於1998年9月1日接手後,更於1999年7月26日把42尾班車延長至午夜,同時38不再經華富。而另一邊廂,由於41長期以來都沒有太多乘客,中巴遂於1997年3月3日放棄經營,同時改由城巴的41A(華富中←→北角碼頭)取代。
37、37A、37B、37M、537(37X)
![]() |
37乃於置富落成時開辦,雖然未直達中環,但與香港仔也有少許關連。如1997年開辦的37A和37B,就是以37作基礎。(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嚴格來說,置富花園不算是香港仔一部份,只是其巴士線與香港仔息息相關,因此才特意把置富花園巴士線加插於香港仔路線歷史中。
配合置富花園落成,中巴於1978年11月1日開辦37(置富花園←→中環),取道薄扶林道。以前中巴主要用37一條線行走置富花園,但自中巴大罷駛後,城巴於1990年開辦非專利路線37R(置富花園←→金鐘)搶中巴生意。中巴乃於1990年7月16日開辦537(置富花園←→金鐘),以空調巴士掛帥。不過中巴此舉非但不能搶客,反而令37在1992年服務時間縮減至平日繁忙時段。自城巴於1993年加入專利市場後,不斷向中巴進攻,其中在1995年3月27日把37R「專利化」改稱37M。因置富已有37M,當1995年城巴由中巴手上取得37時,城巴卻並沒有強化37班次。
1997年5月5日城巴重組37及37M,改成兩條長途循環線--37A和37B,皆來往置富和中環。兩線在路線上剛好相反:37A先經香港仔隧道出中環,然後沿薄扶林道返回置富;37B則先經薄扶林道入中環,然後再取道香港仔隧道返回置富。1998年中巴專營權告終,537由城巴接手,城巴便於1998年8月24日將537改名為37X,途經山道天橋,只行走繁忙時間。
此時城巴在置富已有37A、37B和37X,三線同時一樣來往中環。但以置富花園規模,實不需如此多路線。故城巴先在2001年7月3日,把37X改為單程由置富至金鐘,取消回程班次;後又於2003年4月14日,把37B平日早上班次取消,改由37X主力服務這一段時間。
79M、504、43、4X、46X
![]() |
香港仔隧道通車使途經薄扶林道變得迂迴,因而相關巴士線的客量也就平平無奇,如504。(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46X是由新巴原有的4X及43合併而成,雖然是於2001年5月20日開辦,但其前身可追溯至廿多年前的79M。
79M(田灣←→中環)是於1982年3月15日因應原本途經薄扶林道的70改經香港仔隧道而開辦,填補70在薄扶林的真空。最初79M只在早上單向行走,1984年11月1日才提升至平日全日服務,並延長至金鐘。1991年田灣村重建,中巴便於1992年5月9日把79M總站改設在華貴村,改稱43。
由於自香港仔隧道通車後,取道薄扶林道往返市區變得較繞,79M自開辦以來客量一直平平,班次不密外假日又停開,即使改稱43依舊不變。後配合543改經香港仔隧道,43便在1993年4月改經半山,在半山一段路線與40M相同。田灣重建於1997年竣工,43便於1998年5月25日重回田灣村。中巴專營權在1998年9月1日結束,43便由新巴接辦,路線仍沒變更。而在79M改稱43之前,中巴在1990年9月14日開辦了全空調路線504(華富←→灣仔碼頭),主要是對抗城巴的非專利路線。中巴專營權結束後新巴接手,504隨即改稱4X,由原本行走平日全日改為只單向行走平日早上。
然而利用薄扶林道進出市區始終較慢,加上沿線城巴都有很多路線競爭,4X和43除早上時間外客量依然欠佳。新巴無可奈何,決定重整43,於2000年4月2日改經上環不經半山,除全空調化外又增設假日服務。同年10月28日新巴推行接駁計劃,以灣仔碼頭作接駁點,接駁南區和東區巴士線,故4X及43便於當日延長至灣仔碼頭,方便實施此計劃。
可是43和4X問題是其取道薄扶林道往返,即使接駁東區路線,亦不會有人如此轉乘,故新增的客量亦相當稀少。新巴遂於2001年5月20日決定把43和4X合併,成為46X(田灣←→灣仔碼頭),同時繞經添馬艦一帶。哪知合併後依然如故,新巴便大膽地在2003年3月1日,調低46X分段收費及增設多個分段收費,可惜一樣失敗,最後新巴也意興闌珊。
回到[海鮮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