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之城

~~香港仔巴士線演義

 

香港仔巴士線演義相比其他地區,實來得相當複雜。主因是香港仔巴士線本身發展得相當早,在路線網絡成型以後,還要演變成市場角色的更替。要研究箇中發展,絕對可以很深入。


香港仔乃港島最早出現巴士線的地方。早在1921年已有人在香港仔開辦一條沒有編號的巴士線,來往香港仔至上環,取道薄扶林道。當這條線於1933年6月11日由中巴接辦後,便稱作7號線。1934年中巴開辦7A(香港仔←→赤柱),本質乃郊區線。二次大戰使7和7A停駛,到戰後恢復行走的一段時間,香港仔仍只得這兩條線。

六十年代香港仔發展開始起步,當時有多個公屋落成,表表者有華富村(1968年)和黃竹坑村(1969年),而石排灣村和田灣村也在這時候落成。同時香港仔和相鄰的黃竹坑,都發展成工廠區。人口的增加,為香港仔巴士線擴充,締造了有利條件。1968年10月3日,中巴把4號線延長至華富(此線在二十年代開辦,未延長前一直是來往中環至薄扶林);1969年1月18日開辦7B(黃竹坑←→中環)。同時7號線也按著客量增加而加班,七十年代已有2分鐘一班車,在當時無出其右。及後4號線於1971年以「黃牌4號線」名義分拆出特快線,取道半山。1974年12月9日又開辦77(香港仔←→西環),連接香港仔至西環,取道域多利道。

由於香港仔不光有公屋,還有工廠,而華富、香港仔、黃竹坑三區間都有一定距離,故區內線也產生於香港仔。起先中巴於1972年2月7日把7A延長至華富;至1974年8月26日開辦正式區內線18(田灣←→黃竹坑),連接黃竹坑至香港仔;1977年1月4日中巴又開辦48(華富←→黃竹坑),路線只比78稍長。

由於港島急速開發,中巴策略相當積極。而為使路線編來得更有系統,1975年1月1日乃有南區巴士線重組。當日黃牌4號線改稱作40,7A改稱73,7B改稱71,18改稱78,同時又開辦70(香港仔←→中環)和74(華富←→淺水灣)。隨後多年香港仔續有新線開辦,其中部分是來往銅鑼灣、北角,如38、41、72等等。

香港仔巴士路線
編號 起訖點 開辦日期 編號 起訖點 開辦日期
72 香港仔←→銅鑼灣 1975年8月4日 44 華富南←→中環 1980年5月1日
41 華富(中)←→北角碼頭 1976年11月16日 45 華富南←→羅便臣道 1980年5月1日
48 華富北←→黃竹坑 1977年1月4日 47 華富北←→西營盤 1980年5月1日
37 置富花園←→中環 1978年11月1日 76 石排灣←→銅鑼灣 1980年12月15日
40M 華富(北)←→金鐘 1980年5月1日 38 置富花園←→北角碼頭 1981年10月26日

60年代香港仔海旁。其時香港仔還沒有興建高樓大廈,僅是漁村一個。(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香港仔巴士線來了根本性變化。38、70、72都改經香港仔隧道通車當日有新路線開辦,如取道薄扶林道的79M(田灣←→金鐘地鐵站),主要是取代70由田灣至上環一段;75(黃竹坑←→中環,經香港仔隧道)、72A(黃竹坑←→銅鑼灣,經香港仔隧道)、42(華富←→北角碼頭,經香港仔隧道)和70M(香港仔←→金鐘地鐵站,經香港仔隧道)


在香港仔急速開發時,香港仔巴士線擴張得相當迅速。1970年本來只有4、7等寥寥幾條線,到1981年已有數十條之多,不光只到中環,又有區內線,又有到銅鑼灣、北角者。這與當時香港仔人口的急增,有莫大關係。

隨著地鐵港島線通車,中巴因整體客量減少了一半,而失去了意欲加大投資。雖然香港仔未有地鐵,但香港仔巴士線服務水平,也就沒有七十年代時般優秀。例如七十年代已行走香港仔的新車──丹拿珍寶勝利二型,在九十年代仍繼續在香港仔服役。中巴的消極態度,更引致1989年大罷駛事件。是次罷駛令港島交通大混亂,尤以沒有地鐵連接的香港仔為甚。於是來了一家最具威脅的非專營巴士公司入侵,還於日後吞食了中巴大半江山,這就是城巴。

早在1990年,城巴便在香港仔開辦多條巴士線來往中環。中巴於是在同年開辦一些全空調路線應付,如504(華富南←→灣仔碼頭)、537(置富花園←→灣仔碼頭)、543(華貴←→中環),皆針對城巴當時以全空調作賣點而來。兩三年後城巴還不斷蠶食中巴的市場。這時中巴大半香港仔路線被拿出來競投,最後由城巴取得,並分別於1993年1995年接手。

被削予城巴的香港仔巴士線
日期 涉及路線
1993年9月1日 48、70、 72、72A、75、76
1995年9月1日 7、37、40、40M、71、73

1980年香港仔。其時香港仔已經是一個衛星城市,附圖還有鴨利洲大橋興建。(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城巴的入侵顯然是中巴的大威脅,尤其是城巴曾在港島經營巴士,對中巴相當熟悉。中巴早於兩次路線被削前,預先開辦了新線維持市場佔有率,包括38A(置富花園←→天后)、43X(華貴←→中環)、79(華貴←→香港仔)。不幸此舉不但作用不大,及後還被城巴反擊。城巴自1994年起採取擴張策略,把中巴整個港島南客源一一吸走。只是三、四年間,中巴在港島南已幾乎被城巴打殘。

在經營困難下,中巴先於1996年2月12日取消77又於1997年3月3日把三條客量本來不高的41、45和47轉予城巴接手。於是變成了城巴的40P(華富北→羅便臣道)、41A(華富中←→北角碼頭)和47A(華富北←→中環)


城巴蠶食中巴的歷史,對港島南日後巴士線網絡發展,起著決定性影響。由於九十年代末港島南不少公屋人口老化(如華富、黃竹坑),工廠區又因製造業「日落西山」而人流減少,經過城巴大舉擴充後,中巴所剩下的客源,實已所餘無幾。當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後,餘下路線由新巴接手,情形更為明顯。事實上,新巴甫接手時,在港島南的市場佔有率已不到三成,是相當低的百分比。雖然當中也有客量高企的路線,但只是少數。

中巴專營權結束後香港仔巴士線
日期 涉及路線
城巴 7、37、37X、40、40M、40P、41A、47A、48、70、71、72、72A、73、75、76
新巴 4、4X(前身乃504)、38、42、43(前身乃79M)、43X、78

新巴處於困局的例子,數以4號線為首,這是因為華富村在廿一世紀已趨向老化,使過去頻密的班次無法再維持。而一些路線改動也反映出這個劣勢:2000年4月2日新巴把43X由中環縮短至金鐘;2000年10月28日推行接駁計劃,接駁東區和南區巴士線;43和4X被新巴於2001年5月20日合併,成為46X(田灣←→灣仔碼頭);43X削減班次,最密已是三十分鐘一班車;2003年3月大幅調低薄扶林道路線分段收費。

雖然舉動多,以大格局來看實已影響不大。始終在港島發展漸趨飽和下,以改動路線方法提升客量,已行不通。一旦改動不成,反而少了客量下,還會弄巧反拙。目前南區巴士路線中,仍以城巴佔多數,客量高企的也仍以城巴路線為主。而新巴的,則以客少的居多,這從用車多以短身巴士為主可看出。

香港仔巴士線個別介紹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