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龍北嶺
~~上水巴士線演義
新界最早有巴士線的地方乃元朗,位處新界西邊。這是基於當年的交通網絡而定,蓋因從過去歷史看,新界東本身乃鐵路沿線,早在1910年已有九廣鐵路貫穿上水、粉嶺、大埔和沙田。既然有鐵路網絡連接,早期巴士線發展,也就搞作不多。
據現存資料記載,新界東在二十年代有一條16(粉嶺←→大埔),乃新界東最早出現的巴士線之一。最初的16乃由中巴經營,至1933年6月1日巴士專利權正式實施,16乃改由九巴接手。這條線在二次大戰時一直停駛,到重光後也沒有重開。而九巴則於1947年10月7日開辦一條15(文錦渡←→佐敦道碼頭),取道由上水至九龍全段大埔公路,即經上水、粉嶺、大埔、沙田和金山一段的大埔道。1953年9月又有15A(上水←→佐敦道碼頭),路線不過比15稍短,不入文錦渡。五十年代新界東已有兩條巴士線往九龍,至1963年5月12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15大幅度修正,縮短至上水不出九龍,變成剩下15A來往上水至九龍。六七暴動時15和15A曾一度停駛,最後卻只有15A才重開。
隨著六十年代末新市鎮工程展開,獅子山隧道乃於1967年下旬通車,九巴乃於1968年1月27日開辦一條新線19(上水←→佐敦道碼頭),取道獅子山隧道進出。而15A則於1968年2月17日改稱19A。
19在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巴士線編號時被改稱70,而19A則於當日被分拆成三條路線71(沙田←→佐敦道碼頭,即81前身)、72(大埔←→大角咀碼頭)、73(上水←→大埔墟)。這時新市鎮工程正在進行,當中以沙田和大埔發展得較頻繁,至於上水、粉嶺則主要依靠著墟鎮的發展。因而在七十年代,上水、粉嶺巴士線,並未有太大的發展。除了有70以外,73才為勉強為主力路線之一。
當1982年九廣東鐵電氣化完成時,上水才開始有一條新路線開辦。1982年12月24日,73已搬至上水火車站附近的彩園村(大埔總站也於1980年搬往大埔工業村);同時也開辦另一條線69K(彩園←→沙田火車站),主要是接駁東鐵。由於九廣東鐵乃分幾階段完成,69K開辦時只有沙田至九龍一段才電氣化完成,69K正是連接由上水至大埔、沙田的一段,到沙田火車站。這條路線經過多次演變,形成了後來的69(彩園←→圓洲角,即沙田威爾斯醫院),也即是73A前身。至於後來改稱作73A,則是後來1987年8月9日的事。
![]() |
由於當年上水、粉嶺人口不多,該區巴士線客量一直平平,故即使快線70X也不過採用勝利二型行走。(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當時新界的道路網還未大規模興建,加以粉嶺、上水要到八十年代才正式開發,70、73、73A三條線,一直都只能取道緩慢的路段行走,即是由上水、大埔至沙田的一段大埔公路。
至於行走上水、粉嶺的特快線,則是在1985年9月吐露港公路通車以降才出現。1986年4月7日九巴開辦70X(上水←→觀塘翠屏道),乃上水第一條特快線。這條線在開辦時乃一項突破,蓋因當時上水、粉嶺發展才剛起步,連出九龍心臟──油尖旺的路線也未必夠客,而新開辦的70X還要來往市區偏門的地方,這不可不謂是大冒險。至1989年4月17日又有71X(上水←→長沙灣)的開辦,也是來往市區較偏門的地方,但途經旺角。由於當時連接上水的粉嶺公路還未建成,70X、71X乃不得不經一些舊有的道路,至大埔時才入吐露港公路出九龍,才算得上快捷。
始終粉嶺、上水離市區甚遠,住在這些地方沒有實質需要,很難要求香港各區居民搬入這個「山卡啦」地方。直到九十年代初,兩區人口始終未有大規模增加。而即使來往市區,也有九廣東鐵,粉嶺、上水的巴士線,客量始終增長不多。就連兩條特快線70X和71X,也難逃這一困局。結果71X最後還於1991年3月29日取消收場。
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新界各舊型新市鎮發展已告飽和,如沙田、屯門。但北區卻開始有較多人口,這是因為自九七回歸後,中港人流漸多,不少人為方便北上而選擇在北區居住。粉嶺、上水的巴士線,遂於九十年代末稍見曙光。不少新線都是在九十年代末開辦:
![]() |
上水、粉嶺人口要直到香港回歸後才多,來往該區的巴士線才開始增加,如270A。(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大體在上水巴士線演義裡,一直面對著一個客觀限制,那就是粉嶺、上水各區域分佈相當分散。最先發展的是上水石湖墟和粉嶺聯和墟,兩者之間已有很大距離,而聯和墟更是遠離粉嶺火車站。而其他大型屋村又多特意遠離兩個墟市,同時分成粉嶺南、粉嶺北(即聯和墟)。這種地理分佈,對巴士線設計造成很大困擾,因為不繞路客源會不足,而太繞路會拉長了車程。八十年代時北區人口不多,70X和71X皆是在上水、粉嶺繞幾個大圈才入公路出市區。同時在人口不多下還有東鐵電氣化。這也使巴士線作用不大,蓋因東鐵由上水出九龍一般僅需半小時,但巴士單單行走上水至粉嶺,至少也要半小時,相當於東鐵上水至九龍的車程。
當然近年上水、粉嶺人口多了,新開路線也少了繞路,如277X、278X皆是。這有賴於中港人流之頻繁。以行走路線衡量,當總體趨勢不變,大有可為者,應會以新開辦的為主,而繞路的亦不會有何變化。當然倘繞路的拉直了路線,則另當別論。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