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對外線個別介紹
15(1947-1963)、15A(19A,1953-1973)、19(70)、270A
相信不少人同意70已是一條可有可無的路線。按其實在舊時的新界東,70是曾風光一時。根據資料70不是第一條巴士線來往北區,因此70的背景,要牽涉到比70開辦得更加早的巴士線。
![]() |
七十年代70在因緣際會下相當旺場,到基本因素失去,乃變得客少兼虧本。(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巴士剛在香港出現時,新界東並無巴士線直達市區。要等到二次大戰後,才於1947年10月7日有新線15(文錦渡←→佐敦道碼頭)之開辦,取道上水、粉嶺、大埔、沙田和金山一段的大埔道。1953年9月又開辦15A(上水←→佐敦道碼頭),路線比15稍短,不入文錦渡。1963年5月12日九巴重組新界巴士線,15大幅度地縮短至文錦渡,變成跟今日73K(上水←→文錦渡)一樣,並由15A一條線來往上水至九龍。六七暴動期間15和15A都一同停駛,惟兩線遭遇有異───15沒有重開,而15A則一度只來往上水至大埔,不久恢復往九龍。
隨著新界東開發的展開,獅子山隧道於1967年下旬通車,1968年1月27日乃有獅隧第一條巴士線之開辦,這就是19(上水←→佐敦道碼頭)。而在開辦19後不久,15A乃於1968年2月17日改稱19A。19與19A之不同在於19取道獅隧,並不像19A般途經金山一段大埔道。由於兩條線相似得很要緊,當1973年九巴重整新界巴士線編號時,兩線的改動也來得相當徹底。當日19改稱作70,而19A則被分拆出三條路線,也即是71(沙田←→佐敦道碼頭,即今日的81)、72(大埔墟←→大角咀碼頭)、73(上水←→大埔墟)。70在當時可算相當旺場,主因是開辦時正值新界東開發的展開,沙田、大埔這些首先開發的地區,使途經這兩處的70,客量一度達到飽和。當時70由九龍開出,過油麻地後已沒有空間接載更多乘客。當時70班次平均為6-10分鐘一班,證明當時70客量相當高。
當然70客量高不過是因緣際會。剛開發時的地區基建未成型,像70這類舊路線,不可能沒有客量。七十年代上水、粉嶺還沒真正開發,70客源其實相當薄弱。當1983年九廣東鐵電氣化後,由於東鐵只需半小時便可由上水直達九龍,相比70要用不止一小時的車程完成,顯然相形見拙。與此同時沙田、大埔都有了自己的巴士線,70在該兩處,已失去實質需要。到1985年吐露港通車後,本來已有直接路徑來往上水至市區。但九巴並沒有把70拉直,而是於1989年4月17日開辦了71X(上水←→長沙灣)。不過由於路線迂迴等原因,僅開辦兩年,乃於1991年3月29日取消。
九十年代時70一直都走下坡,主因是70仍採用七十年代時的路線。路線之緩慢使70客量日漸減少,至1997年班次也不過15分鐘一班左右。當這段期間九巴增設270A(上水←→佐敦道碼頭,1997年1月13日投入服務)以後,70的班次更進一步刪減,平均為20-30分鐘一班。以趨勢來看,除了拉直路線外,70只是死路一條。筆者在此提出拉直路線之建議。因上水已有270A,70最好縮短至粉嶺,總站在聯和墟。詳細路線如下:
16(1920s-1930s)、73
上水因為地緣關係,往大埔的交通是有一段歷史。其實在二次大戰以前,已有一條巴士線16(粉嶺←→大埔)。據當時資料,16在二十年代已由中巴開辦,至九巴取得專營權後乃改由九巴接手。當時16路線較簡單,只取道一段大窩西支路往來。而且因舊時新界以鄉村為主,16只服務日間,半小時一班。
16在二次大戰時停駛後好一段長時間,是沒有直接路線來往上水至大埔。因為往九龍的19、19A等路線皆途經大埔,所以兩線特意設立了分段收費,應付來往上水至大埔的需求。直到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巴士線當日,19A分拆,才正式有一條巴士線來往上水至大埔。蓋因分拆當日其中一條分拆出來的新線就是73(上水←→大埔墟)。
站在七十年代的角度,73很明顯是一條鄉郊巴士線,蓋因上水、粉嶺在七十年代仍未大規模開發,何況還只到大埔。所以73自開辦以來都未曾起飛過。舉例在1977年3月1日,73乃由上水延長至文錦渡。雖則這安排只限於日間,顯然73只是被當作鄉村巴士線看待。這時大埔之開發已經展開,如吐露港一邊便有填海工程,建成大埔工業村。73乃於1980年9月16日延長至大埔工業村。至1982年上水火車站隔鄰的彩園村落成,73總站乃於1982年12月24日縮短至上水,總站就設在彩園村。
開辦73主要還是基於地緣因素。但是上水、粉嶺人口增長的緩慢,某程度上窒礙了73客量的增長。加以1983年九廣東鐵電氣化,來往上水至大埔已有東鐵往來,73客量因而一直都不高。因為上水、粉嶺人口太分散,而道路網又要到很後期才有變化,73一直只採用較緩慢的路線──先在上水、粉嶺繞大圈,然後大窩西支路往大埔,在大埔又先繞入大埔墟,才到達大埔工業村。即使1992年粉嶺公路通車,73路線依舊不變。其客量之低,可以從九十年代末仍只用勝利二型看到。因為客量少,班次也不過15分鐘一班左右,直到筆者收筆前一刻,仍還未有空調巴士行走。
69K(1982-1983)、69(73A)
上水也有巴士線來往沙田,這是因為來往上水至市區,例必經過沙田。這從東鐵各車站分佈可看出。雖然來往上水至沙田早已有東鐵,但早在上水、粉嶺在八十年代開始開發時,已有巴士線來往上水至沙田。當時東鐵正在電氣化,但只是分階段完成。而最先完成電氣化的乃九龍至沙田一段,九巴乃於1982年7月5日開辦了69K(彩園←→沙田火車站)。這線比較特別的是它是6字頭,而6字頭是代表來往元朗、屯門等新界西區,不過卻用在上水路線。這條主要是接駁東鐵,是東鐵未全面電氣化時的代替品,所以也因應東鐵電氣化進度而縮短路線。1983年5月2日因應沙田至大埔一段的東鐵電氣化完成,69K乃縮短至大埔墟火車站;至1983年7月16日大埔至羅湖一段也電氣化完成後,69K乃因而要取消。
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時東鐵途經火炭,而火炭車站要到1985年2月15日才啟用。而火炭是工廠區,老早已有北區的居民到火炭工廠區上班。當時北區不計69K,只有途經沙田的70才可算數。可是總不能把70繞經火炭,所以1983年5月23日九巴開辦了69(彩園←→圓洲角),繞經火炭,針對在火炭上班的北區居民。因為道路網絡當時未完備,所以69也是取道比較緩慢的路線:在過粉嶺後沿大窩西支路入大埔,接著由大埔經大埔公路馬料水段入沙田,在繞經火炭後再過河,最後到達圓洲角,即威爾斯醫院。因為路線編號關係,69始終會易被人誤會是來往新界西,因此及後69也於1987年8月9日改稱73A。
當然自1985年火炭火車站啟用後,在火炭上班的人已不用乘坐73A。而製造業「日落西山」也使在火炭的工廠數目大為減少。加以73A本身確是很繞,所以73A之後的客量,也就一直停滯不前。至九十年代末,73A班次約為20-30分鐘一班左右,而且所用的車型還是勝利二型。直到勝利二型被淘汰,才轉用平治O305型(ME)巴士代替。至於空調巴士則更要等到2004年12月28日才有,而且只是車齡老化的利蘭奧林比安11米(AL)。
70X、277X
粉嶺、上水是在八十年代才開發,在剛開發時正值吐露港公路通車,特快路線開辦,其中1986年4月7日上水就有一條70X(上水←→觀塘翠屏道)投入服務。70X的開辦是相當大膽的,蓋因這條特快線並非是直達九龍心臟地帶──油尖旺,而是來往觀塘──市區的邊緣。而當時上水、粉嶺人口又不算多,能否提供足夠客量支撐這條只到市區邊緣的路線,也存疑。當時道路網未完備,70X路線遂很迂迴,乃先在上水、粉嶺繞一個大圈,然後沿大窩西支路入大埔,才經吐露港公路、沙田路和獅隧直達市區。至1989年4月17日吐露港公路連接粉嶺至大埔的一段完工,70X乃改經這段公路,不再入大埔市中心。
開辦70X這種路線,在一個人口未足的地方而言,確是過於進取。事實上由開辦起首十年,70X客量一直都是平平。雖然是到東鐵不直達的觀塘,但觀塘不過是工廠區,加以製造業「日落西山」使觀塘工廠數目減少,70X更長期只用勝利二型行走。直到粉嶺的華明村於九十年代初落成,70X乃於1992年3月1日繞經華明村。這對70X有正面影響,蓋因後來70X的乘客中,來往華明村的佔了相當的比重。
隨著中港人流往來開始頻繁,粉嶺、上水的人口始見增長。這轉變對70X可謂相當正面。舉例1996年6月10日已有空調巴士行走;同時間70X已有三軸巴士服役。後來平治O305型巴士(ME)調往上水,70X也不時有這款巴士擔綱。
以往上水、粉嶺人口不多,70X乃在上水、粉嶺繞大圈後才出九龍。這在人口不多時問題不大,但上水、粉嶺在九十年代中期起人口增加,70X客量的增加,使70X的迂迴問題開始浮現。因此九巴已在2002年計劃把70X分拆出277X(聯和墟←→藍田)。是次分拆於2003年7月19日得以落實,自此70X乃集中服務上水,而277X則服務粉嶺,尤其是聯和墟和華明村。
278X、279X
從整體看,九龍的心臟地帶是在油尖旺,但油尖旺是九廣東鐵的範圍,除非遠離火車站,要從東鐵身上取得甜頭談何容易。九巴之所以大膽地開辦70X,實是在九廣東鐵競爭下尋求另外出路。70X的開辦並不稱得上成功,而71X的慘痛更是久久而不能忘。北區人口至九十年代中始有明顯增長。如此環境對九巴相當有利,因為這時九巴正構思一條來往上水至荃灣的巴士線,這就是278X(上水←→荃灣碼頭)。
278X乃於1996年3月15日開辦,當時只是以繁忙時間形式行走,稱278P。反應方面與70X不同,主因是開線時,北區的人口已有實質增長。所以278P由早上寥寥數班,增加至上下午繁忙時間服務。至1997年11月20日,278P還改為上午、下午繁忙時間都有來回程服務。由於客量的增加出乎意料,九巴大膽嘗試的結果,與70X大為不同。於是278X乃於1998年11月1日轉為每天全日服務,成為了現在的278X。
相比起70X,278X的路線當然是較直接,在上水開出後便直接地駛入華明村,然後還沿粉嶺公路入吐露港公路。唯一繞路之處只是在華明一段。不過及後開辦的279X,其在北區的路線,則並非像278X一樣。279X(聯和墟←→青衣機鐵站)乃於2001年5月28日開辦,取道三號幹線往返。起先是稱279P,只在繁忙時間行走,至2002年8月3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時,才改稱279X。
279X主要是接駁三號幹線巴士線到北區,所以設計上予人有點「求其」的印象。舉例279P市區總站只設在青衣,而青衣則以住宅區為主,公司缺乏。早上由北區開出的客量固然高,但主要以接駁三號幹線巴士線為主。而279X在北區的路線也很繞路,由聯和墟開出,要先經華明村和百和路,再繞入上水後才出市區。依筆者看,279X在北區人口增加時竟用迂迴路線行走,實是「開倒車」,走回70X剛開辦時的道路。
71X(1989-1991)
除了觀塘和荃灣,九巴也曾在長沙灣開辦巴士線往返上水。1989年4月17日新線71X(上水←→長沙灣)於當日投入服務,主要是針對上水來往西九龍。71X雖然說是特快線,但定線則相當繞──先在上水、粉嶺繞一個大圈,然後沿大窩西支路入大埔市中心,在取道吐露港公路、沙田路、獅隧和窩打老道後,便繞入亞皆老街入旺角,最後才到深水步和長沙灣。這樣的定線,當然是基於開辦時上水人口之不足,但這也埋下了失敗伏線。
事實上當時71X的反應並不很理想,尤其是九龍一段要先經旺角才入長沙灣,雖則旺角是心臟地帶,但旺角已有東鐵往上水,在上水人口未足下,71X乃於1989年10月26日修改路線,在過獅隧後改經南昌街(即經石硤尾,當時一些路線如86、86A都是作如是走),不再經旺角。可是情況未見好轉,在形勢惡劣下,1990年2月1日改為只行走平日繁忙時間;最後還於1991年3月29日取消。
71X的取消突顯了以前北區人口不足兼過於分散下的困局:巴士線不繞路會客量不足,太繞路則影響了行車效率。事實上與時期開辦的70X也是處於同樣的問題,但幸運地70X能支持到後期分拆出277X為止。或問當年為何71X只開辦了兩年便取消?研究路線演變的人必問。依筆者看,主因有三點:
回到[南龍北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