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城四秀

~~荃灣至東九龍巴士線演義

 

由於地理關係,荃灣向來都與九龍有密切聯系。之前曾詳述來往西九龍的對外線、區內線、青衣路線等等。而東九龍路線則會在本篇詳談。

誰都知道荃灣和觀塘有一個共通點,便是兩者皆是香港老牌工廠區,自二次大戰後便不斷有廠房落成,帶動了兩區發展。來往荃灣和觀塘的巴士線,也因此在六十年代出現。


屬「廠城四秀」之一的40,是最早來往荃灣至觀塘的巴士線,以前是來往各工廠的人最常坐的路線,現在當然不是。(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早在1967年,九巴已有計劃開辦一條連接觀塘和荃灣的路線。由於當年發生暴動,這條路線要到1968年5月9日才正式開辦。這條路線即是40(荃灣碼頭←→觀塘碼頭)。當時40是取道青山公路葵涌段出入,經荔枝角、深水步、石硤尾、九龍城到達觀塘。路線如此迂迴,主因是連接觀塘至荃灣未有直接路段,最快捷的呈祥道、龍翔道在當時還是一條狹小的通道,40遂在九龍繞一個大圈。這時南葵涌開始發展,葵涌道於1968年10月30日通車,40遂在當天改經葵涌道。

同屬「廠城四秀」之一的38,來往葵涌至觀塘,與40不同的除了是到葵涌外,還有是取道龍翔道。(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七十年代呈祥道、龍翔道開始擴闊,成為一條快速公路。而途經龍翔道的38葵盛←→觀塘裕民坊便於1975年12月23日開辦,總站設在葵盛,取道青山公路葵涌段、呈祥道、龍翔道出入。

38開辦後,與40一同成為往返荃灣和觀塘的大線。儘管路線不同,客量也相當大。38、40早在七十年代已用雙層巴士行走,如丹拿珍寶勝利二型

八十年代地鐵之通車使往返荃灣至觀塘有了快捷途徑,40客量遂有流失,只有38仍未受影響,蓋因38行車時間是與地鐵一樣快捷。


42是青衣第一條巴士線往東九龍,最初繞經觀塘,不久不繞經。(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在地鐵通車時青衣開始發展,42(長青←→順利)乃於1979年2月26日開辦。那時呈祥道、龍翔道已通車,但當時往來四順區巴士線並不多,42乃跟40一樣途經荔枝角、深水步、九龍城、觀塘,最後才經協和街走上順利村。後來42於1980年1月27日配合新清水灣道通車不經觀塘。雖然數年後順利村已有其他路線開辦,但42仍沒有改經呈祥道、龍翔道,更沒有繞回觀塘。而真正來往青衣至觀塘的路線,更要等到九十年代初才開辦。

這條路線是42C(長亨←→藍田地鐵站),在1991年1月6日開辦,由青衣長亨村出發,先在青衣繞大圈,然後經荃灣、大窩口、青山公路葵涌段入呈祥道。當時42C這樣定線,一來是因只行走青衣會客量不足,二來38客量一直都高企,即使加班也作用不大,所以42C便特意繞經青山公路葵涌段,以輔助38。事實上雖然42C客量也與38、40一樣大,但當中約一半是來往荃灣至觀塘,故42C實際有特快意味來往荃灣至觀塘。

但無論如何,自此之後來往荃灣區和東九龍,已有四條路線:38、40、42、42C。


42C是來往青衣至觀塘之間,但當中有一半是在荃灣上下車。(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隨著九十年代製造業「日落西山」,來往各工廠區間已沒有實質需求,故像38、40、42、42C這些路線,需求也有所變化。就以班次來說,在九十年代末,38、40班次不過7-8分鐘一班,42C也不過10分鐘一班左右;即使到了後期,38非繁忙時間只是雙位數字,40也是一樣。這反映來往荃灣至觀塘之人流,已沒有以往般標青,唯一因素是兩邊都是人口稠密之區,而這也是現在來往荃灣至觀塘需求的根源。

雖然從現時道路網而言,來往荃灣和觀塘最快都是取道呈祥道、龍翔道,但四條線中有兩條並非取道這兩條路,所以客源也認真迴異。但它們都有共通點,是各條線皆採用三軸大巴行走,包括38、42、42C。就算是沒有採用12米大巴的40,用車也是以11米巴士為主。

以客源來講,38主要是來往工廠區上班的乘客為主,以繁忙時間較多;42C除了有來往青衣的乘客外,來往荃灣者也佔頗大比例;40、42因為是先經長沙灣、深水步,沿線乘客才是主要客源。這包括了來往長沙灣至觀塘、九龍城的乘客;而42則很明顯,是順利村居民較多。至於要來往荃灣至觀塘,基本上已沒有人會乘40往來的了,除非是來往荃灣至九龍城,才另當別論。

早在空調巴士於九十年代中普及時,四條路線也引進了空調巴士,最先一條的是40,由1995年5月28日加入,及後依次序為42(1996年2月15日加入)、42C(1996年2月26日加入)、38(1997年4月1日)。直至今日,四條路線皆派出了低地台巴士行走,以長車身的為主。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