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文田

~~何文田巴士線演義

 

年多前曾發生一段頗有趣的新聞,謂有人在何文田某地盤發現地下有人骨。經過鑑定,原來是戰前墳場搬遷時遺下的人體殘肢。後來有專家翻閱記錄,才發現向來以高級住宅區見稱的何文田,在戰前其實是墳場!

這段新聞確頗使人驚訝,事實上以往何文田一帶,巴士線大體是紀錄不多。直到二次大戰後,何文田巴士線,只有途經窩打老道的巴士線才可算數。由於戰前是墳場,到五十年代墳場搬走轉為豪宅區,何文田都未正式有巴士線連接。


8號線原本只是來往何文田至紅磡,至1983年跟20合併後,就變成現今的路線。(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最先出現於何文田的巴士線乃7B樂富←→紅磡碼頭),。這條7B其實早於1964年12月1日已開辦,當時大概是途經公主道,屬何文田範圍。至1970年何文田開始有公屋落成,才改經何文田的佛光街。

何文田向來是高級住宅居多,由於其土地用途,至1970年代何文田有公屋落成,如何文田村、愛民村等等,巴士服務才有實質需求。7B改道實只是配合何文田公屋落成第一步,更大的發展反而在數年後。1974年8月16日九巴開辦了8(愛民←→紅磡碼頭),作用是接駁渡輪。至1975年上旬又開辦20愛民←→佐敦道碼頭),連接何文田至油麻地。這時何文田巴士線正處於發展期,計有1975年8月1日開辦的18愛民←→大角咀碼頭連接旺角1975年10月1日開辦17愛民←→觀塘裕民坊)連接東九龍;到1976年3月1日還有45愛民←→九龍城碼頭之開辦,途經何文田往長沙灣。

及後時間也有路線改動。如1976年7月1日有8號線延至尖沙咀碼頭1982年7月24日有17總站遷往觀塘月華街;1983年9月28日有8號線跟20合併,成為新8號線佐敦道碼頭←→尖沙咀碼頭,來程、回程皆途經何文田。


說到底何文田以高級住宅區居多,只有何文田村和愛民村等公屋才是例外,所以7B、8、17、18、45等路線,客源主要是公屋居民。本身何文田也是學校區,有些還更是名校,上學時間也有不少學生乘坐這些路線。因此從整體來說,何文田巴士線是有不俗客量。

以往何文田巴士線客源主要來自公屋和學校,但公屋老化後就少了客量。(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從用車也可反映何文田巴士線的客量。早在七十年代末這些路線已多以雙層巴士行走。因何文田是在山上,佛光街更是一段大斜路,所以8、17、18等等都是採用勝利二型丹尼士喝采型。當然也有其他車款,如一些後置引擎設計的兩軸巴士,也是主力。


何文田巴士線客量變化,大體跟其他地區有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所謂不同之處,是指何文田本身是高級住宅區。以一個豪宅區而言,巴士服務是很難立足的。全因何文田本身的公屋和學校,7B、8、17等等路線才有龐大客源。

而相同之處也不用說,公屋的特點是租屋給住客。而這類住宅通常最易老化。而何文田村和愛民,正正在九十年代進入這個階段。其中何文田村更於稍後時間重建,這使8、17等路線失去一個重要客源。這從用車可見一斑:九十年代仍採用勝利二型和丹尼士喝采型。或問這些路線還有一批學生客。但這類客源一般是較穩定的一類,除非一區學校數目大增,否則很難是客量增長動力。以前是公屋居民加學生客,後來只得學生客。跟過去相比,當然較為遜色。

於是在隨後時間,何文田巴士線也就踏入衰落期。各路線中有些班次較疏,如18甚至一度達20分鐘一班車。直至廿一世紀初何文田村重建完成,情況才再沒有惡化。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