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巴士線個別介紹
44、44A(43C)
青衣以前乃荒島一個,並無任何道路連接,直到七十年代青衣開始發展,便先有青衣南橋通車。而青衣第一條巴士線──44(青衣←→荔枝角)乃於1975年10月20日開辦,青衣總站位於現時青衣碼頭附近。當時44除了途經青衣南橋外,還途經荔景山道、九華徑及荔園。兩年後青衣南橋入口的長青村落成,新線44A(長青←→大角咀碼頭)便在1977年5月7日開辦,起先與44一樣途經青衣南橋和荔景山路。隨著青衣發展,44A便率先於1977年8月2日改經葵涌道出九龍;同年12月5日44也不再繞經荔景,而改經葵涌道。
八十年代中乃青衣擴張期,最先落成的乃長康村,44A乃於1985年8月25日延長至長康。同時44青衣總站一帶改建成青衣村,44也於1986年11月2日把總站搬往青衣村,九龍總站亦在同日延長至旺角火車站。1987年8月9日44A改稱作43C,是青衣更改過路線編號的路線。
1989年2月11日因青衣南橋進行維修,44改經青衣北橋及長安村,43C則維持不變。當青衣南橋維修竣工後,44卻繼續途經青衣北橋。這改動對44影響深遠,因為自此44客源便集中在青衣北,與43C正式分家;而且這時青衣新發展集中在北面,人口急增下客量亦不斷上升。故44乃於1996年9月6日加入空調巴士,在青衣來說算是較早有空調車,但比其他地區為遲。
地鐵東涌線通車對青衣巴士線造成了一定衝擊,尤以青衣北一帶為甚,44客源變成熟客為主。至於43C雖然集中遠離地鐵的區域,但也有一定影響,加以青衣南已經越來越舊,再沒有新增需求,所以直到後期才有空調巴士行走。
41A、42A
1985年8月25日九巴開辦新線44B(長青←→深水步碼頭),途經青衣南橋和貨櫃碼頭路;1987年12月7日改稱作43D。1988年9月1日配合青衣北發展開辦41A(長安←→深水步碼頭),由青衣北直接入青衣北橋出九龍。
及後43D於1990年4月23日來一次大變革,延長為(長亨←→佐敦道碼頭),並改稱42A。是次改動乃配合長亨村入伙而作的,但卻對青衣巴士線影響深遠,因為42A成為了首條來往青衣至佐敦、尖沙咀的路線。而41A在隨後時間也作「慢性革命」,先在1990年5月29日改經青衣南橋和青衣村;及後41A還在1995年11月5日延至尖沙咀東,同時加入空調巴士。結果,41A便成為第二條來往青衣至尖沙咀的路線。
自延長路線後因直達九龍心臟地帶,41A和42A客量大增,為分流乘客,42A便於1991年11月14日設有平日早上長亨至荔枝角工業區的單向特別班次,再於1992年7月27日增設平日下午由大角咀往長亨的單向特別班次。42A及後在1996年2月15日加入空調巴士行走時,更採用了12米車。
好景不常,自地鐵東涌線通車後,由於來往青衣至九龍客源已紛紛流向地鐵,青衣巴士需求下降,原本其他路線也可應付中途站需求,42A特別班次便於1999年4月7日取消。而41A則因為主要集中行走青衣北面,乃地鐵覆蓋範圍,故除繁忙時間外班次已減少。
41M、42M、43、43B
在地理上青衣至荃灣只是一灣之隔,但青衣至荃灣的巴士線發展並不算太悠久,這是因為早年青衣並無道路直達荃灣,由青衣出荃灣需取道青衣南橋並途經葵涌。首條來往青衣至荃灣的巴士線是43(長青←→荃灣碼頭),於1977年9月1日開辦,當時是取道青衣南橋,經葵涌和大窩口入荃灣,相當繞路。十年後長青村隔鄰的長康村入伙,43便於1987年8月9日延長至長康村。
早年43是整個青衣來往荃灣的唯一巴士線,但1988年2月青衣北橋通車後便起了變化,因為自此來往青衣至荃灣有了直接途徑,故先有於1988年2月15日開辦的43B(長青←→荃灣碼頭),與43一樣服務青衣南,經青衣北橋直入荃灣,不經葵涌和大窩口。同日起還有41M(青衣村←→荃灣地鐵站)的開辦,行走青衣村和青衣北,一樣經青衣北橋直入荃灣。由於青衣北橋的通車,來往荃灣和青衣自此不需途經青衣南橋,43便變得相當繞路,於是再沒有乘客利用43來往青衣和荃灣。
兩年後青衣西部的長亨村落成,九巴再於1990年2月5日開辦42M(長宏←→荃灣地鐵站);同年11月10日再開辦一條全空調路線243M(美景花園←→荃灣地鐵站),針對著長青村附近的美景花園。當時空調巴士引入,42M和41M分別在1990年9月22日和11月25日派出空調巴士。因為青衣本身不少乘客喜歡乘搭空調巴士,於是一開辦已是全空調的243M,自1994年開始便加入12米空調巴士。
不過「風水輪流轉」,隨著空調巴士越來越普及,到2004年10月2日,43和43B皆加入空調巴士行走,同日41M、42M也全空調化。因其他路線空調車增多,243M的所謂「超高需求」,已經打回原形。
43A、43M、44M
葵涌乃青衣關係最密切的地區之一,尤其是早年進出青衣的只有青衣南橋,而青衣南橋對岸出口正正是葵涌,兩區之間關係相當密切。但早期連接兩地的卻只有途經葵涌的43,由於當時青衣只有長青村才多人居住,那當然「無有怕」。
而正式連接青衣至葵涌的巴士線乃43M(長青←→葵興地鐵站),於1982年5月17日開辦。最初43M只行走繁忙時間,當時正正是地鐵荃灣線通車不久,故43M純是接駁地鐵而已。兩年以後43M在1984年7月1日縮短至葵芳地鐵站,並改為每天全日服務。
及後青衣加強其發展步伐,來往青衣至葵涌的需求開始膨脹,1985年8月25日開辦了43A(長康←→葵涌),以循環線形式,行走平日繁忙時間及假日日間;同年11月24日43M改為循環線,總站設於葵芳並繞經長康。此時青衣碼頭對附近的青衣村正在興建,1986年11月2日乃有新線44M(青衣村←→葵興地鐵站)。隨著青衣西和青衣北也有公屋落成,先有43A於1987年6月29日延長至石籬,把服務範圍擴大;後有1987年12月20日44M延長至青衣北的長安村。到了1988年11月28日,43A更延長至長亨村,並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
自此來往青衣至葵涌的巴士線正式有完整分工--青衣北有44M,青衣西有43A,而青衣南則有43M。這三線服務範圍不同,但因地緣因素,大量青衣居民在葵涌上班、上學和購物,前往葵涌至青衣的需求自當龐大。故早在1992年6月1日,43M便率先加入空調巴士行走,1996年2月15日有43A加入空調巴士,1996年2月26日44M也有空調巴士掛帥。
41、42、42C
青衣巴士線發展一直都是以來往西九龍,或荃灣和葵涌為主,東九龍的路線雖然不多,但很早就已有。1979年2月26日有42(長青←→順利)投入服務。雖然那時呈祥道已貫通,但42卻採用了40的行車路線,即途經深水步、九龍城,之後再由觀塘登上順利村。後來42於1980年1月27日改為不經觀塘,而取道新清水灣道。
青衣島的發展在八十年代中大力進行,但42只到達長青村一隅,未有伸延到青衣其他區域。一直到1987年4月14日有一條41(青衣村←→九龍城碼頭),這個局面便被打破。41是來往青衣至土瓜灣,途經青衣南橋、長沙灣、旺角、何文田和紅磡。及後青衣南橋進行維修,41總站便臨時設在長青村,改經青衣北橋,維修完成後並沒有更正回原有路線。
而正式連接青衣和觀塘的巴士線,應該是在1991年1月6日開辦的42C。42C路線是先行走大半個青衣島,然後進入荃灣東部上葵涌,再經青山公路葵涌段、呈祥道和龍翔道。多年來路線都沒有甚麼太大的變化,雖然行走路線不同,但因服務範圍廣,客量一樣不俗。故此42和42C便一早有12米三軸大巴行走,不論是空調車或非空調巴士都是如此。
至於41情形則沒有那麼理想,這是因為41只到紅磡、土瓜灣,而紅磡和土瓜灣主要以住宅區為主,工商業區域又少,41需求自然只限中途客。這也難以支持頻密的班次。長期以來41都只是用勝利二型擔綱,一直到1997年年後才用三軸車,空調車更要到2004年6月20日才加入。這正正反映41客量並不算多。
248M、249M
一直以來青衣都是沒有地鐵連接的,如要乘坐地鐵,需要到荃灣、葵涌轉車。故而一般來往青衣至荃灣、荃涌的巴士線,便有著接駁地鐵的功能,例子有41M、42M、43M、44M。
直到新機場工程展開,港英政府已計劃興建一條地鐵線來往機場至中環,而青衣正正是其中的中途站。這條路線便是在1998年正式通車的地鐵東涌線。地鐵東涌線一通車,九巴乃於1998年6月22日開辦兩條地鐵接駁線:248M(長宏←→青衣機鐵站)和249M(青衣機鐵站←→美景花園),前者是來往長亨,後者則前往長青一帶。
大抵九巴開辦這兩條路線,都是為了方便青衣其他區域居民到青衣地鐵站接駁地鐵,故這兩條路線一開線都是沒有甚麼繞路,而初期用車也只是單層巴士,客量不算標青。但是由於地鐵青衣站的上蓋乃盈翠半島,附設有一個大型商場青衣城,所以青衣不少居民閒時都會在這個商場購物,248M和249M的客量亦慢慢因而上升,進而採用雙層巴士取代。
鳴謝以下網站和網友提供圖片:
[祺人祺事]:提供41M圖片。
[短車檔案室]:提供249M圖片。
Alan Law:提供41、42A圖片。
[694巴士站]:提供44M圖片。
Donald MacRae:提供44圖片。
回到[青武門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