筲箕灣巴士線個別介紹

 

2 中環←→筲箕灣

2號線筲箕灣最早出現的巴士線,在二十年代開辦。七十年代前乃主力路線,今已不如往昔。(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2號線早於1920年代開辦,是港島東第一條巴士線,最初由電車公司經營,行走中環至太古船塢(今太古城),沒有路線編號,途經英皇道、銅鑼灣、灣仔和中環。當中巴在1933年6月11日獲得港島巴士專營權後,此線順理成章由中巴接手,正名為2號線。

2號線在二次大戰時一度停駛,但重光後未有即時重開。本身筲箕灣已有電車,且中巴資源在戰後初期相當緊張,中巴把車隊集中在電車去不到的地區。所以2號線要到中巴恢復元氣後,才於1947年3月16日重開,路線與戰前一樣。其後國共內戰,大量移民湧入令香港人口急升,他們不少都在筲箕灣山腳下(今耀東村現址)搭成木屋居住。為方便這些居民,2號線便於1949年11月12日延長至筲箕灣

舊時筲箕灣在五十年代已有所發展,除住宅外又有工廠,2號線在人流增多下亦越來越多人乘坐。五十年代九龍早已有雙層巴士行走,中巴發現雙層巴士確有一定能力疏導乘客。1962年中巴乃購進港島第一部雙層巴士丹尼士Roline,而行走的路線便是2號線。到1972年中巴購置丹拿珍寶(LF),2號線便一直派出此車行走。

因七十年代港島東居民越來越多,港島東交通一到繁忙時間便像紅隧一樣完全癱瘓,故乃有東區走廊和地鐵港島線興建工程。當東區走廊和地鐵港島線分別於1984年和1985年通車後,港島東居民已不用乘坐只經英皇道的2號線進出中環,2號線客量遂不復當年。而2號線也一直採用LF,直到新巴於1998年9月1日接辦2號線時,空調巴士才正式派出,為丹尼士三叉戟12米。不久LF完全退役,2000年2號線便全線空調化。

2001年6月3日,2號線往中環方向,由原本經軒尼詩道改為經告士打道。當時筲箕灣愛秩序灣開始有公屋落成,2號線在同日延至愛秩序灣2003年7月13日,2號線往筲箕灣方向也改經告士打道,不再經軒尼詩道。

20、21、22

20在七十年代是筲箕灣快線之一,至東區走廊和地鐵通車後客量下降,最終於1999年3月29日取消。(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20前身可翻查至1968年10月21日開辦的2號線「特別快車」,當時由於2號線因港島東發展而客量大增,達至飽和的地步,所以便開設「特別快車」,以半直通路線運作,只停少數巴士站,到1973年11月1日便演變成一條新路線20(筲箕灣←→中環),行走平日日間。

20號線跟2號線一樣是來往筲箕灣和中環,表面看來路線重疊,但實則不然。20雖然是跟2號線一樣途經筲箕灣道和英皇道,但在過英皇道後便轉入紅隧出入口、海傍大道(今告士打道)前往中環,跟2號線取道怡和街、軒尼詩道完全不同。本身取道海傍大道比軒尼詩道快捷,因此20實質是2號線特快版本。中巴除了派出車隊皇牌──丹拿珍寶(LF)和都城嘉慕11米(MB)行走20外,還在1974年1月7日開辦20A(側魚涌←→中環,1980年6月8日改稱22),路線只比20短一點。

隨著港島東發展成一個人口稠密的住宅區,其中家傳戶曉的太古城於1978年落成,中巴便於1978年5月1日開辦21(太古城←→中環)。由於21一開辦只行走到黃昏,20便於21開辦當天延長服務時間至深夜,在晚間特意繞經太古城。直到1980年12月22日中巴把21尾班車改於深夜開出後,20才不再於晚間繞經太古城。

當東區走廊通車和地鐵港島線通車後,由於來往港島東日趨方便,20、21、22已喪失了特快本質,不但用車仍以LF和MB為主,同時除了22於1995年1月16日延長至耀東村外,再沒甚麼變化。

由於來往港島東已有快捷的地鐵,而巴士也有如720等的東區走廊線,20、21、22三條路線也因而無法轉型。在這死胡同下,在九十年代末,三條路線也逃不過被取消之命運。最先一條為22(1997年5月1日取消,由20繞經耀東村取代),及後又輪到21(1998年9月1日取消)和20(1999年3月29日取消)。雖然新巴曾於1998年9月1日開辦M21(太古城←→機鐵香港站)取代21,但這種「換湯不換藥」的舉動最終以失敗告終,於2001年6月3日取消。

20M、21M、22M

配合地鐵觀塘線於1980年初通車,中巴開辦了三條路線20M(筲箕灣←→金鐘)、21M(太古城←→昃臣道)、22M(側魚涌←→金鐘),作用是接駁地鐵。20M是前往筲箕灣,21M是前往太古城,而22M則是前往側魚涌。其時地鐵港島線正在興建,20M、21M、22M純是臨時角色。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正式通車,20M、21M、22M便先後在地鐵通車那年取消。

720、721、722、2X

720以前總站是設在筲箕灣,到新巴接手後深入愛秩序灣,客量因而大升。圖為720以前在筲箕灣總站。(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由於七十年代港島東常塞車致交通癱瘓,故乃有東區走廊工程。當東區走廊於1984年通車後,中巴遂於1984年6月8日開辦三條東區走廊特快線──720、721、722。三線分別由20、21、22分拆出來,取道東區走廊和告士打道,行走平日繁忙時間和假日日間。相比途經英皇道的20、21、22,720、721、722名符其實是特快路線。

由於三條路線才開辦了一年,地鐵港島線已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令中巴客量整體下跌了一半,中巴遂一直沒有大搞意向。尤其是像筲箕灣這些地鐵沿線,與其大搞,不如把重點放在地鐵沿線以外地方。如722於1993年2月14日取消,正是反映這問題。

當1998年9月1日新巴接手筲箕灣路線後,沿線形勢已有不同。這是因為筲箕灣開始有大量新公屋落成,例子莫過於耀東村和愛秩序灣一眾公屋。但原有路線又只是按當年需求而開辦,新巴也因而按實際環境,重整筲箕灣路線。如1998年9月1日新巴把721併入於720,令720來回程皆途經太古城。1999年3月29日新巴又把720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及改為全空調,取代20;又在1999年7月2日開辦特快線2X(筲箕灣←→灣仔碼頭),取道東區走廊來往筲箕灣至灣仔、銅鑼灣。

2001年愛秩序灣新區一眾公屋落成,新巴也於2001年3月4日,把720和2X總站延長至愛秩序灣。安排直達新區的改動,及後已證明符合實際環境,720遂於2002年6月9日分拆出720A,同時間720不停金鐘。新巴更加密720班次,平日早上已有五分鐘一班,這也是配合新區發展之改動。

2A、2M、22、722

2A是來往耀東的巴士線之一,因耀東村齡較新,客量相當佳。(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耀東村是位於筲箕灣,以前是一個木屋區,當九十年代被清拆後,原址便改建成新屋村,也即是耀東村。配合耀東村落成,中巴在1994年5月2日開辦兩條巴士線──2A(耀東村←→灣仔碼頭)和2M(耀東村←→筲箕灣)。及後中巴為搞活當時虧蝕嚴重的22,便在1995年1月16日延長22至耀東村;數個月後中巴再在1995年9月1日重開722(耀東村←→中環),只行走平日繁忙時間。

由於耀東村實際上離筲箕灣不遠,耀東居民大可徒步來往筲箕灣,對耀東村巴士線需求彈性較大,故以來往筲箕灣山下的2M為之遜色,但最壞的則首推22,於1997年5月1日取消,由20繞經耀東村取代。而2A和722則狀況較好,但也只是一般。

當新巴於1998年9月取代中巴後,耀東巴士線全數新巴接手。因耀東村齡較新,令新巴在耀東村有大搞空間,先在接手不久加入空調巴士,包括2A、2M、722。當新巴重組筲箕灣路線時,722也於1999年3月29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非繁忙時段延長至筲箕灣。因由筲箕灣至耀東一段客量少,新巴再次重組,722便於2001年6月3日全日只到耀東,中環總站搬往機鐵香港站,改稱M722。新巴同時也陸續把2A、2M、722全空調化,用車大多是低地台巴士。

在實際環境配合下,新巴在耀東大搞,也開始有些成績,如2A、722等,雖然耀東本身離筲箕灣不遠,但也有一定客量,有時都會頂閘。

19 北角碼頭←→跑馬地

19以前主要學生乘坐居多,由於沿線環境變化,19客源減少,因而無所作為。圖為19在跑馬地的總站,位置介乎司徒拔道和藍塘道交界。而司徒拔道即是較上的一條路。(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倘以本質論,19並非筲箕灣路線,但以前曾直達筲箕灣,故也可作筲箕灣路線談。19(北角碼頭←→跑馬地)乃於1962年10月1日開辦,途經黃泥涌道、禮頓道和英皇道,在跑馬地更深入跑馬地半山的箕璉坊。19最初15分鐘一班,因客量多,1963年11月1日便加密至10分鐘一班。19在六七暴動期間一度停駛,當時停駛路線僅六條。

由於19深入跑馬地半山,已是港島半山範圍,故1972年7月1日中巴重整路線收費架構時,19便被列作「市區斜路路線」,收費由原本兩毫增至三毫(當時1號線也是這樣安排)。跑馬地半山以富裕家庭居多,中巴為拉攏這些居民,便於1974年10月14日把19拉長至深入一點的大坑道,即是由原本的箕璉坊再走上藍塘道,最後直達司徒拔道和藍塘道交界。客量也有增加,主要是藍塘道山上有一些學校,最大者首推嶺南學院(即嶺南大學前身),所以中巴一直都以雙層巴士行走19。

隨著九十年代嶺南學院升格為大學,院舍於1997年遷離跑馬地;本身跑馬地學校數目不多,19客量下降了不少。而箕璉坊始終富有家庭居多,要吸納這類客源,不切實際。與此同時城巴大舉蠶食中巴市場,連港島東都被城巴搞得天翻地覆,中巴為防止城巴再擴張,1997年6月16日便把19延長至筲箕灣。這改動擺明車馬是回應城巴,但這未有令19起死回生,蓋因來往筲箕灣至跑馬地,需求根本不大,只有在銅鑼灣往筲箕灣一段,19還可有些少作為。

當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告終,19改由新巴接手後,19客量已大不如前。除了是沿線變化外,藍塘道路段相當陡斜,新巴派車也有困難,不是短身雙層巴士,就是單層巴士。為節省資源,新巴在2004年6月20日,把19縮短回至北角碼頭,再一次打回原形。

在529出現前,中巴曾開辦81A往寶馬山,529的出現使81A受到一定壓力。(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81A、529

筲箕灣本身也有一些巴士線前往寶馬山,蓋因寶馬山本身乃學校區,大量學生在寶馬山上學。早在1983年9月5日,中巴已開辦一條81A(勵德村←→興華村),總站設於柴灣的興華村,途經筲箕灣和寶馬山。由於寶馬山本身乃高尚住宅區,乘客多不是寶馬山居民,主要以學生為主,故81A一直只安排在上課日行走。81A曾於1990年延至灣仔碼頭,但在客量沒有提升下,於1992年打回原形。

早期來往筲箕灣至寶馬山,除有81A外,還有另一條25M(寶馬山←→側魚涌),乃專線小巴線。後來這條25M遇上營辦商棄辦,適逢城巴大力擴張,便乘勢接手這條小巴線,於1997年5月26日開辦了529(寶馬山←→西灣河碼頭)。巴士站一年後城巴於1998年8月16日延長至筲箕灣,名正言順地進軍筲箕灣。

此時正值中巴專營權結束,81A於1998年9月1日改由新巴接辦,面對城巴搶客,81A用車也有所轉變,派出了十二米的丹尼士三叉戟行走。

回到[筲箕之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