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巴士線個別介紹

 

91 彩虹←→清水灣

91是服務清水灣道沿線(不計由西貢公路交界至九龍一段)的巴士線。這一帶聚落稀疏但海灘眾多,每逢夏季泳客例必眾多。清水灣道早在1932年已由駐港英軍建造,起先僅是軍用,至二次大戰後才開放為民用。1948年九巴開辦21(九龍城←→大澳門),終站是清水灣的大澳門,未深入清水灣。21及後於1955年11月1日延至九龍城碼頭,總站最初在馬頭圍道附近,至1956年7月4日碼頭總站正式啟用時才遷往。六七暴動期間21曾停駛三個月,暴動後卻縮短至彩虹

91主要行走清水灣一帶,但深入清水灣則要待至1981年。(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

1973年7月16日因應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21乃改稱91。由於清水灣為游泳熱點,91每當夏季假日,客量都會激增數倍,故91在改編號當天實施假日收費,比平日為高(這安排於1980年2月3日取消)。而至於91拉長到清水灣,則是於1981年8月15日後的事,不久九巴還派出丹尼士喝采型巴士掛帥。

以後時間91客源靠郊遊乘客的局面,一直到九十年代還是沒變。至1991年科技大學啟用,91於該年7月22日繞經,就令91成為來往科大的主要路線。由於清水灣道路面關係,91要到1996年4月16日才加入空調巴士,採用短身空調巴士。至於全空調化,則是2001年9月16日後的事。

本身91主要靠郊遊乘客,而這類客源一來只限在假日,假日才有客,平日寥寥無幾,對一條巴士線通常好處不多;二來郊遊乘客向來不是可靠的客源,蓋因前來玩樂往往不是經常,可能一年只來得一兩次。九十年代末鄰近的將軍澳不斷擴展,有道路連接清水灣,一些連接清水灣至將軍澳的專線小巴線就此開辦。由於將軍澳就正正在清水灣隔壁,小巴實開拓了來往清水灣另一途徑,前往清水灣遂再不由91獨佔。事實上在將軍澳地鐵通車後,91班次亦漸在假日才密,加上沿線人口增長仍少,91客量也就只集中在假日。

92 彩虹←→西貢

91固然是一條西貢巴士線,但西貢的中心是在西貢墟,故實際前往西貢者乃92。西貢墟本身是西貢各村居民前來買賣的中心,也是來往西貢各郊區的中轉站。因西貢公路是於二次大戰時興建,首條西貢墟巴士線也與91一樣,要到戰後才出現。

來往西貢墟的92長期都是主要對外線,附圖乃92巴士在西貢墟一景。(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1948年九巴開辦了22(九龍城←→西貢),取道西貢公路和清水灣道進出,西貢總站位處西貢墟22不久於1955年11月1日延至九龍城碼頭,最初以馬頭圍道附近作總站,到九龍城碼頭1956年7月4日啟用後才遷往六七暴動時22曾一度停駛,重開後總站卻縮短至彩虹。

22在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中改稱作92。由於西貢乃郊遊熱點,92在改編號當日還實施假日收費,比平日為高(這安排於1980年2月3日取消)。固然乘坐92的許多都是郊遊客,但更加是西貢鄉民來往市區的命脈,這是因為92一直都是西貢唯一出九龍的巴士線。當八十年代初丹尼士喝采型引進時,92更成為此款巴士的天下。九十年代九巴引進空調巴士,因西貢公路路窄多彎,九巴特意買進短身空調巴士,並於1994年10月17日派出行走92。

1999年丹尼士喝采型全面退役,92開始改用其他車款取代。此時西貢公路部分路面已擴闊,92不時有11米巴士行走。可是始終西貢公路部分路段是大斜路和急彎,11米巴士行走始終不太靈活。同時居於西貢的鄉民亦越來越多遷離,鄉民數目急降,故92客量在廿一世紀後便不及以前。2000年時92平日班次是5分鐘一班,以對外線來說相當頻密,但到了2002年後便只得10分鐘一班。當時92車隊大部份都是空調巴士,在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後,92便於2002年9月16日全空調化。

93、94、99

附圖乃配ECW車身的利蘭奧林比安10.6米巴士,是94和99的主力車隊。(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西貢一直以來都有不少小村分佈在沿岸。這些小村居民習慣上都會把自家農作物拿到西貢墟售賣,所以來往西貢墟的人流有一定數目。開埠初年西貢村民來往西貢墟,一般取道海路。直到六十年代大網仔路局部建成,1961年8月5日九巴乃開辦28(西貢←→大網仔)。至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路線編號改稱93

七十年代西貢東有萬宜水庫建造,大網仔路因而延長至西貢東西,同時也建好北潭路、西沙路。1978年4月3日乃有個影響深遠的改動:93分拆成兩條線:94(西貢←→黃石碼頭)及99(西貢←→泥涌)94來往西貢東,途經大網仔路、北潭路往黃石碼頭(街渡碼頭一個,有船來往塔門島);而99則是取道西沙路往泥涌(當時泥涌總站是西沙路盡頭)。兩線雖乃郊區線,但有些特點一提:

因94及99都是郊區線,當空調巴士引進時,要到1994年5月16日才派出一部行走94,但不與99互調。此時BL1-BL3車齡已達十五年,1999年退役後便改派其他車款取代。由於94及99運作特性,當94、99於2003年5月17日全空調化時,兩線便採用配備電子路線牌的巴士行走,方便轉換路線編號。

89R、289R、299

299是為配合西沙路通車開辦,經過時間考驗,已成皇者。(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地理上新界有一區是接近西貢的,那就是沙田。今日連接沙田至西貢的乃299(沙田市中心←→西貢),但並非首先連接,蓋因299出現,乃牽涉一條已取消路線──89R。

八十年代後期沙田發展擴充至馬鞍山,而馬鞍山與屬西貢區的泥涌相當接近,在地緣因素下,港英政府把原本只到泥涌的西沙路向西延至馬鞍山,並於1988年11月通車。通車時九巴開辦假日線89R(沙田市中心←→西貢),途經馬鞍山及西沙路。兩年後九巴又於1990年6月16日開辦299,這線是每日全日服務,但路線與89R一樣。

雖然如此,89R、299也有些分別:89R收費是按假日路線來搞,299則屬豪華巴士線。雖然兩者收費水平均高於一般巴士線,兩者相差也頗大。以1990年來說,299收費是八元,而89R只收四元五角,相差近一倍。由於本身89R並不像299般每日全日行走,而九巴較屬意299多於89R,最終89R便於1994年7月10日全由299取代。

299起先採用單層巴士。由於299乘客以到西貢郊野公園之遊客為主,因此九巴在1995年4月開辦289R,以假日線形式來往沙田市中心至北潭涌,沙田至西沙路一段路線與299相同,但過西沙路後乃與299分道揚鑣,直達北潭涌。不過不少往西貢郊遊的人都有一個習慣:先在西貢墟買東西,才前往北潭涌郊遊。289R便是因為如此慘痛無比,於2000年12月取消收場

時至今日,299已是來往沙田至西貢之皇牌,整個新界東來往西貢已是299世界,因此299早在1997年改派雙層巴士行走,以應付需求。

93R、95R、96R

西貢東主要屬郊野地區,平日和假日客量完全不同,而96R則在假日行走,方便市區居民一程車直達。(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西貢半島大部份用地都是郊野公園,每逢假日有不少人前往。郊遊風氣在六十年代已很盛行,至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把西貢劃作郊野公園,使西貢變成郊遊熱點。九巴遂於1975年10月開辦假日線293(九龍城碼頭←→大網仔),只於冬季假日行走,以豪華巴士掛帥。

1982年1月3日九巴又開辦兩條郊遊線──93R(彩虹←→北潭涌)、95R(北潭涌←→海下),均在假日行走,但全年假日通行。此時地鐵已通車,市區乘客已可以由彩虹轉乘93R入北潭涌,因此兩個月後293在1982年3月14日服務最後一天1983年10月30日,95R由海下遷往黃石碼頭

雖然93R是由九龍直達北潭涌,但西貢郊遊的人並非個個只到北潭涌,而是北潭涌更深入的地段,如黃石碼頭。但由九龍前往黃石碼頭,是要先乘93R轉乘95R,這不但對乘客不方便,對九巴運作也不便。在1990年8月5日九巴合併93R及95R,成為一條新線96R(彩虹←→黃石碼頭),全程收費則按照著93R和95R的全程車資加起來收。

由於西貢東郊野公園本身人煙稀少,來往這地的以郊遊者居多,故96R通常只在假日行走,但客量亦佳,黃昏時段出九龍方向一般都要企人。不過亦有人會先到西貢墟購物,然後才入北潭涌等地,所以仍有人會先乘92轉94。96R是於1996年9月8日加入空調巴士。受到北潭路路面限制,96R車隊不論是空調或非空調,悉數是短車身巴士,即使到了2003年5月18日全空調化後,96R派車仍是短車。

792 (西貢←→調景嶺地鐵站)

792即是現在的792M,雖然是唯一來往西貢至將軍澳的巴士線,但由於來往兩地根本欠缺需求,客量亦一直偏低。(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從官方的地區劃分,西貢區除了西貢墟、清水灣和西貢郊野公園外,更包括將軍澳。惟一直以來將軍澳交通發展,與西貢完全扯不上關係,頂多是一樣以9字頭作路線編號。加以西貢人口不多,儘管八十年代末已有專線小巴連接將軍澳至西貢,需求一直不算大。

直到新巴在1999年進軍將軍澳後,情形便有點不同。新巴認為在將軍澳地鐵通車後,由將軍澳各地鐵站來往西貢會有需求,所以便構思行走將軍澳和西貢的路線792,於2001年6月18日開辦。原本792只在平日早上行走,為吸納假日到西貢的遊客,792乃於2001年7月22日加設假日全日服務。而且新巴還為西貢巴士線帶來另一項突破,那就是792全線採用12米巴士掛帥。這明顯沒有從行車安全上著眼,純粹為求「出位」。由於假日西貢多人郊遊,一般而言以假日客量較高。2002年8月18日配合將軍澳地鐵通車,792便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並改稱792M。

開辦792確實是突破,但也暴露了新巴一個弱點──缺乏經驗。因為一來西貢只是郊區,假日才有需求;二來將軍澳只是純住宅區;三來接駁地鐵以由彩虹轉車方便,至於由將軍澳地鐵站轉車到西貢,則少之又少。所以除了假日還有一些將軍澳居民乘792到西貢遊玩外,792客量則相當偏低。而且西貢公路本身斜路多,急彎多,新巴沒有從路面特點著眼,派12米巴士行792,根本妄顧了實際環境。因此即使到地鐵將軍澳線通車,新巴的如意算盤自然就沒有打響。

698R、T6

這兩條路線同是服務西貢,但甚為古怪,因為它們均是來往西貢至港島區。倘單從路線看,根本看不出有何原因支持698R和T6開辦。也許閣下會問,何以會有如此古怪的路線出現?

698R(小西灣←→北潭涌)和T6(石排灣←→北潭涌)其實是在《2003-04年度路線發展計劃》中由政府構思出來的路線,最初原本分別叫395和396,經過公開招標,395由城巴取得專營權並改名為698R,而396則由九巴取得並改稱T6。兩線均於2003年6月15日投入服務,只於假日上下午單向行走。

筆者從未親眼目睹過698R和T6的真正客量,但據悉相當差勁。這不奇怪,以兩邊地理位置衡量,港島居民每逢假日都有很多消閒娛樂選擇,要郊遊的港島也有極多郊野公園,去西貢都不會常常前往。客量之欠佳,正好反映出由政府搞「命令經濟」,必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擾民的多,利民的少。

回到[橫越長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