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大埔區內線個別介紹

 

70K、273、273A

粉嶺、上水的人口素以分散見稱,單是舊時就有石湖墟和聯和墟兩個墟市,而後者還離火車站一段距離。到八十年代開始發展後,在和合石山下還興建了一個臨時房屋區。因該處離石湖墟、聯和墟都甚遠,九巴乃於1985年11月17日開辦了70K(上水←→粉嶺南,1985年11月17日開辦),由上水石湖墟開出,經粉嶺聯和墟至該處。由於是區內線,當時70K除了用勝利二型行走外,還有一些亞比安單層巴士,只是很快退出了而已。

到九十年代這個臨屋區被華明村取代,70K客量也有明顯增長。不過70K主要是針對往上水的居民,但最近華明村的火車站乃粉嶺站,因而1991年6月1日開辦273(華明村←→粉嶺火車站),以直接的路線接駁東鐵,以單層空調巴士行走。粉嶺南的發展由華明伸延至上水,貫穿粉嶺南至上水的百和路也啟用,於是1993年5月9日70K改為循環線,由華明開出經百和路入上水的彩園村,在過石湖墟後,乃再經聯和墟返回華明村

本來粉嶺南就只有華明一個屋村,但後來一些新型的私人屋苑也相繼落成於粉嶺南,使70K客量增長達到極點。70K除了由勝利二型轉用三軸巴士外,還於1997年7月17日開辦273A(彩園←→華明),經百和路連接至上水。因為往石湖墟已有70K,所以273A只到上水的彩園村(即上水火車站隔鄰)。同日70K路線稍作修改,經掃管埔路(粉嶺公路介乎上水和粉嶺火車站之間的迴旋處)入石湖墟

此後三線的客量受惠於粉嶺南人口上升而增加。接駁路線以273為首,而街坊線則除了有70K外,還有273A。通常這類型路線都是方便居民購物的,所以即使在中午等時段,仍有一定客量。

由於天平村離上水火車站不遠,270的主要客源是在翠麗花園。(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270(天平←→翠麗花園)

在上水石湖墟北面有一個天平村,在八十年代已落成入伙。與此同時空調巴士開始引進,一些單層空調巴士也在這段時間率先服役。於是1989年11月27日遂有270(天平←→太平,即北區醫院隔鄰)之開辦,途經上水火車站、石湖墟,經寶石湖路入彩園到太平。半年後另一個屋苑翠麗花園入伙,270也順勢繞經。270主要作用是接駁火車站,惟由於改道後路線變得複雜,違反了接駁路線不能太繞的定律,加以太平一邊乘客量並不很多,270乃於1990年9月16日再修正路線,由天平村開出直達上水火車站,然後沿原來路線折返,最後到翠麗花園。自此270一直沒有特別改動。

本身天平村離上水火車站並不真的很遠,石湖墟又近在彼鄰。筆者也曾到過,發覺由上水火車站徒步走已很快到天平村,而要到石湖墟購物則走路還更快捷。因此270在天平村的需求並不算殷切,反而翠麗花園則離火車站較遠,所以270的客源主要集中在該處。事實上270便已於1992年10月增設特別班次,在平日早上由翠麗花園開出,前往上水火車站。本來翠麗花園也於1996年有新線270P(聯和墟←→翠麗花園),但1998年就被278K取代了。

278K(聯和墟←→粉嶺火車站)

由於聯和墟要到後期才有較明顯的發展,至臨近千禧年才有278K接駁至火車站。(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北區在半個世紀前已有兩個墟鎮,一個是上水石湖墟,另一個則是粉嶺聯和墟。位置上前者就在上水火車站隔鄰,交通相當便捷,惟後者則離粉嶺火車站較遠。以巴士線而言,70、70X、73、73A在駛經聯和墟時,都是以繞一個圈形式行走。由於離火車站遠,在八十年代北區正式開發時,兩個墟市中以聯和墟發展得較慢,不但不能與石湖墟相比,甚至比粉嶺南和祥華村也不如(祥華附近有新型屋苑落成)。筆者十年前到聯和墟時,就已發覺聯和墟人流其實並不相當高,至少與昔日比,是有每下愈況之勢。

舊時聯和墟是各鄉村作買賣的平台。村民一般會把農獲運到聯和墟售賣。隨著農業式微使鄉村人口下降,聯和墟早已失去繁盛的人流,石湖墟因接近火車站,未至於像聯和墟般變得冷清。因而要到九十年代末聯和墟也正式開發時,才於1999年9月5日有新線278K(聯和墟←→粉嶺火車站)的開辦。很明顯地這是接駁性質,蓋因278K在由聯和墟開出後,並沒有繞甚麼路,便很爽快地走入粉嶺火車站。其實聯和墟老早就有專線小巴接駁火車站,但因鄉郊衰微使聯和墟不如以往繁盛,因而單靠小巴也能應付。

278K僅開辦三個月,單在繁忙時間已有3分鐘一班的班次,之不過說到客量,就反而強差人意。這不足為怪,一般接駁路線客量都是平平,尤其是聯和墟主要以舊樓為主,人口結構與新區(如粉嶺南)不同,加上及後279X和277X的開辦,就更使接駁東鐵的需求不很殷切。

72K(大埔工業村←→廣福)

相比起上水、粉嶺,大埔的區內線演變,並沒有與上水、粉嶺一樣精彩。事實上大埔區人口整體計沒有上水、粉嶺般分散(北區單以石湖墟、聯和墟之距離可見一斑),所以區內線的演變也頗為失色。

1983年5月2日九巴開辦了72K(大元村←→大埔墟車站),接駁林村河以北的大元村至大埔墟火車站。大埔本身有大埔墟,有密集的人口,但接近火車站,只有林村河以北才離火車站較遠,如大埔工業村正是。72K乃因而在1983年9月5日延長為(大埔工業村←→廣福),途經大埔墟和大埔墟火車站,並接駁東鐵至廣福村。

72K的作用很明顯是接駁九廣東鐵,但隨著八十年代中起,九廣鐵路在大埔開辦了一些接駁路線,如K12、K14、K17、K18,都是免費接駁。相比起常規服務72K,接駁意義反而還大。林村河以北的屋苑,如大元村、富善村、大埔中心,已不再需要72K連接火車站。大埔工業村尚算例外,但其人流一直都很稀疏。最後到了1992年5月1日,九巴乃把72K歸併於郊區線75K(大埔火車站←→大尾督),全由75K取代。

71K本質乃與上水的70K一樣,可是大埔人口分佈並不如上水般廣泛,評價因而平平。(圖片由Alan Law提供)

71K(太和←→大埔墟)

說71K乃沿襲上水的70K實不為過,蓋因71K一開辦就是以街坊線形式行走,而且還是在大埔繞一個大圈。1986年2月2日九巴開辦了71K(富善←→大埔墟),主要是方便林村河以北的富善村居民到大埔墟購物。三年後太和村也入伙,71K乃於1989年6月1日延長至太和村,並繞經大埔墟,變成同時也方便太和居民到大埔墟購物。

當然這種方便居民購物的路線,要客量好,大前提是住宅區要距離購物中心點較遠。很明顯地71K只有在富善村才有實質意義。至於太和村則並非如是,因為太和村本身就在大埔墟隔壁,有橋樑直接連接,無需71K服務。而1993年1月10日九巴把71K改為循環線,情形就更惡化。當日71K改為來往太和至大埔墟,繞經整個大埔。這明顯是模仿上水的70K而規劃的。只是「此一地,彼一地」,大埔的人口分佈終歸與上水、粉嶺不同。一條區內線走遍整個大埔,難免顯得太繞。尤其是某些區域跟大埔墟根本就很近,如太和村,所以71K自改道以降,反應都未能跟70K相提並論。

71A、71B

地理上大埔火車站乃位處林村河以南,可是這一邊是大埔墟,而大埔墟相隔林村河則還有不少屋村屋苑,其中最北的乃富亨村。富亨村有一條271(富亨←→尖沙咀),是直達市區。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區內線,這有兩條,為71A和71B。

1991年4月1日九巴開辦了71A(富亨←→大埔火車站)。這條線主要是接駁富亨村到大埔墟火車站。原本這條路線是由九廣鐵路開辦,可是九廣鐵路並非主力經營巴士,車隊規模較小。當在大埔開辦了數條接駁巴士線以後,巴士部車隊中已再沒餘下車輛服務。因而改由九巴開辦71A,以最直接的路線來往富亨村和大埔墟火車站。

因為71A純是接駁東鐵,同年6月27日又開辦了71B(富亨←→大埔中心),作用是方便富亨居民到附近的大埔中心購物,屬典型的街坊線。或問既是街坊線,又何以只到大埔中心,而不是直入大埔墟?這牽涉到一個較抽象的概念。按1933年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拿(Walter Christaller)所言,居民不論居於哪個地方,正常是先到就近的墟集購物。尤其是當購買一些普通日用品或食物時,就更不會特意走到太遠。富亨村在位置上不但離大埔墟較遠,跟大埔墟之間還相隔一個大埔中心。因為大埔中心也有商場售賣普通貨品,正切合居民平日的需要,因而71B接駁到大埔中心也已足夠。

以前行走71A和71B的巴士,因為兩線路程短,乃特意在下層拆除部份座位,作為企位之用。即使到了廿一世紀轉用空調巴士,用車也主要是這些設有較多企位的一類。

71S(富善←→廣福)

大埔有兩個火車站,其一是太和站,而另一個則是大埔墟。不論是前者抑或後者,跟林村河以北都有一段距離。所以八十年代中期,九廣東鐵乃開辦一些接駁巴士線,接駁林村河以北到大埔墟火車站。不過制受於車隊規模,有些接駁路線是在假日停駛的,如K17(富善←→大埔墟火車站)、K18(廣福←→大埔墟火車站)。在假日以外,兩線乃由九巴開辦的71S替代。

71S(富善←→大埔火車站)是於1989年9月3日投入服務,作用如前述,路線大概是由富善開出,先經廣福才到火車站。由於較繞路,開辦不足一年,71S乃於1990年1月14日修改路線,改為(富善←→廣福),在富善開出後先到火車站,然後到達廣福。所以表面上看,71S是來往兩個屋村之間,但事實卻另有玄機。

由於平日已有K17和K18,71S一直以來都只行走假日。從路線編號有個「S」作尾可見一斑(「S」字代表假日線或特別線)。

回到[市集之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