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殘夢
~~港島西巴士線演義
![]() |
1933年中環碼頭一景,位處今日的干諾道中。圖片所見除了有人力車外已有巴士,是來往中環至跑馬地的1號線。(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港島巴士線演義跟對岸的很不同,蓋因港島乃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十九世紀時港島早已是香港的中心,人口集中在中環、灣仔、西環。在香港尚未有巴士時,港島就已有電車往來,1904年投入服務。到1920年代,港島終有巴士線開辦:一條連接上環至跑馬地;另一條則連接西環至銅鑼灣。
起先這些路線皆由其他公司營辦。至1933年6月11日巴士專營權實施,才由中巴接手。當時兩條線沒有編號,中巴接手後才有,其中連接跑馬地至上環的稱1號線,而來往西環至銅鑼灣的則稱5號線。在接手後不久,中巴又於1937年7月1日開辦5A(跑馬地←→西環,經皇后大道東)。
中巴服務在二次大戰時一直停頓,重光後因資源短缺,中巴只得4輛車可用。在有限資源下,中巴乃先於1945年9月22日開辦一條線應急:銅鑼灣←→中環碼頭,途經怡和街、軒尼詩道和金鐘道,沒有路線編號。不久其中一輛巴士宣告停用,中巴便把路線分拆為兩條:一條為(跑馬地←→中環碼頭),僅用一部巴士;另一條為(銅鑼灣←→中環街市),用兩輛巴士行走。兩條線分別是後來的1號線和5號線。
隨著中巴資源開始充裕,港島巴士線大致恢復,如5號線於1948年11月1日延長至堅尼地城。同年12月16日中巴恢復了5A。
![]() |
1950年代金道鐘,一部單層巴士正在駛經。(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本來像來往西環至中環的巴士線,路線與電車重疊。但自二次大戰後大量移民湧入香港,港島人口暴升,中巴遂要不斷增班1、5、5A班次。單是1號線,1950年已由十五分鐘一班增至五分鐘一班。同時中巴也開辦新線,計有1951年8月1日開辦的10(北角碼頭←→上環);1952年4月16日增設輔助線5B(大坑←→西環石塘咀),以疏導1、5的客流,一直維持了八年。
六十年代中巴續有改動,如10乃於1956年3月1日延至西環,總站設於西營盤正街;1962年4月16日,5號線延長尾班車至凌晨二時由堅尼地城開出;1號線在五十年代多次修改跑馬地路線,終在1963年6月21日,跑馬地總站改設在跑馬地箕璉坊,直上跑馬地半山;1968年5月9日開辦5B(堅尼地城←→灣仔碼頭),取道灣仔的軒尼詩道。這條5B於1974年4月16日延長至銅鑼灣,銅鑼灣總站位於銅鑼灣的百德新街。
中巴在經營西區巴士線有其哲學。由於西區有電車,中巴主力以遠離電車,而車程較長的路線作主力。10正符合條件。因是之故,5A、5B便於1974年4月16日取消晚上服務,同年8月25日更取消假日服務。1980年5月1日中巴更加明確,把10定性為主力,並延長至堅尼地城;5號線於當日改為只在平日行走,西區總站縮短至西營盤正街,變成輔助10。
![]() |
5B早年曾以輔助線姿態出現,至1968年才以正式路線開辦。(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當然中巴並非不重視西區巴士線,明確的證據是:1967年9月25日開辦10號線特別班次(中環←→北角),至1974年1月7日正名為10A;1974年4月16日開辦晨早巴士線5C(中環←→灣仔碼頭),取道灣仔軒尼詩道;1981年3月2日開辦10B,平日早上由北角開出單向往中環。至地鐵觀塘線通車,中巴於1980年2月12日開辦5M(堅尼地城←→金鐘地鐵站),接駁地鐵至西區。當地鐵港島線快將通車,1984年2月13日把5C和5M合併成新5C(灣仔碼頭←→堅尼地城),取道軒尼詩道。直到1986年5月23日地鐵港島線延長至上環,5C改稱5M。
自1985年地鐵港島線通車以降,中巴乘客量大跌一半,使中巴失去了進取的意欲。港島發展又開始達到極限,尤以西區為甚。地區之老化,使西區巴士線缺乏發展動力。為重整資源,中巴乃於1988年8月16日把5M和10B合併成18(西環←→北角),取道灣仔告士打道。至於10A則更不用說,1994年6月1日還縮減為只在平日早上由北角單向開出。至於用車,一般還是採用丹拿珍寶(LF)以至小型倫敦珍寶(XF),如5、5A等。
1993年9月1日中巴一共有二十六條路線被削減,其中5、5A、5B等西區路線均由城巴接手。
通常新當家一入主都會有動作搞搞。而為擴充市場,城巴之作風比起七十年代時中巴更加進取,更加主動,更加積極。由於5、5A不過途經灣仔最古舊的皇后大道東,城巴較側重途經軒尼詩道的5B。如在1995年5B便延長末班車至00:00am,再於1996年10月7日把往西環方向尾班車延長至2:40pm。班次方面還加密至高峰時兩分鐘一班,用車也以全新12米空調巴士為主。在中巴晚期,5B全線已可以共載過四、五百人以上。
![]() |
5B在城巴接手後已是皇牌路線,為了搶客更不惜工本,班次曾一度達2分鐘一班。(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至於5號線,要等到城巴接手後幾年才有變動。1996年12月9日,5號線延長回至堅尼地城,但早上仍只到西營盤。至1997年1月18日增設假日服務,假日全日到堅尼地城,但平日不變。
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中巴餘下路線皆要轉手。這時西區已剩下10和18兩條線,其中10落入城巴手裡,而剩下的18則轉了給新巴。這次接手使城巴在西區市場佔有率,高達八成。由於5、5A、10路線大體重疊,如灣仔一段路皆是取道皇后大道東。城巴因此於1999年8月22日大規模重整西區路線──5由灣仔皇后大道東改經軒尼詩道,與5B組成聯合班次;5號線所有班次都到堅尼地城;5A(堅尼地城←→跑馬地)延長至摩星嶺,並改為每日全日服務。
今日西區巴士線的演變已大局已定,當中有一個主要邏輯:西區的路線擴張,主要是在五十年代港島人口大增時作出的。至踏入後期西區老化,西區巴士線發展也就停頓下來。而現時這些西區路線中,來往中環、灣仔、銅鑼灣的人流,反而是最大客源。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