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台灣校園民歌吹襲期(1980—1982)

         這兩年間,填詞人如鄭國江、盧國沾、黃霑等生產粵語流行曲的中堅分子,仍然很用心作詞;另外,這段期間尚湧現許多以粵語歌詞作媒介的政府部門宣傳歌曲,這證明粵語歌正在更廣泛地深入民心,受各界人士關注,並成了政府藉以傳揚訊息的工具之一了。

           不過,香港樂壇這兩年間亦處於一個求變時期。我們可以分四個方面來敘述。  

1)台灣校園民歌

         七十年代末期,正當香港的粵語流行曲發展得如火如荼之際,也同時是台灣校園民歌潮流興起的時候;這股潮流,鼓勵青年人自己撰作歌曲,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及抒發對生活的感受。由於校園民歌在台灣蔚為風氣,並迅速為商業機構如唱片公司等吸納,及把這些風格較清新的歌曲,傳播到香港。如:<橄欖樹>、<如果>、<歸人沙城>、<老人與海>及<龍的傳人>等,均在香港迅速受到歡迎,其中尤以<橄攬樹>和<龍的傳人>所受歡迎的程度最厲害。

           從台灣吹來了這股校園民歌風,使香港樂壇也颳起相似的風氣,且前後持續兩年之久。  

2)香港唱片市場遍吹淡風

        踏進八十年代,娛樂消費的選擇方式林林總總,而粵語流行曲經過五六年的發展,亦已到達高峰,並將要回落,在這兩種現象互相影響下,香港唱片市場便吹起了一片淡風(當然還有經濟上的原因)。直到現在,也未見有再邁向另一高峰的跡象。  

3)新一代青春派歌手大量湧現

        唱片市場畢竟是要靠歌星形象來賣錢的。八十年代初,正是舊一輩歌手如:關正傑葉振棠許冠傑張德蘭薰妮、徐小鳳漸步向中年的時候,且對於新一代年輕歌迷(也是流行曲唱片市場的主要顧客)的吸引力也漸漸不如前。所以,唱片公司除了頻以“精選碟”、“串燒碟”來套現外,最迫切的便是發掘新的歌手,以求刺激市場。

          這些新一代歌手,由於都比較年輕,而且歌藝大都未成熟,所以,往往以外貌吸引歌迷,也因而有“偶像派”的稱謂。只是,在外地比較先進的唱片工業中,“偶像派”早就不是新鮮事了。 

4)新一代填詞人崛起

         香港唱片業雖吹起淡風,但每月推出的新大碟仍然平均每個月約有十張。在這種情況之下,若僅靠寥寥幾個填詞人去寫歌詞,根本供不應求。所以,唱片公司惟有嘗試起用一些新進填詞人,因而也使粵語歌詞漸漸呈現新的面貌。

         綜合這四點來說,也可以說是在一片淡風之下,唱片公司惟有急急尋求新的刺激;而此時恰逢台灣校園民歌風的吹襲,唱片公司正好順風駛里,藉民歌風氣發掘新歌手,以度過粵語歌手青黃不接的時期。

 

 

6.歌星包裝的年代(1983— 1986)

         1982年末至1983年初,期間徐小鳳的-張<徐小鳳全新歌集>,以其龐大的宣傳,華麗的“包裝”,可謂掀起了“歌星包裝的年代’”的序幕,這期間,最大收穫是幾位新超級巨星,如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都趁勢邁向其事業顛峰,而在近幾年來,包裝的方法更是變化多端;以唱片封套甚至唱片本身而言,也給設計得千奇百怪。反而唯一盛載具體訊息的歌詞更是經常中英夾雜。

       這幾年間,粵語歌曲也到達回落期。由於在七十年代末,填詞人幾乎許多題材、許多路線都嘗試過,且取得不錯的成就。而踏八十年代,頭一兩年便有走回老路。1983年日以後的情況稍見好轉,但歌詞創作已漸漸難見新意;而新一代填詞人的文字工夫亦明顯稍遜於老一輩的填詞人;往往有意而無句,有句而無篇。

   

 

7.樂隊組合領風騷時期(1986-1989)

 香港的中文歌曲唱片市場,到了1986年,情況仍未見好轉,但幸好醞釀了兩三年的樂隊組合潮流,終於成功地營造出來。就在同年,人們一提到本地流行樂壇,就很自然地提到多隊新崛起的流行組合。這股潮流無疑挽救了一度陷入低潮的香港唱片市場。

  樂隊潮流至少給香港流行樂壇帶來了兩個重要的改變,一是間接引入了一批更年輕的填詞人,著名的有陳少琪、林夕;一是建立了樂隊應多愛情以外題材的歌曲,如建立寫實歌的觀念。

然而,樂隊潮流才不過興起一兩年,後來就消退了。能在流行樂壇站穩腳步的僅有達明一派太極Beyond三隊組合,但後兩者已漸趨偶像化。

         這四年間,除了樂隊潮流這個“主旋律”之外,還有其他的“副旋律”。這種情況分述如下:

      1)唱片出版與新人崛起的數量激增

 為了刺激市道,除了營造樂隊潮流外,唱片公司也不斷捧出歌星新面孔,而唱片的出版密 度也為之增加這幾年,平均每兩天半就出版一張中文唱片;新人數字則平均每年都有三十位以上。然而,在這麼多新面孔中,真能在流行樂壇站穩的,卻只有寥寥幾個。

2)流行歌星演唱會迭創紀錄

         1983年 ,香港紅磡體育館啟用後,鼓勵了歌星在這座有一萬多個座位的場館“比賽”,較量觀眾人數、一次演唱會所開的場數。於是,巨星們你追我趕,到了1989年,由譚詠麟的演唱會紀錄----- 一次開38場暫時領先。演唱會的興盛,反映了香港人進入了消費時代,他們毫不吝嗇腰包,售200元一張的高價門票,往往總是最早沽清的。

      (3)巨星退休

       1988年起,先後有譚詠麟、林子祥拒絕領取任何樂壇上的獎項。隨後,有張國榮宣佈退休,陳慧嫻暫別樂壇,梅艷芳亦經常透露退休計劃。這不但是八十年代後期香港樂壇的熱門話題,也是自粵語流行曲於七十年代初興起以來第一趟聽聞的新鮮事情。

 

 

8.卡拉OK的興起 (1989-現時)

        由1988年起,卡拉ok成了香港流行樂壇的特色這無疑鼓勵人們開放自己,但也可能是大多人要借歌消愁。而歌曲在歌詞方面便以愛情為題材多,因為這類題材最易引起年青人的共鳴,有助擠上熱唱歌曲榜的榜首;旋律方面都以容易上口為主。

   至二十一世紀,多以年青歌手為主,盧巧音,梁詠琪,陳奕迅,楊千嬅,關心妍……他們多以形象吸引年青人的喜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