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天涯
~~石澳巴士線演義
《塞外風光》系列最後一篇是整個《巴士線大演義》最終章,焦點是一條行走石澳至筲箕灣的9號線,及其衍生出來的90(石澳←→中環)、9A(石澳←→西灣河碼頭)和309(石澳←→中環),全皆來往石澳。
石澳乃是港島以至整個香港的天涯海角,因為本身石澳是港島東面的盡頭,由西至東一達石澳,已是一望無盡的大海,直達太平洋。石澳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寧靜的郊區,雖然港島區數十年來不斷城市化,唯獨石澳不但沒有被發展,反而成為一個假日燒烤和游泳的好地方。
1950s~1960s
![]() |
附圖是石澳巴士總站,圖中可見到中巴的勝利二型巴士正在埋站落客。隔鄰還有一間平房,據聞屬中巴擁有,今已空置。(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來往石澳的9號線早在1951年4月16日已開辦。但按其實,二次大戰前是曾有一條巴士線是來往大浪灣(石澳隔壁),由香港上海大酒店經營,途經石澳。但當1933年6月11日地區專利生效時,中巴卻沒有接手。故而9號線開辦,標誌著中巴網絡正式深入這個天涯海角。
初時9號線只在每日兩邊各開出四班車,分別為早上兩班,中午和黃昏各一班。不過9號線甫一開辦,需求量突然增大,尤以假日為甚。於是中巴把假日服務時間修改,由早上十一時至晚上七時,每一小時一班,平日班次不變。
兩年後9號線平日也提升至全日服務,但只限下午到晚間。直到1968年中巴再作修改,改為每天全日服務,加密班次至半小時一班。
1970s~1980s
隨著七十年代郊遊成為風氣,而石澳也是郊遊點之一,每逢假日便有不少遊人來到石澳。有見及此,9號線早在1970年6月26日已採用雙層巴士行走。1974年10月7日,中巴開辦一條豪華巴士線90(石澳←→中環),於平日上午開往中環及下午返回石澳。不過開辦一星期後,便因客量太少而取消,主因是90並不是在客量最多的假日行走。
本身石澳乃一個海灘,前來遊客中到來游泳的人佔很大比例。針對這個特點,中巴於1976年7月18日開辦9A(石澳←→西灣河碼頭),行走每年五月至九月假日,疏導9號線的客量。這條路線一直開辦至1984年,此後亦再沒派車行走。
1990s
長期以來連接石澳對外,主要是石澳道和大潭道。這兩條路皆以狹窄多彎見稱,很多時候即使只是私家車,迎頭相遇都往往需要讓路。故而9號線即使採用雙層巴士,也只能以短車身巴士擔綱。早年9號線都是以佳牌阿拉伯巴士擔正大旗,八十年代便改用勝利二型(LV)。使用勝利二型行走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款車最擅於應付狹窄多彎且斜路特多的環境。
9號線一向以來都是相安無事的,雖然中巴在及後日子,服務素質每況愈下,但每當中巴巴士線被削予城巴,9號線都總是倖免於難。而且在空調巴士日趨普及時,9號線也於1996年6月9日派出空調巴士行走。由於石澳道和大潭道路面限制,用車也不過是單層的丹尼士飛鏢而已。
新巴在接手9線初期仍是採用勝利二型行走,但隨著此車款車齡日高,勝利二型已撤出了9號線,轉用丹尼士三叉戟(33XX)。(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在中巴專營權晚期,曾於1997年6月22日開辦一條旅遊路線309(石澳←→中環)。這線大致是早年90的翻版,但只行走假日,以減輕9號線在假日的負荷。
1998s~2000s
中巴專營權於1998年9月1日結束,9號線和309皆改由新巴接辦。接辦初期新巴為求一切穩定,9號線仍繼續採用中巴的勝利二型和丹尼士飛鏢掛帥。當時新巴未有買進短車身空調巴士,故9號線初期還是沒有新車行走,除非是單層巴士。
但勝利二型由八十年代投入服務起,一直行走到新巴接手,已有廿年之久,再用勝利二型實非長遠之計。這時新巴正在全空調化,但多數雙層空調巴士長度不是11米便是12米,不適合行走9號線。於是新巴便選購了六十部10.3米長,僅4.17米高的矮身丹尼士三叉戟(33XX)。這款矮身巴士全部配有都普車身,屬低地台巴士,輪椅斜版設於下車車門,與一般低地台巴士輪椅斜版設於上車門完全不同。這款巴士在2000年1月21日正式加入9號線,而這也是9號線全空調化的日子。同時309也是採用這款矮身巴士服役。
今日來往石澳的巴士線有兩條──9號線和309。9號線主要是針對石澳村民出入對外,所擁有的,是一種來往市郊的鄉村巴士線意境。而309則是一條特快線,跨區地由中環經過灣仔、銅鑼灣和北角,過筲箕灣後直入大潭道和石澳道,像旅行社安排專車一樣。石澳巴士線主要是遊客乘坐,隨著石澳對遊客的魅力有增無減,石澳巴士線在可見的將來,前景甚為光明。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