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柱擎天

~~赤柱巴士線演義

 

赤柱是所有香港人都耳熟能詳的地方,事關赤柱是一個匯敘中西文化的旅遊勝地。開埠前赤柱只是一條小漁村,自開埠以來不斷發展成一個高尚住宅區。以前來往赤柱主要靠海路。至1920年代已有巴士服務,當時香港上海大酒店開辦一條線來往中環至淺水灣,途經皇后大道東、司徒拔道、黃泥涌峽。至1933年6月11日巴士專營權實施,6號線乃改由中巴接辦。在中巴接辦後數年,6號線曾於1937年5月1日延長至赤柱,但在二次大戰時停駛。

重光後6號線於1946年4月19日重開,但縮短至淺水灣。復辦初期因車源短缺,6號線只能於週末行走,以便趁假期去游泳的泳客乘搭。1947年3月14日,中巴把6號線重新延長至赤柱。當時大部份泳客都是去淺水灣游泳,為減輕6號的負荷,中巴乃於1948年5月5日開辦6A(中環←→淺水灣),也是行走週末假日。隨著中巴車源恢復,6號線於1948年12月16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1950年6A也改為每天全日服務,但只服務中午至傍晚。及後中巴於1951年10月22日開辦6B(中環←→赤柱炮台),只在早上、中午和下午各開一班車。

由於赤柱巴士線客量只集中假日,加上每逢冬季各泳灘都會冷冷清清,中巴便於1954年把6A改為只在每年6-9月服務,而6B便一直只維持原來的有限度服務。1960年5月1日中巴開辦14(筲箕灣←→赤柱),取道大潭道,既是赤柱首條路線來往東區,同時也是首條途經大潭道的路線。

赤柱巴士線甚受六七暴動影響,蓋因6A、6B皆於1967年6月25日停駛,暴動後6B更沒有重開,而6A則要等到1970年夏季才重新行走,但此時卻已改為每天日間服務。


6號線是赤柱首條巴士線,長久以來都是採用短車行走,DMS是例子。(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七十年代乃赤柱巴士全盛期,當時中巴相當進取,先在1970年8月18日派出雙層巴士行走6號線,及後其他路線也有雙層巴士服務。1974年10月7日中巴在假日開辦60,路線與6號線一樣,不過只服務了一個月,便因客量太少而停辦。

1975年2月16日中巴延長14至西灣河碼頭;1978年4月30日開辦62(北角碼頭←→赤柱),由赤柱越過淺水灣道、黃泥涌峽道、大坑道到達銅鑼灣和北角,只在假日行走;1978年9月1日中巴把6A改稱作61,延長服務時間至深夜。同日還開辦豪華巴士線260(中環←→赤柱)、262(中環總站←→舂坎角)。中巴為區別兩線是豪華線,編號特意加上2字,顯示其豪華性質。

62曾於1978年9月1日擴展至每天全日服務,不過幾年後卻於1980年5月1日把平日路線縮短至淺水灣。1980年8月18日中巴開辦63(北角碼頭←→赤柱),只於平日行走,路線與62一樣,去取代62的平日服務。1980年7月13日開辦61M(金鐘←→淺水灣),只於每年夏季假日服務。


圖中乃赤柱村巴士總站,現時除了往赤柱炮台的14外,所有赤柱巴士線都以此為終站。(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長期以來赤柱的交通要道有二,一是黃泥涌峽道和司徒拔道,二是大潭道。兩者皆以路窄彎多見稱。自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後,只在夏季假日服務的61M也率先於該年7月18日改經。及後中巴又於該年開辦6A(中環←→赤柱),取道香港仔隧道,但只服務了三年。

由於取道香港仔隧道始終比黃泥涌峽道快捷,中巴便於1986年5月18日開辦假日線65(北角碼頭←→赤柱)取代621991年中巴再重開6A(中環←→赤柱),取道香港仔隧道

當時赤柱巴士線不論是取道哪條路,絕大部分都是採用小型丹拿珍寶(DMS)。隨著DMS車齡日高,但中巴到了後期仍採用此款巴士,服務質素顯得差勁。至1993年9月1日中巴路線被削,其中6、6A、61、61M皆交由城巴經營。當城巴接手這四條線時,已派出了短身空調巴士行走,都是全新購入。

中巴的服務素質在九十年代每況愈下,造就城巴搶佔先機,在1994年11月10日開辦新線6X(中環←→赤柱),路線跟6A一樣。中巴當時只是靠260去和城巴競爭,但最終都不敵城巴,而到了1995年9月1日中巴失去了14條路線時,260也是其中之一。三年後中巴喪失專營權,其餘赤柱路線紛紛改由新巴接辦,於是中巴服務赤柱超過半個世紀的日子,便成為歷史陳跡。

今日巴士服務赤柱已有近一個世紀,由於赤柱未有因城市化而迅速發展,很多地區都屬郊外,巴士線平日客量不高。但一到假日便完全不同,不少遊客專程來到赤柱遊玩,很多時候巴士公司都會在假日自行加密班次。

赤柱外傳──舂磡角

舂磡角是什麼地方?其實這是赤柱灣對面一個半島,是高級住宅區。雖然住在那兒的人都是非富則貴,中巴一直尋找方法吸納這些客源。豪華巴士線262(中環←→舂坎角)遂於1978年9月1日開辦,途經淺水灣道及黃泥涌峽道,只行走平日。

262主要是吸引豪宅區居民乘坐巴士,但這個目的一直都沒有達到。而來往舂磡角還有一些前來泳灘游泳的人,中巴便於1986年5月18日開辦64(中環←→舂坎角),取道香港仔隧道,行走假日。由於262一直沒有達到原先要求,262遂先於1991年11月改經香港仔隧道,並分拆成261(中環←→舂坎角),經淺水灣道及黃泥涌峽道

九十年代舂磡角興建了公屋馬坑村,64和262便於1994年1月22日延長至馬坑村,而261也於同年1月23日改稱66。由於馬坑村始終是公屋,64、66、262開始有些客量。中巴當時把資源集中在66,把262變成輔助66,改為平日繁忙時段單向行走,64則不變。

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64、66、262皆由新巴接手。新巴最初並沒有大多變動,依然是蕭規曹隨。本身中巴的策略是為求節省資源,但這樣來往馬坑至中環的乘客,便要在不同日子乘搭不同路線。隨著馬坑第二及第三期入伙,這種方式開始出現問題,尤其是這方式混淆了不少新居民。新巴最後便於2002年6月2日,把66改為每日行走,平日與262合作,而假日則夥拍64。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