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嶼山巴士線演義
大嶼山,人人知道是香港最大的離島。在新機場未興建前,入大嶼山一直倚賴位於梅窩的渡輪碼頭。本身大嶼山人口少之餘各聚落相當分散,人口稍多者只有東涌、大澳、梅窩等。雖然如此,來往這些區域之間,步行要花很多時間,故此巴士服務需求也就一直存在。
![]() |
大嶼山地圖。由於環境局限,以前來往大嶼山並不過癮,一般只靠梅窩的渡輪碼頭。 |
大嶼山第一條巴士線可追溯至1960年。當時九巴於1960年4月在大嶼山開辦一條巴士線,起訖點大概分別是梅窩和石壁,取道嶼南道往返。只是當時九巴在大嶼山,卻要面對不少困難。
因客量太少致虧蝕嚴重,九巴終在1965年11月1日撤出大嶼山,所開辦的路線自此取消。
九巴的撤出,對大嶼山來說無疑是大打擊,因為大嶼山幅員比港島還要遼闊,來往大嶼山各區,走路當然不可能。但大嶼山通勤人流的確相當低,要找尋投資者經營巴士,無疑難於登天。最後只能由島上居民自行經營巴士。當時共有三家巴士公司在大嶼山經營──德聯、昂平、大澳,皆由島民自資。不過這些公司一樣虧損纍纍,最後還在1973年齊齊合併,成為新大嶼山巴士(1973)有限公司,並於翌年4月1日取得經營大嶼山巴士線專營權。
剛取得專營權時,嶼巴手上只有41部巴士,全屬單層小型巴士。截至1973年末為止,嶼巴全年客量只有175.3萬人次,這與紅隧巴士線比當然是天壤之別,蓋因後者在1972年通車僅一個月,客量已有1230萬人次。當時只有梅窩才有渡輪出市區,雖然早期嶼巴有七條路線,一般還是以接駁梅窩碼頭為主。
嶼巴早期路線 | ||
編號 | 起訖點 | 途經道路 |
1 | 梅窩碼頭←→大澳 | 嶼南道、姜山道、大澳道 |
2 | 梅窩碼頭←→昂坪 | 嶼南道、姜山道、深屈道、昂坪路 |
3 | 梅窩碼頭←→東涌 | 嶼南道、東涌道 |
4 | 梅窩碼頭←→塘福 | 嶼南道 |
5 | 梅窩碼頭←→石壁 | 嶼南道 |
6 | 東涌←→大澳 | 東涌道、嶼南道、姜山道、大澳道 |
7 | 梅窩碼頭←→貝澳 | 嶼南道 |
![]() |
嶼巴以前曾購進勝利二型雙層巴士,但因大嶼山道路限制,勝利二型只能行走較短途路線,得物無所用。(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大嶼山乃郊區一個,雖以人煙稀少見稱,自七十年代末更被劃作郊野公園。但正因如此,每逢假日都有大量遊人前來大嶼山。這使嶼巴假日客量,一般是平日4-5倍。以平日偏低客量比較,假日客源當然重要。而且在七十年代時,大嶼山各道路都有所改善,不少路段也不再是爛泥路。所以嶼巴已於七十年代計劃引進雙層巴士。自1980年起,嶼巴已分階段,買進15部勝利二型。
本來買進雙層巴士是用來應付假日需求,但從經驗看,卻大失所望。
從數字看嶼巴假日客量是平日的4-5倍,但實際上最多人到的,主要是兩個景點──大澳和寶蓮寺。惟這兩處都是靠姜山道連接,而此路根本無法讓雙層巴士行走。這使嶼巴雙層巴士只能來往人流稀少的嶼南道,如貝澳、石壁。用載客量逾百的巴士行走客量偏低的路線,顯然浪費資源。而且嶼巴買進的勝利二型共有15部,對大型巴士公司而言「濕濕碎」,但對像嶼巴這些小公司來說,車隊所佔比例實是偏高。
數目這麼多,但又用不著,雙層巴士在大嶼山,顯然是浪費。八十年代末嶼巴購車取向已有轉變,改為購進五十鈴(ISUZU)單層巴士。此車特點是載客量適中,入口成本廉,合符嶼巴有限的財力。
![]() |
五十鈴單層巴士主要是針對大嶼山路面,加上入口成本低,九十年代已是嶼巴主力。(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1991年乃嶼巴最重要的一年,蓋因這年嶼巴有新車廠啟用。新車廠設於梅窩,取代位於貝澳的小型車廠。同時嶼巴又與冠忠公司合作,開辦豪華巴士線來往梅窩至寶蓮寺,車輛由冠忠派出。自此嶼巴服務水平也得以提高。
1992年1月冠忠公司成功收購嶼巴。由於過往雙層巴士在大嶼山的失敗經驗,冠忠公司早已計劃放棄這些勝利二型。其中十部於1993年8月賣予城巴,作經營港島廿六條線之用。餘下五部則在1997年閒置於梅窩車廠,至2001年正式除牌。
大嶼山發展一向以來都很呆滯,直至新機場計劃展開後才有所轉變。蓋因新機場正正位於大嶼山北面的赤立角,而鄰近的東涌也因而開發起來。由於新機場開發可帶旺大嶼山,對嶼巴而言又是一大商機。
事實上嶼巴早於新機場啟用前改動了一些路線。1993年12月天壇大佛開幕,嶼巴在假日派出旅遊巴支援2號線;開辦21(昂坪←→大澳),方便遊客一次過去兩個大嶼山景點;鑑於6號線客量太少,嶼巴把之取消。1997年青嶼幹線通車,因地區專利權限制,嶼巴並沒有開辦往返市區至大嶼山的路線,而是開辦一些來往東涌和大嶼山各區的路線。
嶼巴開辦的路線 | ||
編號 | 起訖點 | 途經道路 |
13 | 東涌市中心←→梅窩 | 東涌道、嶼南道 |
23 | 東涌市中心←→昂坪 | 東涌道、嶼南道、姜山道、深屈道、昂坪路 |
31 | 東涌碼頭←→大澳 | 東涌道、嶼南道、姜山道、大澳道 |
此時來往大嶼山對外巴士線也投入服務,最早開辦者乃在1997年5月開辦的E31(東涌市中心←→荃灣碼頭)和E21(東涌市中心←→大角咀)。大體來往新界的由九巴提供,來往市區的則是城巴路線。
大嶼山對外巴士線 | |||
編號 | 起訖點 | 途經地方 | 開辦日期 |
E32 | 赤立角碼頭←→葵芳地鐵站 | 機場、東涌、青嶼幹線、青衣、荃灣、葵涌 | 1997年12月30日 |
E42 | 機場←→沙田(博康村) | 東涌、青嶼幹線、城隧、沙田市中心 | 1998年4月8日 |
E33 | 機場←→屯門市中心 | 東涌、青嶼幹線、汀九橋、屯門公路 | 1998年5月26日 |
E34 | 機場←→天水圍市中心 | 東涌、青嶼幹線、汀九橋、大欖隧道、元朗、天水圍 | 1998年6月22日 |
E41 | 機場←→大埔頭 | 東涌、青嶼幹線、城隧、吐露港公路、大埔墟 | 1998年6月22日 |
E22 | 藍田(北)←→赤立角碼頭 | 東涌、青嶼幹線、呈祥道、九龍塘、龍翔道、觀塘 | 1997年6月1日 |
E23 | 彩虹←→機場 | 東涌、青嶼幹線、西九龍快速公路、紅磡、土瓜灣 | 1998年7月6日 |
E11 | 機場←→銅鑼灣 | 東涌、青嶼幹線、西隧、中環、灣仔、銅鑼灣 | 1998年1月18日 |
另外也有不少機場特快線開辦,如A31(機場←→荃灣)、A41(機場←→沙田)、A11(銅鑼灣←→機場)、A12(柴灣←→機場)、A21(紅磡車站←→機場)、A22(藍田地鐵站←→機場)等,全部都是在新機場開幕後才投入服務。這些路線本身不經東涌,並非針對大嶼山居民。而嶼巴也開辦一些路線,來往東涌、機場以及大嶼山各區之間。
連接東涌和大嶼山各區的巴士線 | |||
編號 | 起訖點 | 途經地方 | 備註 |
A35 | 機場←→梅窩 | 東涌、東涌道、嶼南道 | |
34 | 東涌市中心←→石門甲 | 東涌、東涌道 | 石門甲位於東涌南面遠處山腳下 |
36 | 東涌市中心←→小蠔灣 | 東涌、翔東路 | |
37 | 逸東←→東涌北 | 東涌 | |
37A | 東涌地鐵站←→映灣園 | 東涌 | |
38 | 逸東←→東涌市中心 | 東涌 | |
3M | 東涌地鐵站←→梅窩 | 東涌道、嶼南道 | 由原本13在2001年中改編 |
11 | 東涌市中心←→大澳 | 東涌道、嶼南道、姜山道、大澳道 | 因原本31客量差而由11取代 |
自此大嶼山巴士線網絡也變得發達,除了有一些路線連接大嶼山各區至東涌外,還有連接至市區和新界其他地方。於是來往大嶼山便有了直接路徑,而不再依靠位於梅窩的渡輪碼頭。2001年5月嶼巴再重組旗下巴士線──取消5、7;開辦假日線7P(梅窩碼頭←→貝澳),來往嶼南路之間。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