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情懷

~~新界鄉郊巴士線演義

 

從香港發展史可看到,以前人口最稠密的,是在港島中環一帶。新界人口在數字上是遠遜於市區,且主要以漁業、農業為主。因為新界都是鄉村居多,早期新界巴士線多以連接郊區至墟集的為主。尤其是往日鄉民常有到墟集售賣其農獲的習慣,因而這類巴士線也有實質需求。


在1920年代,巴士未實行專營權制度,未入主港島的中巴,乃於當時開辦巴士線連接新界鄉郊。這包括15(元朗←→錦田)、16(粉嶺←→大埔)、17(元朗←→上水)、18(粉嶺←→沙頭角)。這些路線都在1933年由九巴接手。

二次大戰時受戰亂影響,四條線全數停駛。重光後因資源短缺,九巴在「限米煮飯」下,先於1946年10月開辦4號線(元朗←→沙頭角),先由元朗入上水,再由上水至沙頭角。直至車隊開始充裕,1947年九巴把4號線分拆出18(粉嶺←→沙頭角)和20(元朗←→文錦渡),前者乃戰前18的版本,後者則代替戰前的17;1952年8月九巴也讓17恢復行走,惟15和16則未有恢復

舊時香港重心在港島,新界則以鄉郊的多,頂多有墟集有市區般擁擠,且樓宇一般不高。惟當時新界卻住了不少村民,他們習慣上都會到就近的墟集進行買賣。基於此生活模式,五十年代的新界,巴士線重點也就以這方面著眼。舉例在元朗,18A(元朗←→錦田)、24(元朗←→流浮山)正是連接元朗墟至元朗的鄉村;上水方面有18A(鹿頸←→沙頭角)、29(上水←→打鼓嶺)連接上水兩個墟集──石湖墟和聯和墟;大埔則有25(大埔墟←→大尾督)。原本還有31(蝦坑←→石盤河,介乎來往林村至船灣),惟只開辦了兩年。

舊時新界以鄉村主導,所以鄉村巴士線曾一度是新界巴士的重心。當時無獨有偶,鄉村巴士線主要是用圖中的亞比安單層巴士行走。(圖片由Mr Anthony Yao提供,攝於1975年)

在五、六十年代期間,鄉郊巴士線曾有兩次重要改動。其一是1955年11月1日因應粉錦公路通車,18被延長至元朗,由沙頭角經上水入粉錦公路到元朗。而17也於同一日延長至沙頭角。其二是1963年5月12日的改動。這次改動更具規模,蓋因當日17和18皆要縮短到上水,把來往元朗至文錦渡的20取消;長途線15(文錦渡←→佐敦道碼頭)改為只連接上水至文錦渡。當日還開辦一條新線20(上水←→沙頭角)。六七暴動時大部分路線都一度停駛,只有少數仍行走。而當中有些更在暴動後沒有恢復,15、18A是例子


七十年代乃新界鄉郊線的全盛期。具體改動不得不提及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蓋因這日不少巴士線都更改了編號,如17被改稱76,18改稱77,20改稱78,24改稱55,25改稱75,29改稱79等等。同時一些新線繼續湧現,形式大同小異,包括元朗的56(元朗←→大棠)、57(下白泥←→元朗)、58(尖鼻咀←→元朗),上水的80(沙頭角←→鹿頸)、82(上水←→打鼓嶺)、78A(聯和墟←→鹿頸)、79A(聯和墟←→坪輋,開辦了兩年),和大埔的74(大埔墟←→三門仔)和65(上村←→大埔墟)。針對鄉郊乘客攜帶大量物品的習慣,1973年九巴曾實行過行李和貨物收費,但兩年後(1975年),卻改由行李重量限制取代。

其後的重組有許多,如沙頭角曾於1975年和1981年間重組過多次,最後剩下78和78A兩條。而文錦渡則於1977年3月1日取消了82,改由73(上水←→大埔墟)延長至文錦渡取代,至1982年12月24日73A(上水←→文錦渡)後開辦,73才不再入文錦渡。配合九廣東鐵電氣化,一些鄉郊路線要在編號上加上「K」字,表示接駁東鐵。而這樣安排下,65乃改稱65K、74改稱74K,75改稱75K,76改稱76K、77改稱77K、78改稱78K、78A改稱69K,79改稱79K等等。當然也有路線沒有更改編號,這是一些與東鐵完全不相關連之路線,如55、56等等。


鄉村巴士線在數十年前開辦得這麼多,或問,究竟有否考慮過實質需求?

由於鄉村人口下降致需求大減,鄉郊巴士線多只採用單層巴士服務。(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答案是有的。鄉郊巴士線之出現,雖然是到鄉郊,但這種發展趨勢,當中主要是有地理因素在,歷史因素在,環境因素在。雖然從絕對數字看,開埠時代新界人口始終及不上市區,但也不能否定,舊時鄉村人口,確是有一定數目。某些鄉村全盛時期,曾有逾千人居住。這批龐大的鄉郊人口,正是鄉郊巴士線客源的動力。其時九巴除了多次開辦這類路線外,也多次重組,甚而實行過行李和貨物收費,究其根源,是要配合當時由鄉村生活主導的新界之環境。

隨著經濟的變遷使農業式微,新界紛紛城市化,對新界鄉郊線而言,可謂有致命性影響。這主要反映於鄉村人口下降的趨勢上,一些曾有逾千居民的鄉村,最後皆變成只得幾百人左右,甚至更少。某些鄉村更「一衰無回頭」,從此荒廢,而成廢墟。人口下降引致需求減少,鄉郊巴士線也就變得日暮途窮。

自八十年代起,新界鄉郊開始湧現一批專線小巴,連接新界鄉郊至就近墟集。由於小巴開辦時鄉郊人口已呈下降之勢,小巴的開辦,鄉郊巴士線生存價值也就進一步降低。舉例1983年當專線小巴深入了元朗下白泥和尖鼻咀時,九巴已把來往這兩處的57和58取消。而沙頭角的鹿頸也因為出現了專線小巴,九巴乃不斷削減69K班次,最後於1987年取消69K。

其他的班次也有刪減,如65K於1988年5月23日取消由大埔回上村的回程;74K(即之前的74)於1991年6月25日縮減到只在限定時間行走。由此可見由八十年代起鄉郊線之重組,已以緊縮資源,為第一要務。隨著鄉郊生活之式微,這個趨勢在後期仍然繼續,直到今天仍未止。

鄉郊巴士線個別介紹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