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鄰西里

~~元朗巴士線演義(2)

 

不能懷疑的是,元朗除了有來往市區的巴士線外,還有一些是連接鄰區的。接近元朗者當然以新界地區為主,包括屯門、上水、粉嶺、大埔。這些地方很早就已有巴士線連接元朗。


來往元朗至屯門,最早的一條巴士線乃在1952年延長至屯門的18,即今日的54。這條線早在二次大戰前已存在,原本連接元朗至錦田,延長至屯門後仍直達錦田。由於此線已於六七暴動時縮短回元朗,要到1973年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時,才有另一條新線連接屯門至元朗,這就是53(元朗東←→屯門新墟)。

當時53乃取道元朗至屯門一段青山公路往返;1975年3月16日延長至青山灣,近黃金海岸。開線時正值屯門之開發,1976年7月16日九巴開辦61(元朗東←→屯門新墟),途經屏廈路和田廈路。至屯門大興村落成,1977年8月16日兩線開始對調,由53改經田廈路及屏廈路,而61則改經全段青山公路,同時延長至大興村

屯門至元朗巴士線,在八十年代因應著屯門的發展而擴張。1982年9月9日有63(元朗西←→安定)之開辦,途經屯門新墟。至兆康苑落成,63乃於1983年11月6日改經兆康和大興才入新墟。1984年2月13日,63更延至屯門碼頭,總站位處今日友愛(南)總站,當時為碼頭。1984年4月25日又有61A(蝴蝶村←→元朗東),途經龍門路、青雲路、鳴琴路、石排頭路,然後進入元朗。同時來往屯門至元朗的53,在1984年9月23日新界路線重組時,延長了出荃灣,自此脫離了來往元朗至屯門之角色。八十年代中屯門市中心開始完工,1986年4月7日又有改動,如61便在當天把總站搬往屯門市中心,經新墟和大興村進入元朗。同時元朗總站又有改動,如63於61改路線當天延長至元朗東,61則縮短至元朗西。

由於這時輕鐵正在興建,從歷史角度看,61、61A、63等不過是過渡角色。時九巴跟輕鐵協議,在1988年中把這些路線交由輕鐵經營。而輕鐵通車前輕鐵還於1987年12月12日自行開辦63A(元朗東←→山景村),為輕鐵通車的前奏。一年後配合良景村落成而延至良景。當輕鐵通車後不久,這條63A也與61、61A、63一樣,全數於1988年9月25日取消,由輕鐵路線取代


相比到屯門,元朗至上水的巴士線歷史則更悠久。早在1920年代已有一條線17(元朗←→上水),由中巴開辦,至1933年6月11日改由九巴接手。在二次大戰間17停駛了四年多後,因資源緊張,九巴只能於1946年4月21日開辦4(元朗←→沙頭角),經粉嶺和上水。1947年10月7日4號線分拆出18(粉嶺←→沙頭角)和20(元朗←→文錦渡)。至1952年8月,17終於重開,路線與戰前一樣。

276是元朗至上水的特快線,雖然客量足以採用雙層巴士,因路線部份路段狹窄,需要另開276P專用雙層巴士行走,但避開有關路段。(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元朗至上水巴士線,在五六十年代曾有重要改動。1955年11月1日因應粉錦公路通車,來往沙頭角的18延長至元朗,經粉錦公路;同日17也延至沙頭角1963年5月12日九巴又重整路線,取消20,17和18縮短至上水,上水至沙頭角一段則由當天開辦的新線代替(此線即是今日的78K)。17、18在1973年7月16日重組新界路線編號中分別改稱76、77。此後76、77仍有一些改動,先有在1979年11月1日元朗總站遷往元朗(西);1983年1月3日上水總站設在上水巴士廠旁。1983年7月16日配合九廣東鐵電氣化,76、77更分別改稱76K、77K

隨著內地改革開放使中港人流急增,而元朗、上水均接近內地,在地緣因素下,兩區車流也有明顯增加。有見及此,新界北區已有新式高速公路興建,亦即新田公路和粉嶺公路。兩條公路於1993年通車,同年6月1日九巴開辦276(天瑞←→上水),取道新田公路往返,並途經元朗。276在中港人流往來日多下而客量上升,但因276由元朗至天水圍的一段路,是取道狹窄多彎的屏廈路,276早期只用單層空調巴士行走。但這些單層巴士根本不能疏導乘客。276遂於1993年12月17日派出雙層空調巴士行走,但在屏廈路路面限制下,雙層巴士只有取道另一條較寬闊的路──朗天路往來。而這樣以雙層巴士行走的特別班次,亦成為後來的276P,並且是每日全日服務。276和276P在1995年3月31日作出改動,那就是總站由天瑞延長至天水圍市中心,即嘉湖廣場。

中港兩地的人流在香港回歸後越來越緊密,其中接近內地的元朗、上水,就更多這類人流。於是2001年4月1日九巴開辦了276A天水圍北←→上水正是在這天開辦,不經元朗直達上水。開辦同時276和276P也要於同年4月10日縮短路線,只到天慈村和元朗市中心,不入嘉湖山莊和天瑞


64K前身是23,儘管改動過編號,來往元朗至大埔的本質,始終不變。(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元朗至大埔的巴士線也有悠久歷史,蓋因這類路線已在二次大戰後不久出現。1953年4月1日開辦了23(元朗←→大埔),大約先經青山公路入錦田公路,經錦田到上村,然後經林錦公路到大埔。後來連接錦田至上村的錦上路於六十年代初通車,23遂於1962年1月21日改經這條錦上路。當年開辦這種路線,主要作用是方便乘客來往錦田。以前鄉村人丁繁多,來往鄉村至市集的巴士線有一定需求,即使23後來改經錦上路,作用始終不變。

因應新市鎮計劃展開,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23在這一天改稱作74。此後十多年間路線有改動,計有1978年10月1日改稱64;1983年4月7日配合東鐵電氣化,改稱64K,總站設在大埔墟火車站

隨後日子可謂變動不多,主因是元朗、大埔本身皆非人口旺盛之區,即使新市鎮計劃展開,多出來的客量,也遠遜於來往市區者。以前西鐵未通車,來往元朗並不方便,其中普遍途徑,乃在大埔轉乘64K前往。所以早年東鐵轉乘客,乃64K主要客源。因部分路段路面相當惡劣,像林錦公路是一條斜度很高的路(約為1:8),所以64K直到八十年代末,都仍然用單層巴士行走。因這些單層巴士年齡已高,1990年9月1日便改用單層空調巴士。同時九巴也考慮到車隊資源,雙層巴士也見諸於64K,主要是上斜能力優秀的勝利二型。1996年末短車身空調巴士引入,部份也投放於64K。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