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

~~將軍澳南巴士線演義

 

早期將軍澳巴士線演義已於《澳軍萬馬》詳述,由於將軍澳早期發展主要在北面,所以最早開辦的將軍澳巴士線都是集中在北面。現在本文重點會放在將軍澳南面。將軍澳南範圍包括調景嶺、尚德和將軍澳市中心,都是在1997年後才發展起來的。而與將軍澳北面很不同,將軍澳南的巴士線大多都不是九巴的,而且在將軍澳南這個地方,經營巴士往往都要面對許多競爭,尤以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後為甚。


本身九巴在將軍澳南涉獵不多,但九巴在將軍澳南並非一片空白。早在1997年將軍澳南面的尚德村開始落成時,九巴已在1998年1月開辦296A(尚德←→牛頭角地鐵站),取道將軍澳隧道來往觀塘,方便當時剛入伙的尚德村居民接駁地鐵。起先尚德村只有296A一條線連接對外,每當繁忙時間296A車站都會大排長龍。即使九巴不斷加班,296A仍常有人無法登車,客量顯然飽和。

於是不到一年九巴再加開三條線,分別是296D(尚德←→佐敦道碼頭,1998年10月23日開辦)、296C(尚德←→深水步東京街,1999年3月26日開辦)、296X(尚德←→紅磡碼頭,1999年5月17日開辦),皆取道將軍澳隧道往返。前兩者來往九龍心臟地帶──油尖旺,後者則是來往紅磡和土瓜灣,所以客量方面以296C和296D較多。據當時九巴統計,296A甫開辦時有四成乘客是前往油尖旺,所以班次方面也以296C和296D較密,而296X更僅得20分鐘一班。


時將軍澳南一帶仍正處開發階段,但為這區交通作計劃已是適當時候。當時政府政策大方向已轉變了。以往是按地區專利形式辦事,但這次則不同,乃拿一組路線予現有巴士公司作競投。那時將軍澳南路線於1999年拿作公開招標,結果由新巴奪得,為新巴首次取得九龍及新界路線(不包括隧巴線)的專營權。

作公開競投的巴士線
編號 起訖點 路線 備註
796 調景嶺←→坑口 調景嶺、將軍澳市中心、尚德、坑口  
796A 調景嶺←→牛頭角地鐵站 調景嶺、將軍澳隧道、將軍澳道、觀塘道  
796B 調景嶺←→又一村 調景嶺、將軍澳市中心、尚德、將軍澳隧道、將軍澳道、觀塘道、太子道東、新蒲崗、黃大仙、樂富、九龍塘、又一村  
796C 將軍澳市中心←→蘇屋 將軍澳市中心、尚德、調景嶺、將軍澳隧道、將軍澳道、觀塘繞道、太子道西、旺角、深水步、蘇屋 原本直達美孚,投入服務時已縮短至蘇屋。
796M 將軍澳市中心←→藍田地鐵站 將軍澳市中心、尚德、調景嶺、將軍澳隧道、將軍澳道 是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前代替品,地鐵通車後會取消。
796S 將軍澳市中心←→牛頭角地鐵站 將軍澳市中心、尚德將軍澳隧道、將軍澳道、觀塘道 是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前代替品,地鐵通車後會取消。
796X 將軍澳市中心←→紅磡碼頭 將軍澳市中心、尚德、調景嶺、將軍澳隧道、將軍澳道、觀塘繞道、太子道東、馬頭圍道、漆咸道北、紅磡碼頭 原本直達尖沙咀,投入服務時已縮短至紅磡碼頭。

投得將軍澳南巴士線專營權,對新巴可謂是一大鼓舞,因為新巴原本是紮根港島,但在港島經營的又多是一些「雞肋」路線;加以當時港島專利巴士市場,早已由城巴全盤操控,所以新巴已對港島不存太大期望,並把眼光放在九龍和新界──一個充滿發展機會的地方。在對這次成功大肆慶祝後,新巴乃特意訂購全新的超級富豪型12米巴士,作為進軍將軍澳之用。至2000年2月1日,兩條「將軍澳專線」率先投入服務,為796M和796X,而其他路線亦於2001年間陸續開辦,依次序為796B、796A、796S、796C、796。而為配合796X開辦,296X亦在796X開辦當天起取消

儘管新巴的路線網絡未覆蓋至全將軍澳,惟九巴並不輕視新巴,尤其是九巴在尚德村的296系列路線,最有可能受新巴威脅。所以九巴便不斷改革296系列,其中296A班次在繁忙時間曾達1分鐘一班;296C除了加班外,踏入千禧年更派出全新的Neoplan Centroliner;後來增設296A轉乘計劃,296A乘客在觀塘轉乘其他觀塘巴士線可獲$3.5車資扣減。與此同時新巴也「有樣學樣」,抄足了九巴的轉乘計劃來把覆蓋範圍擴大;又故意安排部分路線繞進尚德搶客;並在2001年6月18日開辦了往返西貢的792,開拓更多客源;新巴更在行走將軍澳專線的巴士上貼上自家宣傳廣告,以「新巴伸路線」一句來作標榜。

新巴所出的招數可謂五花八門,不過新巴有一個弱點,就是欠缺經營巴士服務的經驗,相比身經百戰的九巴,手法顯然稚嫩。如新巴雖然抄足九巴的轉乘計劃,但「中看不中用」,蓋因新巴只安排每轉乘一次車$1的車資扣減,相比九巴$3.5扣減,作用不大。而安排部份路線入尚德搶客,也令車程拉長,而在尚德上下車的事實又不多,導致很多將軍澳南的乘客,都對新巴甚有怨言。而這也種下了日後更大危機。


地鐵將軍澳線於2002年8月通車,對將軍澳北面的巴士線影響不大,但對將軍澳南來說卻並不是這樣看。這是因為將軍澳南是地鐵主要的覆蓋範圍,包括調景嶺和將軍澳市中心。本身新巴各條專線班次不算頻密,更糟糕的還是繞圈太多,於是不足一個月內,客源便被地鐵扯走了。受影響的路線,遍佈新巴每一條,有些還更班班車都門可羅雀。

由於地鐵的競爭,新巴不得不重整將軍澳南巴士路線,首先是按原定計劃,把接駁地鐵藍田站的796M取消,這是因為此線接駁地鐵的意義已失去了;792總站改設在調景嶺地鐵站,改稱792M;796B取道鑽石山及黃大仙一段的龍翔道,不經新蒲崗;796A原本打算與796S合併,但最後卻只把796S延長至當時落成的清水灣半島

之前指出過新巴缺乏營運巴士的經驗,很明顯這問題又一次暴露出來。舉例796A原來是與796S合併,惟新巴一拖再拖,錯失了可以重整資源的時機。把796S延長至清水灣半島,則其實與把796A延長至該處一樣,而且延長796S對提升796S客量實沒多大幫助;而796B改經黃大仙一段的龍翔道也是敗筆,因為相比原先途經的新蒲崗工廠區,黃大仙不過是住宅區,只憑又一城客源,不可能維持到客量。最後新巴亦面對現實,不到半年往調景嶺方向便恢復途經新蒲崗。除此以外新巴措施亦多失當之處。例如某路線本來相當繞路的,新巴卻沒拉直;又如某些路線應合併的沒合併,應改路的亦改得不三不四。於是,新巴各條將軍澳專線便弄到一塌糊塗。


新巴將軍澳專線竟然遭到如此大失敗,使一時間成為網上討論的熱門話題。其中不少人都認為是將軍澳南交通燈位,加上居民有地鐵作選擇所致。筆者認為這些因素並非最主要,真正原因應有兩點:其一是將軍澳南人口未足夠,不少仍是荒地;其二是各條線本身由政府規劃,缺陷自然多,而新巴本身經營策略又多不當之處,更把問題惡化。以下是筆者對相關路線的評價:

編號 評論
792M 此線最大問題在於它只是來往西貢,但西貢本身只是郊區,人口不稠密,來往西貢除西貢居民外,就只有遊客,且假日才多;而將軍澳本身只是純住宅區,無班可上外也非商業中心,西貢居民到將軍澳何來需要?雖然說此線是可以接駁地鐵將軍澳線,但利用將軍澳各地鐵站轉車往西貢比較繞路,並不及到彩虹轉車方便,這使792M開辦以來一直客量不佳。
796 796本是方便將軍澳南居民到區內購物,但將軍澳本身並不像沙田和屯門般有其購物中心點。缺少購物中心點,區內線自難發揮作用。796本身繞路多,上落客點又只限坑口外圍,當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後,由於地鐵在坑口是直插入中心,796便只有淪落到每班都空車遊街,陷入無底深淵。(筆者按:796已於2005年5月1日取消)
796A 796A服務範圍只限調景嶺,覆蓋率低,故設計上已有缺陷。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後,新巴本來很應把796A和796S合併以擴大範圍,可是新巴卻拖拖拉拉,最後還不了了之,可見路線的缺陷加上新巴的失敗,導致796A一直不見家鄉。(筆者按:796A已於2005年6月13日與796S合併)
796B 796B是一條設計得很差劣的路線,蓋因796B是來往將軍澳至黃大仙,皆是純住宅區,無班可上,且距離又頗遠,需求有限自是必然。雖然總站設在又一城商場,附近又有城大、浸大,但三者皆正正在地鐵和九廣東鐵的交界,地鐵將軍澳線一通車,乘客已無須選乘796B。本來地鐵將軍澳線通車時,新巴改革796B是應該的,可是新巴的改動卻竟是不再服務新蒲崗──一個上班點,最終在投訴增多下,不到半年便局部改回原形。
796C 796C是一條設計得相當不俗的路線,事關796C途經了九龍心臟地帶──旺角,並直達荔枝角工業區,單是旺角人流已足以成為大線。可是新巴卻把好材料糟蹋了,首先是把路線縮短至蘇屋,使來往荔枝角工業區上班的客源沒有吸納到;新巴同時又把796C繞經尚德村,但是尚德村本身已有九巴296C,繞路是多此一舉,加上繞路令路線拉長,反而害苦了將軍澳南的乘客,結果當將軍澳地鐵通車後,796C的客源便逐漸被地鐵扯走了。
796X 與新巴各條將軍澳專線比較,796X算是客量較佳。這是因為796X是來往土瓜灣、紅磡,而那兩區到目前仍未有鐵路系統。但問題是,紅磡、土瓜灣本身以住宅區居多,頂多有少量工廠,製造業式微、啟德機場搬遷,皆使來往紅磡、土瓜灣少了實質需求。而796X本來是要到尖沙咀的,但新巴卻把路線縮短至紅磡,這證明新巴缺乏眼光,因為尖沙咀正正是市區的心臟地帶。
796S 796S本質是臨時路線,是在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前發揮接駁地鐵的功能。雖然地鐵通車後796S已計劃會與796A合併,但新巴一拖再拖下,還把796S延長至清水灣半島,但這亦可由延長796A解決,加上清水灣半島本身有自家的專車往返對外,於是改革機會已全然失去矣。(筆者按:796A已於2005年6月13日與796S合併,成為新的796S)

以上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