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文章~~

思考方式(3)──規律的實例

掌握事物規律,過去常有提及。筆者從對河流的觀察,悟出了掌握事物規律的道理。自然界的規律,不用多言,如生物要有水、有適當的氣溫才能好好生存;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自製食物,動物則要吃其他生物才能生存;動植物生長形態,不同階段有不同變化;物質在水裡,溶解到的會溶在水裡,溶不到者會沉澱在水底;液體要變成氣體,其溫度需達到沸點;物體相互碰撞,密度低者必定被撞碎....。

其實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做買賣,不論多少價錢,買方一定嫌貴,賣方一定嫌少;犯了錯,犯者必定掩飾解釋,諸多理由;打官司,被告必定說自己無罪,原告則不是作如是看;對一個人,認定他有犯錯,就怎看也認為有錯;人總是愛聽好說話;不是自己的東西,一定不會小心保管、珍惜....還有許多許多。

說似乎說絕了,但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太陽底下無新事」,所有事物、事情的發生,皆按著固有的規律演變,連巴士線演變也如是。

舉例一條對外線,由衛星城市開出到市區,到心臟地帶者,其客量,必遠勝到另一衛星城市者;行走衛星城市區內,通常都是到該區的購物中心點;接駁路線者,不能繞路;到鄰區的需求,必遠勝於遠區,除非遠區乃心臟地帶;中小學生必以區內上學者多,除非附近學校不多;大學的人流往來分散,其公共交通,通常只是接駁性質。

這只是從微觀看,再宏觀些看,當一個社會正在急速發展時,其巴士線數目必定隨之而增多,反之亦然;一區剛發展,巴士線會越開越多,倘老化,巴士服務會不斷萎縮;人口稠密的地區,其巴士線客量,也必會比人煙稀少者高;以至經濟變化,也會影響巴士線發展,如鄉村路線客量下降,是因為農村經濟式微;製造業式微影響了工廠區巴士線,也是這個原理。

當然會有人不同意,但不同意的人當可觀察一下,某些情況下,巴士線演變,拿這些觀點套用,會發現,有其邏輯。倘一味盲目指責,不是認知事物的好方法。

寫於2007年上旬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