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文章~~

城巴比新巴優勝

坦率講,筆者並非有意針對新巴,但從經營作風看,新巴確實很難令人恭維,尤與城巴比較可看到。筆者的重點在於:新巴缺乏經營巴士的經驗,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改動路線失策多外(如23B、84、796B),某些舉動也反映出經驗的不足。例如,新巴常喜歡拿路線作宣傳,常有很多命名如「捷徑王」、「伸路線」,諸如此類。本來做宣傳在商業世界,很常見,但並不見諸於巴士服務。請恕筆者愚昧,過去真是看不到,香港有巴士公司單搞宣傳,便搞好一條路線。即使是城巴,筆者印象中,都未曾聽聞作如是者。

新巴的經驗,反映任何策略都需要對機,而這正是城巴優勝之處。(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其實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搞市場策略,並非一招便可打遍天下,也要視乎所賣的貨品性質。搞宣傳要奏效,倘是一些消費性物品,那是有效的。像唱K、賣MP3、特色玩具等等,這些都是沒有實質需求,用宣傳吸引人買,沒有問題;但像巴士這些交通工具服務,卻不是卡啦OK,不是MP3,更不是玩具反斗城,它是工具性多於消費性。工具性貨品,倘沒實質需要,如何宣傳,徒然而已。例如刀剪,買來是方便剪東西,幫助人們做事,有實質需要。買刀剪的人,買刀剪,決不是拿來玩玩。難道買來玩命?

以將軍澳專線為例,新巴一開辦,落足了不少工本宣傳,結果如何?慘不忍睹。何解?一言蔽之:人口不足。你不是住在那邊,又不是市區心臟,去那兒幹啥?搞幾多宣傳,一定不會見效。城巴之所以搞得好,並非靠宣傳,而是針對到需求,攻佔到需求大者,加上能知己知彼,所以才屢戰屢勝。

招數多不是問題,最怕不對機。何謂對機?針對到問題,對症下藥。

所以筆者一直不認同,巴士路線搞多宣傳便好,因為性質不同。需求不大,多多宣傳也沒用。

作於2007年2月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