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面對的環境轉化
![]() |
港島發展的飽和,加以競爭多,使新巴的生存空間局限。(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
當瞭解了港島市場環境開始轉化時,當可明白,在中巴年代告終後,港島市場基本上已與七十年代時不同。故此新巴進入港島市場時,已沒有多餘空間發展,有賺頭的路線多被城巴取得。而新巴手頭上的,除隧巴線外,多半是賠本線。不少人看新巴都是看8P和18,但兩線僅屬個別,整體上,反映不到甚麼。
就以南區來講,新巴接手時市場佔有率,只得三成,與城巴七成相比,小巫見大巫;西區方面,新巴僅兩成,但城巴已佔八成;只有東區好些,有七成,但誰都知道東區已有地鐵,遠離地鐵者主要是小西灣,但小西灣最重要的路線,當然以中環為主,但相關路線──780、788,都是城巴手裡;隧巴線最有賺頭者,數以來往油尖旺的118,但也屬城巴。換言之,只有來往銅鑼灣的8P才客多。
從整體去分析,不難發現新巴實際上,已不可能像中巴與城巴般,可以越做越大,而這並非積極不積極的問題。像南區不少路線,新巴也改動過提升客量。如有43改為不經半山、94與94X合併、91A加開班次、95與95A合併等等,但皆效用平平;其他的也有,像8、84、23B改動路線,撇除效果不談,也無非望多些客,只是結果也是一樣。
從情況去看,可以看出,就是港島發展空間已呈飽和,不少地方老化,客源減少下,要搞出成績,自不可能。新巴改路線在某程度上,無可厚非。只是經驗上新巴比較缺乏,改路線帶來的問題,往往相當頻密。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手上賺錢路線搞好,而搞好的方法,就是對賺錢路線,盡量不大改,防止流失客源。雖然這不會大好,也可維持小好。
作於2007年2月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