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取變保守
很多人都說中巴是一家保守的公司,嚴格上這不對。中巴保守不過是晚期的事,但七十年代時卻剛好相反,是一家積極進取的公司。像之前說過,以前曾率先採用一人控制模式,比九巴早用乳膠座椅,還引進香港第一款後置引擎雙層巴士。除此之外中巴還很落力大搞形象,每次出年報封面都要包裝得朝氣勃勃。1976年中巴已有二千萬盈利,相當於現在的數百億。
![]() |
越成功的機構越易僵化,如中巴七十年代勇於試新車,但九十年代這些昔日新車,仍常行走隧巴線。(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
既然如此,何以後來又保守起來?第一個原因是港島發展空間到後期已趨飽和,這在之前已說過。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公司文化的局限。
舉凡一家公司,一個機構,一個組織,越有成功經驗的,就越是傾向於過去的成功模式。以往中巴正正因為進取,形象前衛,令中巴相信過去的模式是無往而不利的。但靠著舊有模式,就真是無往而不利?世界環境不斷轉化,風高浪急,單靠一個模式,真能應付需要?中巴正正是成功過,所以到了後期,心態便不需再進取,也不需按環境變化,調整自己。
這心態,以骨幹成員老化的機構,最常見。越年輕的機構,越是能靈活變通,不會拘泥於舊有模式。越是老化的公司,就越是迷信於過去的成功,越是不能接受環境會變的事實,越是不肯適應外在變化,越是不肯變通。中巴管理層,進取年代較為年輕,不怕風浪,但後到這批人都年華老去,要接受新的一套,談何容易。
在外在環境不利下,內部沒調節適應,中巴走下坡,理固宜然,即使專營權繼續,萎縮,只是時間問題。
作於2007年2月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