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輪流轉
筆者常說巴士線興衰成敗現乎地理環境,這其實在整個巴士線演變裡,已告示了這點。以往香港哪些地方人口稠密,發展速度快的,那些地方巴士線就會急速擴充。以前港島發展快,港島巴士線發展也較急;九龍發展較多,則九龍路線發展快;新界發展多,巴士線重點也會轉至新界;倘三區都沒有發展,則代表著巴士線發展來到了放緩期。
![]() |
七十年代經濟活動以港島較頻繁,故盤踞港島的中巴相當進取。引進後置引擎巴士丹拿珍寶,正為例子。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
從這個角度這,當可發現,以前開埠時代,以港島的中巴較為進取。事實上當時中巴的服務水平確是比對岸的九巴高,如六十年代時中巴車廂座位已採用乳膠,不同於九巴只用硬椅;採用一人運作模式,以中巴先行一步;後置引擎巴士,乃中巴最先採用。在七十年代時,中巴不少新車如丹拿珍寶等,車身主要用纖維組件,不同九巴同款車用鐵皮車身,看上來也以中巴耐用。從當時的情況看,顯然中巴比九巴更加朝氣勃勃。
這種作風不難理解,早年的香港基本上以港島較旺,居民的生活指數也以港島為高。在這種環境下中巴當然會積極些。反觀對岸的九巴,主要是九龍人口較多,但居民生活指數普遍較低,且都是工廠區。而新界則是鄉郊居多,在發展空間受限下,服務素質也自不像中巴般高。市場有開拓空間,才會令一家公司勇於投資,搞好服務素質。否則,即使進取也不會做出成績。
至於後期的變化也不需多言,香港的發展趨勢已轉移至對岸,港島發展空間差不多飽和,進取者也自然是九巴,而中巴則趨向保守。
這正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
作於2007年1月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