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馬鐵地理環境
當西鐵通車後一年,另一條馬鞍山鐵路也遭到同一問題,那就是客量不足。跟西鐵一樣,也有論調說客量差原因是車資高。馬鐵的問題其實也是與西鐵一樣,車資高而客量少,正好反映利用馬鐵來往沿途各站,根本不足以支撐一條鐵路。從地理來講,馬鐵沿線由沙田大圍至馬鞍山,本身都是住宅居多,而且還只是屋村屋苑。馬鐵通車時九廣鐵路便聲稱,馬鐵是一條「街坊鐵路」。要真正達到這一本質,便要明白街坊線本質是甚麼。
筆者說過,所謂街坊線,或稱作區內線,作用是讓區內居民到購物中心購物。一個衛星城市,倘有一個購物中心點,而購物點與住宅有一定距離,便需要有一條區內線服務。以輕鐵為例,來往屯門區內的輕鐵路線,幾乎全部都經屯門市中心,蓋因屯門市中心乃屯門的購物中心點;沙田許多區內線也同樣,也是幾乎全數都經沙田市中心,原因不在別的,便是沙田市中心乃沙田的購物中心點。尤其是後期開辦的街坊線,如282、283、284等,都是直達沙田市中心,亦正是這個原因。
從這個角度看,當會明白馬鐵作為街坊鐵路,其本質上出現一大缺陷──沿線沒有一個算得上是購物中心點。由馬鞍山到第一城,由第一城至沙角,再由沙角至大圍,始終都是住宅區為主,不是私人屋苑,便是公共屋村。既不經沙田市中心,又沒有一個相類似的購物點,馬鐵要夠客,自當難於登天。實質需求不足,正是馬鐵面對的根本問題。
當然如此設計也是方便日後沙中線興建,但沙中線只建到大圍,就亟需依賴東鐵的接駁。如此一來,很難發揮真正作用。試問由馬鞍山外出,倘連到沙田市中心也要轉車的,何不改坐直接的巴士線?由馬鞍山、沙田沿線出市區,倘也要轉車的,作用有限,理固宜然。
故謂,一天沙中線未直通中環,這困局,不會有突破。
作於2006年12月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