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鐵與地理環境
零六年十二月是西鐵通車三週年,之前筆者常強調地理環境是巴士線成敗的關鍵。像沙頭角因人煙稀少,巴士線客量一定不能與紅隧巴士線相比。其實這種觀點也可應用於鐵路上。鐵路客量好壞,也跟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常有一種論調說,西鐵客量差原因是車資高。其實車資高而客量少,嚴格來說,反映出利用西鐵來往沿途各站,根本不足以支撐一條鐵路。當需求不高時,價格自會受到下降壓力。倘需求龐大的,收費多高一樣可旺場。像紅隧通車時隧巴線以前收一元,當時一元已足以購買許多貨品,以至請客。即使到了今日,過海車資不論是巴士或鐵路,也大約十元左右。但過海人流龐大,依然有目共睹,不用多言也。除過海外,乘東鐵經陸路離境,最短車程也差不多廿元,由九龍出發則近卅元。但往返大陸至香港的人流越來越多,也是有目共睹。這由此可見,不論車資高低,一有實質需求,不愁沒有客源。倘沒有,要旺場恐怕難於登天。
筆者以為西鐵客量偏低的真正原因,是利用西鐵往返沿途各站,欠缺了實質需求。一方面這條鐵路市區所到的僅是人少之區,像總站南昌根本只是荒地;另一方面又未伸入至市區心臟,中環、灣仔不在話下,也不是直入尖沙咀或旺角;甚至一些地緣因素也考慮不足,像荃灣、葵涌、長沙灣、深水步等地方,僅荃灣有站,位置也荒蕪。更重要的是,新界西不少地方人口結構也有變化,屯門已是老化區域,舊屋村舊屋苑比例頗高;元朗市中心規模始終很小,未算得上是大區;只有天水圍這區因為地方新,才有客源動力,但單靠天水圍一區,又怎足以撐起一條鐵路?
地理結構,正是實質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作於2006年12月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