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巴真正出路
![]() |
今日新巴的出路在於看菜吃飯,除客少路線需少投放資源外,也該盡量不用大車。(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
有人曾對筆者關於新巴十周年之評論持異議。筆者所言並非惡意攻擊,而是從新巴十周年中剖析出香港巴士之處境。筆者以為對新巴之經營策略不應有太多讚許,因為始終新巴並沒真正成功過。那些少數佳績,還不能抵銷一系列的困難和失敗──僅五年時間十條路線六條賠本,港島既難突圍,衝至對岸卻又屢戰屢敗。現在基本上新巴都處被放棄狀態,進取心完全喪失。如此處境豈能跟中巴比較?至少能讓新巴開拓的空間,本就寥寥也。
其實新巴可以做的就是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尤其是不該買太多體積龐大的巴士。客少的路線班次必須要少,也盡量不用大車。買車時也該注重成本,不須計較車型是否先進,也無須配備豪華車廂,即使多用單層巴士也無妨,因為那些客少的路線,都是受限於地區環境,不會因為換上大車而有起色。
倘再進一步看,新巴的困難,某程度上也是香港市場不斷萎縮的反映。中巴和城巴以往之所以能壯大,皆因其時正值香港經濟起飛,新區開發多。新開發區多,巴士線客源也才會多,如此才有空間開辦大量新路線。現在正是缺乏新的發展區,有的本身已有鐵路網絡。如此困局並非你想進取就可成功克服的。何況今日香港早已不再處於高速增長期,不論人口還是經濟收入,都沒有十數廿年前那麼大,買那麼多新巴士,票價又收得那麼高,本身就與市場實情脫節。既如此,又焉能不四面楚歌,節節敗退?
要尋求突破,倒不是絕望:把眼光放在新興市場,如大陸。大陸和許多新興國家,發展勢頭都恰如以前的香港。這些國家新地區開發肯定比現在香港多,人口流動又以幾何級數遞增,開拓這些市場才真正有出路。倘像香港這些已高度開發的地方,沒有希望的了。
對香港還是別存幻想,乾脆現實些吧。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