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成本也是根源
現在當然不可能重現這樣場面。以前三色台肯花錢培訓新藝員,原因不在別的,而是因為舊時香港生活指數低,人事成本廉宜。當時影視界興旺,盈利不難創新高,電視台自然有足夠條件自行培訓新人,去滿足自己的需要。現在只靠媒體催谷新人,好處是在於費用沒那麼高。倘用舊時的一套出新人,一般新人都要花差不多一年時間才收成正果,當中用到的資源自多。現在香港生活指數比七、八十年代高,起用一個人所費也遠比以前高昂,倘你是決策人,你還會肯花資源搞藝員培訓班嗎?何況今日不論電影、電視劇,觀眾數目都呈下降之勢,在盈利再難有突破下,更沒法說服投資者保留以前的那套模式。
所以可以說,現在這一代藝員,包括牽涉艷照門那幾位,處境絕對是淒涼的。因為市道不景,沒人肯投資開戲,根本不需談到演技的問題。倘要問到將來的路,就更不堪想像。試想,七、八十年代的藝人像鄭少秋、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到現在還仍有大群擁躉追捧,新人要上位,必難免要被拿來跟舊人比較。倘想超越上一代藝人,則必像徒步升天一樣般困難。
但你可別說,不花那麼多錢投放在人事培訓,就只限於演藝界。以前香港有很多行業都會特意花大筆錢在員工身上。像以前中巴就曾特意建了一個宿舍提供住屋予員工。相信任誰也不會相信,現在還有行業肯這樣花錢吧。因為人事成本比以前高,員工福利不易負擔,任何機構不管是否牟利性質,當一想到要花錢在員工方面,自然要前思後想,躊躇不前。
這並非遊行示威,抗抗議就可改變到的。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