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文章~~

應省則省

對本地市場供過於求的現象,筆者說過,要解決,只有靠通過引進外地客,又或藉各種渠道,把市場放在外地,尤其是像大陸這些新興市場。因為外地的經濟狀況跟香港很不同,就如大陸的經濟勢頭,是與七、八十年代之香港極為雷同。現在的香港,市場飽和,消費力又因金融風暴,早已大不如前。為有足夠能力拓展新渠道,香港需學習慳儉來適應。

就以筆者來說,不論收入多少,筆者都選擇把錢儲蓄起來作不時之需。日常花費都是以慳儉為原則,寧可吃醬油撈飯,也不願吃一次魚翅撈飯(題外話,筆者個人還是喜愛醬油的味道,魚翅撈飯味道對筆者而言,很反胃!)。穿衣服除非舊得沒法子再穿,否則不換新。平日外出,都寧可乘巴士也不乘的士(否則也不會對巴士線有研究),至於車就更不會買,尤其是平治、寶馬之類,太過昂貴,沒錢還是去買,戇居也。

個人來說,應學懂有節制地花費,沒錢吃喝玩樂的,就千萬別吃喝玩樂。見到別人豪花,應以鄙視的眼光對待之。平日吃東西,該選擇廉價的東西吃。沒錢置業,應選擇租樓代替供樓,因為供樓除了每月供款外,還牽涉各種使人眼花繚亂的雜費。沒錢買車,就別死都要買車,倘如是,還要奄尖的話,你必然會吃虧。

企業來說,要做好財務管理,該投資的才去投資。因為投資涉及風險,胡亂擴充生意會招致損失。就如「迷你債券事件」為何會發生?因為銀行規模太臃腫了,冗員充斥,動輒數百人數千人,養這麼多人,怎不能不找多些收入來源?但本地市場又飽和,如何開源?於是就亂推出「迷你債券」,害得客人雞毛鴨血。

政府就更應自我改變。例如減少多些管制,如此就不用動用大量資源左管右管。而節省出來的開支,都可多達數十億了。財赤為甚麼是難題?根源是政府大花筒,胡亂用錢。與其常向市民開刀,開徵甚麼新稅項,倒不如做少些事,就不用常被人嘲諷了。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