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走下坡
除了製造業和本地零售集團外,地產也是現今香港高危行業之一。所指的「高危」是地產市道與本地零售一樣,陷入了結構性的衰退。而「結構性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來自本地的需求,正在不斷萎縮。即是說,市場已欠缺需求。
這種情況不難解釋:香港經濟已不再處於急速起飛的年代。在那個年代香港人的購買力大增,當然有條件支撐數百萬元樓價。而且在那年代之前,基本上擁有物業的人,乃少數民族。現在?差很遠矣!一來香港急速起飛的年代已過,二來擁有自置物業的家庭,香港已有逾半數。這是急速起飛年代產生的結果。至於剩下的一半,則以「豬肉榮」、「昌哥」、「勇哥」、「順嫂」之類的人居多。他們當然需要住屋,但因為沒有經濟能力置業,根本產生不出購買力。借錢給他們買樓,又只會釀成美國次按的翻版。因之需求萎縮下,香港的地產,還會一片光明?
結構性問題從來都不易解決。研究一下香港樓市的演變,當會看出玄機。
基本上世界各地的樓市,都是在城市開始興旺的時代才蓬勃。香港的經濟在六十年代末開始起飛,1967年香港樓價僅五十元一呎。經過十數年,香港人收入大增,1981年呎價已去到1200元一呎;經濟好景一直維持到1997年。這時已跳升到10000元一呎。即是說,1967年至1981年期間,升幅有廿四倍;由1981年至1997年,則升幅得八倍。從趨勢來看,未來樓價即使上升,也不會像之前那麼多。再加以需求萎縮下,想升得更多,只會是妄想。
近來筆者留意到不少物業開始減價,有些有兩成減幅。業主們以為樓市吹淡風乃因經濟不景。他們錯了!樓市本身缺乏興旺的基礎,市場需求萎縮,何來實質因素支撐樓市?減息?別「呃鬼食豆腐」了!你沒有錢置業,減息,對我有何著數?你以為香港人人都是開金礦,發了大達?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