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文章~~

政府「包底」

次按危機下美國出動七千億救市,收購投資銀行和其壞帳,股市一度反彈。不知為何筆者總是很不以為然。政府直接參與市場投資是否真的有效?不談別的,一個政府,其人員投資經驗缺乏,貿貿然動用儲備買投票收購私人企業,有能力嗎?

以前筆者談過荀子「知大體,棄細務,為君道」,就是說一個政府,不需參與民間具體的細務,而只需要做一些較長遠的計劃。因為民眾如何生活是民眾的事,當然是民眾自己比政府清楚。政府制訂公路網興建計劃,有能力;但普通一個市民平日如何刷牙洗面,政府就沒有能力去管了。難道要政府規定刷牙該如何去刷,面該如何去洗?真的立了法,如何執行也是問題。要動用多少人才能確保執行順利?管三、四個人容易,但監管一般市民刷牙洗面,就不能只動用三、四個人就行,恐怕連三、四十萬人也不止。

投資做生意是民間的事,並非特首、高官困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就一清二楚。而官員的工作,又大多與投資無關。投資對一個商場老手,尚且不敢稱有把握,筆者對政府管的生意就更不存信心。

像近來大陸發生的奶粉問題,不少人認為是政府監管不嚴,做東西做得太少,但筆者卻反而認為是政府做得太多。就如一個董事在事件後被當局撤職。一間私人公司的高層犯錯,要被炒也是公司內的事,何時輪到政府插手去炒?除非那公司是政府擁有,政府才有權炒失職的高層。

其實奶粉出問題,真正原因是那公司屬國家擁有。由私人擁有,類似事件足以令一家公司倒閉,但因為是政府擁有,就可以側側膊由政府揹鍋;而政府又可做些門面工夫算數。私人機構是承擔不起如此後果的。

這次美國銀行投資失誤有美國政府包底。筆者擔心有了這一次,下一次出現同樣危機,是否又要由政府打救?制度有漏洞不修改,但卻由政府承擔私人的投資失誤,如此真對金融制度有利?真對經濟穩定有利?筆者表懷疑。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