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文章~~

細論新巴十周年(17)

應付鐵路通車對巴士的影響,巴士公司應懂得「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而非一味批評鐵路打壓巴士。(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因為歷史的發展是,巴士在香港只會日受制約,新巴的出路應該是減輕成本。筆者認為香港巴士的最大問題不在車資,而是經營成本太高。當客量流失難以挽留時,再維持高成本是無法經營的。

我們常都會有太多太多的要求,但很少人會理解滿足這些要求也是需要資源的。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舉例要求學校裝空調,裝空調的錢哪裡來?要求醫院引進先進設備、高級藥物,買先進設備的錢哪裡來?買藥物的錢哪裡來?機構的支出,一定是來自收入,否則只會是赤字。赤字對政府尚可「側側膊」,對私人團體言,則是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為一旦負債,機構還如何運作?

新巴應該做多些節省資源的舉動。這不光指重組路線、刪減不必要的班次,巴士也不需要太過新款,體積也不需太過龐大。豪不豪華不是問題,倘因如此推高了成本,新巴的困局自然就越踩越深了。1998年起五年內新巴路線客量還比中巴時代差,不在別的,而是經營成本過大,近乎失控下才使經營環境甚不理想。

寫了這麼多篇《細看新巴十周年》,來了不少回應。筆者承認難免要批評一下新巴,只是欲從新巴的情況中,點出香港巴士所面對的困局,和提出建議應對。近這十年新巴的困難反映出香港的巴士,發展空間已日漸狹窄。我們倘以「風雲變色」形容這十年,並不恰當,用「暮氣沉沉」應是最貼近實情。筆者並非心懷惡意,而是留意出巴士公司至今仍沒真正理解到自身的境況,只是一味攻擊鐵路如何打壓巴士。這不但是膚淺之見,也顯示自己沒有意識應付困難。

倘不好好「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走出困境恐怕不可能的了。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