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論新巴十周年(16)
![]() |
因新巴和各方高估了實際需求,不少路線在新巴時代就每況愈下,如4號線。(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
筆者談了香港巴士四項應走的路。必需承認這四點都不是站在積極方面。但既然巴士在香港的角色再沒像以前那麼吃重,再盲目擴充是不明智的。
不少香港人對巴士有太大期望,最主要還是看見城巴採擴充策略下之成功。筆者認為城巴並不是因為單單進取就成功,而是城巴看穿了時勢,選擇了一些有空間發揮的地方進攻,一些行走市區心臟的路線(如5號線),班次最密可去到2分鐘一班,惟一些因地區環境影響而客量受局限的路線(如76),班次就疏到30分鐘一班。九巴路線最疏車也極少疏到這樣。
新巴恐怕是看到城巴的成功才標榜「服務優質,乘客第一」。很明顯他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之僅成立五年,批評就接踵而至,不少路線都在新巴時代每況愈下,經營能力備受質疑。
就在幾年前筆者就在中環坐了4號線車。時值非繁忙時段,就筆者所見由中環開出一直到入薄扶林,不計司機,4號線都幾乎只有筆者一人在車。雖則華富村老化對4號線影響甚大,但客量再差也不該差到這樣。由是筆者相信新巴和各方都高估了實際需求,以為一味空調化,就可解決中巴末期4號線客量下降的危機。4號線新巴剛接手時仍是五分鐘一班,轉用空調車後就被迫減少班次,又要加設分段收費「補鑊」。「不審勢則寬嚴皆誤」,正是寫照。
大勢已很明顯,惟很多人仍沒有轉換思維,又或受到資訊的誤導,所以不少不應發生的問題,始終都避免不了。掌握規律,研究歷史,還是最有效之道。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