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的配合
之前談過交通工具供過於求。其實從巴士超班問題可看到,巴士業的境況已與九七年前不同。人口增長緩慢,基建工程減少,加以鐵路通車,都對巴士業構成根本性打擊。現在巴士線可以有新開的,但會在路線重組下才出現。而路線重組也會是未來巴士業的主要題目。其實打從新巴一進軍巴士業時,就是一直在削減客少路線,把路線網絡重新組合。當然對巴士迷不是好事,但巴士業的發展一如其他行業,也要服從大環境的配合。
![]() |
1941年中巴小冊子,冊子上標明「快捷經濟,請搭巴士」。(本網收藏圖片) |
不少老一輩香港人都記得中巴創辦人顏成坤。他就是順應環境配合的典型人物。他少時生平今人所知不多,只知他出身貧寒,曾當過苦力,二十七歲就出錢成立中巴。舊時香港生活困難,顏成坤老早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下做生意,廉價才是最有效的。所以他以「快捷經濟」作標榜,車資也盡量壓低。而在車資極低下產生利潤,「慳儉」當然是不二法門。事實上顏氏正是一個節儉的人。據說他吃東西時聽到要花一兩元就再不捨得吃;穿的衣服破了也不肯買新的,而寧可修修補補就算。在經營巴士上,顏氏就充分發揮出「慳儉」的精神:六十年代他就把單層的佳牌巴士改建成雙層。為何不買新車?不是不買,而是不買太多。買新車通常不便宜。尤其以當時香港環境衡量,根本就別指望賺到大筆錢大買新巴士。所以即使到七十年代,中巴部份佳牌巴士,也只是換了車身就算,能使用到的就續用下去。買全新丹拿珍寶時,也一併買入二手的倫敦寶(DMS)。
![]() |
佳牌巴士換新車身繼續服役,只是經濟艱難下的產物。(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或言這是顏成坤保守的例證。作如是說的人,很明顯認為「保守」是負面的形容辭。這樣看法顯然太過淺薄。這個世界不一定是進取就是好,保守就是不好。搞投資是要放一筆資金下去,然後藉這資金獲利。在投資界,很多進取的賺錢項目,無一不具虧大錢的風險。而且任何投資都不是必賺的。一旦虧損,不只沒利潤這麼簡單,分分鐘還要揹上巨額負債!現在很多人都有供強積金,筆者就有個朋友,拿了強積金投資進取項目,結果就一直蝕不見底;而筆者則只選擇保守項目,結果也有一定回報,儘管不是很多。
以舊時香港經濟環境看,很多人花一元半元也要再三考慮,如何叫顏成坤進取,大搞豪華巴士服務吸引乘客?難道買豪華巴士不用成本?因為窮,服務水平也要相應降低,以適應人們的購買力。倘盲目擴張,一味追求高品質,這樣做生意是不切實際的。
某程度來看,顏成坤確是值得尊敬的。順著時勢做適當的事,好過不顧實情一廂情願。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