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也供過於求
當筆者提出住屋也供過於求時,一些從事地產的人都會罵筆者「黐線」。按其實他們只是「賣花讚花香」。現在樓市表面看很旺,但形勢卻與九七年前不同。以往香港的樓市,是受到當其時的因素所帶動。缺少這個因素,樓市要像九七年前般,已不可能。
通常一個國家的樓市,都是在經濟起飛,民眾收入大增下所帶動。很多落後國家樓市就是帶不動,原因是國民根本就沒有經濟能力。沒錢買,自然沒有需求。沒有需求,樓市如何帶動?最近期的例子為大陸,改革開放初期一窮二白,大家沒聽聞各大城市的樓價,會像現在般有四、五成的升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陸的經濟近年以雙位數字增幅上升,民眾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強。民眾富起來,自然有置業的能力。購買力形成,樓價才有力量推動。因為買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個單位動不動便要大筆金錢才買得起。普通一個人一旦買了樓,便要拿他收入的一半來供款,由此可見買樓不是買一棵菜般這麼簡單。大家只要看看像尖沙咀這些購物區有多少大陸客觀光,就可看到現在的大陸,已與七十年代時大為不同。
香港的樓市也樣。樓價是在七十年代末開始上升的。這是適逢經濟起飛的年代。其後一段時間因為香港人手上的錢多,每年加薪宛如能量不滅定律。單單排隊買樓拿個籌,也竟炒至數百萬。說到底,這是「求過於供」造成。從當時樓市的結構可看到,樓價是由中小型住宅所帶動,一路波及到豪宅。像現在的地產商,最大型的都是靠起中小型住宅起家。但現在呢?樓市是豪宅所帶動,而其價錢與中小型住宅越拉越遠,即所謂「樓市兩極化」。2004-05年中小型樓宇也有一輪升幅,但2006年後便一潭死水,是為一例。
樓市呈兩極化,只證明樓市的供求結構早與九七時不同。以往樓市暢旺時,因為太多人爭著買樓,連新界樓盤也不怕乏人問津,樓價一樣拍得上市區的住宅。現在則只有位置好的才貴些,這證明了市場供過於求。惟如此,買家有很多選擇,新界的樓盤呎價才僅一、兩千元,但山頂、淺水灣的豪宅,呎價卻動輒升至逾萬元。
即是說,樓市也供過於求。
回到[網主文章] |